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她是奥运史上第一位女性摄影运营官,也是首位担任这一职务的中国人。
北京奥运会吸引了全球1521名体育摄影记者和新闻摄影记者,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媒体盛会。如何在这场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中协调好上千名摄影记者的拍摄工作?一名摄影记者又是如何成长为奥运摄影运营官?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报社社长赵迎新在她的新书《我是奥运摄影官》中还原了那段宝贵的经历,复盘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期供同行参考。
奥运会史上第一位女摄影运营官
国际奥委会此前从未邀请过一位女性担任奥运会摄影运营官。
2005年4月,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推荐赵迎新去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担任摄影运营官。
徐祖根推荐赵迎新这个普通的摄影记者去担任这一重要职务是有原因的。
奥委会要求摄影运营官具有丰富的体育摄影经验、英文好、会沟通、懂管理。赵迎新一直在新华社摄影部体育组工作,此前曾先后参与过2002年的盐湖城冬奥会、2004年雅典奥会运等重大体育赛事报道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体育赛事摄影经验。
按理说能够担任摄影运营官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当赵迎新听到“Photo Chief”这个不怎么拉风的英文名称时,却很犹豫。
国际奥委会要求奥组委摄影运营官将在不晚于开赛前42个月到岗,保证摄影服务需求在场馆规划早期得以实施。这意味着一旦接受,赵迎新就必须放弃2005年至2008年这三年期间重要赛事的采访拍摄机会,这其中就包括北京奥运会。
赵迎新讲述新书背后的故事
对于长期奔忙在大型体育赛事摄影一线的赵迎新来说,用镜头拍出一张张赛场上运动员们拼搏奋斗的画面显然比当幕后的摄影运营官更有吸引力。
2005年一个春日的下午,前一天刚值夜班的赵迎新正徜徉在下午觉的美梦中,电话铃声打破了她的美梦。
“我是徐锡安,请今天下午来我办公室一趟。”电话那头一副命令的语气、不容置疑。
赵迎新一时没反应过来,心想:谁呀?但又没敢问,连说“好好。”
挂完电话,赵迎新仍是一头雾水,她赶紧给当时的体育新闻中心主任罗更前打电话,问这人是谁。
“你怎么连我们副社长都不认识啊?”罗更前大笑。
这还有什么说的,赵迎新赶紧开车直奔新华社大楼。
一进办公室,徐锡安就开门见山问道:“北京奥运会很重要,派你去当摄影运营官考虑得怎么样了?”
赵迎新将自己的顾虑和盘托出,徐锡安告诉她“北京奥运会是国家的大事,新华社也应该派人到组委会工作,了解情况,更好地懂得国际赛事,这很重要,也很光荣,希望你认真考虑”。
徐锡安的话不多,但句句诚恳亲切,赵迎新没有了推辞的理由,只能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一安排。
加入北京奥组委后,奥组委派赵迎新去都灵冬奥会实习考察时,赵迎新碰到一位国际奥委会的女性工作者,她惊讶地看着她说:“真是女士啊,我以为是个玩笑。”
国际奥委会之所以对女性担任这个职位感到震惊是有原因的。体育报道中大部分的摄影记者都是男性,在报道过程中,即使是绅士,在遇到新闻事件和新闻瞬间争抢摄影位置时,在高温下拍摄,面对编辑部压力、媒体竞争时,也可能变成粗暴和坏脾气的“勇士”。
除此之外,工作量更是繁重。在奥运会筹备期,摄影运营官要和场馆部、工程部、安保部、竞赛管理部、广播电视转播机构等协调摄影位置;也要设计搭建摄影拍摄平台;要协调28个比赛项目,37个场馆的摄影规划,开数百个协调会,应对大通讯社关于特殊摄影位置的需求,解决通信设备、线路等问题;也要招募、建立和培训一个80人的场馆摄影经理、副经理团队,招200多人志愿者做运行;还要随时应对赛事问题,及时“扑火”……
《我是奥运摄影官》新书发布会合影
就这样,赵迎新被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中,成为北京奥运会摄影运营官,更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女性摄影运营官,也是首位担任这一职务的中国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
赵迎新能被力荐担此重任,跟她多年来在重大体育赛事中担任摄影工作的积淀相关,她不仅是个能吃苦“拼命三娘”,业务能力在新华社摄影部也是首屈一指。
2001年之前,女摄影记者并不多,女体育摄影记者更是凤毛麟角。在新华社摄影部体育组成立时,时常在外面跑的女摄影记者只有赵迎新。
体育摄影记者经常要背很重的长镜头,300mm是常备的,400mm、600mm的镜头也经常扛,外加两个单反机身,17mm—35mm广角、70mm—200mm镜头,有时还得带个超广角,全部加起来有近10斤,背着这些设备再长时间跑动,男摄影记者也有吃力的时候。但是,赵迎新觉得男人能干的活,女人也可以。
要在男摄影记者扎堆的圈子里闯出名头来,不容易,赵迎新的秘诀就一个字“拼”!
