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三位在职总编辑加盟,它成为吸纳央媒(共18家)总编辑最多的新传学院。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工人日报原社长(也曾任总编辑)孙德宏,中新社原总编辑王晓晖先后赴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授。
2019年,科技日报总编辑、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亚东调任南开大学,担任尚在筹建的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如今,孙德宏、王晓晖的“加盟”,意味着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汇集了有三位总编辑任职经历的教授。
三位央媒社长总编辑“扎堆儿”,刘亚东调侃道:“以后开会时,我们三人要分开坐。万一有块天花板掉下来,一次最多砸一个……”
不到3年时间,3位中央媒体的原总编辑扎堆去南开任教,背后有何玄机?
3月9日,《传媒茶话会》对话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亚东,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孙德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


01

南开新闻院为何获青睐?
媒体领导赴高校任职,早有先例,并不是新现象。
范敬宜、米博华、范以锦,都分别曾在或正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所属新闻学院担任院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评价这种现象谈道,业界人士在退休后或快要退休时转战学界,可以将此前的从业经历、知识进行理论化、系统化整理,转化为教学的生产力,这也是自身生命力的延续。
据《传媒茶话会》去年1月份对211、985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传播学科所在学院进的摸底调查,数据显示:
116所高校中曾有过媒体从业经历的现任新传院长有20位,他们中部分从媒体领导岗位退休后直接出任新传院长,也有一些是在高校磨炼几年后才走上院长岗位。
由此看出,媒体领导从业界“跳槽”到学界的现象其实已很普遍。但是,基本上都是退休后返聘,而且去向更多的是到新闻传播学科实力较强的新传学院。
筹建时刘亚东的加盟,成立不到半年吸引孙德宏、王晓晖的到来,媒体领导加入新成立、学科实力并不突出的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这种“洼地虹吸”现象迅速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
什么原因决定了他们的选择?
谈到当年为何选择到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并担任院长一职,刘亚东告诉《传媒茶话会》,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基于对从事新闻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热爱;
二是,作为老牌知名学府,近些年南开大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国际交流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努力,呈现出发展的新气象,展现出较强的人才吸引力;
三是,因为个人的西南联合大学“情结”。历史上,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筚路蓝缕、大师云集,是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座高峰。
“我很喜欢西南联合大学,也很崇尚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本硕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在北京大学,现在工作在南开大学,正好完成了西南联合大学的人生‘拼图’。”刘亚东讲道。
卸任工人日报掌门人的孙德宏为何要转战学界?
孙德宏是典型的学者型媒体领导,目前已累计出版《新闻的审美传播》等10余部学术专著,并在多所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博导。
“20余年来,在做好新闻业务的同时,我很注重、很热爱学术研究。我也非常喜欢大学的环境,会经常到兼职高校开展学术讲座,指导博士论文开题、答辩。”孙德宏谈道,他对学术界有强烈的向往与热爱。
因此,孙德宏选择进高校当教书匠,也是为了完成夙愿。
为什么选择南开?
孙德宏透露,作为百年名校,南开有着极深的人文学术传统,这是南开所具有的魅力。同时,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文互鉴”的办学理念也吸引了孙德宏。
“如今的所有的学科,无不体现出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所有的新知识,无不是融合的产物。文化与文学,两个‘文’的相互借鉴。这体现出南开新闻院办学的胸怀、品质、担当。”孙德宏进一步讲道。
《传媒茶话会》了解到,2021年10月17日,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基础之上组建的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揭牌成立。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在致辞中表示,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依托南开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通过“文文互鉴、文理交叉、文工融合”等方式探索新文科建设的新思路,打造校内外学科建设融合平台,培养出更多“知中国,服务中国”的高端人才,为巩固舆论阵地、推进媒体融合、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成立不到5个月,这样一所崭新的新闻学院,就像一张“白纸”,少了一些羁绊,多了一些空间。
正如刘亚东所言,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相比国内其他新闻院校,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比较弱小。但这为打造理想化的办学模式、促进多元化学科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孙德宏、王晓晖等业界转行来的教授提供了施展才华、发挥特长的广阔天地。

02

媒体人的到来,能给新闻学界带来啥?
一是,弥补学界与业界融合短板。
一直以来,传媒学界与业界不仅相互隔绝,“各弹各的调”,甚至彼此瞧不上。
业界重实践,轻理论指导,学界重理论,轻实践;业界诟病学界学术研究不接地气、课程开设滞后于新闻实践,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学界认为业界过度崇尚技术、唯流量论,野蛮生长,产生诸多失范问题。
“新闻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也是理论性很强的实践。虽然,目前很多院校都和媒体开展了交流合作,但互动还不够,缺乏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刘亚东谈道,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此次引进孙德宏、王晓晖两位资深媒体人,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界与业界的融合、交流。
二是,用资源、影响力赋能新闻教育。
媒体人尤其是媒体高管有着广泛的媒体资源、社会资源、人脉关系,以及社会影响力。到学界后,可为院系发展争取资源、引进资金、延揽人才。
新华社山东分社原社长张民华曾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据该院教授韩亮在博客上讲述,张民华担任院长时,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奔走,累计有50多名学生毕业后在新华社工作。同时,任上让兰大新闻院成为中国新闻奖的初评单位(当时全国高校仅有10所)。
媒体高管经历具备的人脉资源优势,也能为高校延揽高端人才。比如,刘亚东邀请到孙德宏、王晓晖加盟南开新闻院。
三是,优化师资结构。
“没写过评论的却教评论,没有媒体采访经历的却教新闻采访,实在是笑话。”著名时评人曹林曾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
张昆认为,新闻教育是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但目前,很多新传院校的师资机构以学术研究背景为主体,缺乏业界经历师资,因此在学生实操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短板。资深媒体人尤其是媒体领军人物,实践经验丰富,加入学界能有效弥补新闻学界存在的短板,优化师资结构。
据刘亚东介绍,目前南开新闻院确立了向新媒体靠拢、向做好国际传播研究挺进的学科发展方向,并力争将先进的传播技术、理念,融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王晓晖、孙德宏两人的经历与特长契合南开新闻院的办学的方针和发展重点。
公开履历显示,王晓晖直在中新社工作,曾担任过中新社美国分社社长,在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极具经验;孙德宏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美学研究方面深有造诣,且有显著成果。
孙德宏透露,到南开新闻院后,按照学院安排,结合自身实际,他将开设理论新闻学的新闻美学、文化经典的国际传播、中外新闻经典批评等课程。

03

业界转型学界,是惊险的一跃
转型从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从媒体业界到传媒学界,身份换了、工作内容变了,随之而来会产生对环境的不适应。
以前是媒体的掌舵人,率领精兵强将指点江山,遇到重大选题,还要亲自激扬文字,面对的是海量的用户。而今,带稚嫩的学生、做学术研究,还得坐冷板凳,甚至要坚守清贫。
从媒体人到教书匠,是惊险的一跃。其中,不乏很多媒体人“跳槽”到学界,最终又回到媒体或再次转行的现象。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学术研究。”刘亚东谈道,媒体人转型学界当老师,会至少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
新闻业界以作品、奖项等实操层面的成果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学界看重的是以论文为代表学术理论研究成果,两者存在结构性的差别。这意味新闻业界人士从事新闻教育,要先得适应新的评价指标。
二是能力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转战学界后,媒体人需要将自己丰富的、碎片化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建设,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这是一个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过程。
同时,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课程内容学生听得懂、爱听。
隔行如隔山。媒体人转型从事新闻教育,涉及到思维观念、工作方式、话语体系、考核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能否成功转型也绝非易事。
“(转型)不成功的占多数,成功的是少数。”张昆曾就媒体人转战学界话题告诉《传媒茶话会》。
孙德宏直言,从事任何行业,只要你想做到比较好,甚至最好,挑战肯定有。媒体人转行到高校任教也一样,这考验学术功力、认知,以及创造力。应对挑战的方法,一是靠兴趣、热爱去鞭策、去坚持;二是要孜孜以求,在不断钻研中提高。
文中图片由花瓣美素提供
  END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EL2G0F5O】获取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