拼不放弃,不到最后一秒,绝不放过任何拍摄机会,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2001年7月12日,由于名额受限,赵迎新在世界贸易中心和斯拉夫饭店——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的会场并没有拿到摄影记者证件。她的心里突突的,时间每过一秒,她的焦急就增加万分。没办法,赵迎新深夜再次拨通罗更前的电话,紧急协调相关部门才拿到证件,于13日进入新闻中心。
赵迎新在莫斯科报道申奥全过程
这天,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5个城市将作最后的陈述。
轮到北京代表团作陈述时,赵迎新在新闻官允许的十分钟内,快速记录了时任副总理李岚清,何振梁先生以及代表团陈述时自信坚定的神态。在最后投票表决阶段,赵迎新和其他国际通讯社的记者一起在电影厅电视屏幕前观看投票结果。经过交涉,赵迎新占到了电影厅舞台侧面的台下这一拍摄好位置,既不影响电视记者的拍摄,又高于其他通讯社摄影记者。
当萨马兰奇走上台,打开信封时,赵迎新将镜头对准北京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刘淇和他面前的北京申奥代表团成员,奥运射击冠军杨凌。随着萨马兰奇话音中的“北”字未落,镜头中的刘淇和杨凌率先张开双臂跳了起来!
抓到了!赵迎新拍到了北京获胜的第一瞬间!这张《北京申奥成功》的照片传回北京让每一位中国人都为之自豪与沸腾。
拼专业和冷静,是赵迎新的职业本能。
2002年2月17日(北京时间),盐湖城冬奥会期间,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决赛正在紧张举行。发令枪一响,杨扬一马当先,保加利亚名将紧咬住杨扬不放,中国选手王春露紧随其中。
紧张激烈的比赛场,赵迎新耳边只有咔咔的快门声,比赛前怦怦的心跳声、观众的呐喊声似乎都消失了,本能地按着快门。
44秒187的短暂瞬间,从起跑、弯道、直道、加速、冲过终点,赵迎新极度专注地拍摄。杨扬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振臂高呼!中国冬奥会首枚金牌自此诞生,中国运动员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在五环背景中,杨扬那双在500米飞速滑行中充满拼搏精神的眼睛,也被赵迎新定格下来,令人感动。
盐湖城冬奥会,杨扬获得中国冬奥会首枚金牌,赵迎新 摄
拼极致,赵迎新将对极致精彩瞬间的追求贯穿到每一场赛事拍摄中。
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刚进新华社摄影部体育组的赵迎新想挑战田径拍摄。当时,新华社还不是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成员,田径场内的摄影记者名额只能给到1到2个,再加上比赛项目多、频率快,相机还无法自动对焦,只能手动对焦,因此这一想法被拒绝,赵迎新只能转战体操赛场。
幸运的是,体操比赛比田径比赛结束得早,赵迎新赶上了拍摄田径比赛的机会。到达赛场后,赵迎新选择面对终点的地沟(摄影师拍摄体育比赛时低于地面的沟状位置)等待。
当刘翔冲过终点的一瞬,赵迎新的快门几乎没停过,直到他欢呼着冲出镜头。这时,赵迎新并没有停歇,她迅速端起装着广角镜头的相机,沿着采访地沟跟随刘翔拍摄,将身披国旗,挥舞拳头,颇有气势的刘翔,定格在富有历史意义的雅典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和燃烧的火炬背景之下。这一幕,在“百年奥运 回归故乡”的雅典奥运会上,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时刻。
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刘翔第一个冲过终点,创造了历史,赵迎新 摄
没有一种成功不需要磨砺。从一名普通的摄影记者,成长为一名摄影圈的领军性人物,赵迎新在男性记者占有绝对优势的摄影圈克服种种苦难,拼吃苦、拼专业、拼较真儿,终于在实战中用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筑起了成功的基石。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星光终究不负赶路人。
更多精彩故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新书查看
文中图片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提供
编辑| 叶莉
近期热门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