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王安石、李清照六位古诗词大佬“穿越”而来,齐聚法治日报,就两会热点话题发议论、表观点,还不时吟诗作赋。
点击图片链接,查看法治日报“诗画两会”报道原文
时政报道不用一板一眼,而是妙趣横生。“浓眉大眼”的主流媒体整起活来原来这么会!
无独有偶,今年以来,从中国青年报的“圆圈体”,到中新网的“对话体”、无字新闻,主流媒体的文风创新频频出圈。再往前追溯,刚刚体、叠字体早已运用到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创作中。
今天,传媒茶话会带你盘点主流媒体整活的那些“体”,并对话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主编王朝,法治日报融媒体编辑部原创组长宋胜男,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罗哲宇,揭秘各种“体”出圈的原因。


01

穿越体——诗词“大佬”话两会
杜甫一生给李白写了十多首诗,而李白只回了其中的几首。两人只见过3次面,杜甫对李白却一直是“朝思暮想”。
这对CP绝美没有想到会在两会这样的场合“相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法治日报“邀请”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王安石、李清照六位诗词界顶流,在微信公众号实现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共话两会。
杜甫置身政协开幕现场,解读2022年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李白打卡人大开幕,解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苏轼坐上“法治号”高铁,一览江山如画的法治中国;
白居易参与外长记者会直播,带读者听王毅阐述中国立场;
王安石和李清照一起探寻两高报告中的“说法”;
六位“大佬”合体,一起展望两会后的美好新生活。
法治日报新媒体还将古诗词与两会议题结合,创作了新的诗句。
“百年阔步复兴路,轻舟已过万重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福祉惠民情”“不畏浮云遮望眼,反诈清朗促景澄”等,既涵盖两会时政热点,又不失诗词整体意境表达。
据法治日报融媒体编辑部原创组长宋胜男介绍,报社媒体融合的创新机制和创作环境,让“诗画两会”系列得以顺利完成选题策划、议题设定、画风设计、内容审校等全部环节。当然,领导的躬身入局以及整个原创团队的团结协作,也是此次“穿越体”出圈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诗画两会”系列作品乘天时、得地利、聚人和。


02

对话体——王老师与卢老师的“相爱相杀”
2月1日,大年初一,中国男足1:3败北越南。
虽是坏消息,但毕竟是大新闻。中新网的记者“卢老师”想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但编辑“王老师”却认为,大过年的不发这种添堵的新闻,年后再说。
没成想,这样的微信对话,却成就了一篇爆款文章,并开创了一种新文体。
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王老师,请支持一下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国足球》一文成爆款,仅4句对话,却达到了100万+的阅读量。
将微信上的对话内容再创造,在公号上发布,不得不说,中新网在新媒体文风创新上迈出的一步有点大。
既然迈出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第三步……
2月4日,中国女足战胜日本队,进军亚洲杯决赛。加时赛绝平,点球大战绝杀,两个关键进球,都是由女足队长王珊珊完成。中新网发了《绝杀!王珊珊点赞王珊珊!》一文。
王老师和卢老师对话的“连续剧”总共播了五集。后续文章延续了对话体的风格,将新闻事件中的关键信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且不乏幽默。
在对话体的基础上,中新网还模仿武则天的无字碑,发明了“无字新闻”。
标题就将新闻的核心大意说清楚了。正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内容极简,仿佛什么也没说,但实际上信息含量也不小,对话体和“无字新闻”引发网友广泛共鸣。
据“王老师”在“庖丁解news”微信公众号上揭秘,“无字新闻”的创意也是源自工作群。
夜深人静坐在办公桌前看着口径不统一的几家媒体一脸懵的小编——中新网国际报道负责人李雨昕(李小蘑),在群里吐槽:“现在俄媒说谈判尚未结束,白俄媒体说在休会,乌媒说结束了。”
领导看完后说:“这条挺好。标题。”
至于正文为何不说一字,其实是想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思。


03

圆圈体——林俊杰“上身”,内容全靠猜
“圈圈圆圆圈圈,天天年年天天的我……”
10年前,林俊杰的一曲《江南》火遍大江南北,圆圆圈圈“圈”粉无数。
10年后,“圆圈体”再现江湖。
标题是五个“圈”,内文是一个“圈”,头图是月球。2月14日,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圆圈体”一文出圈,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
2月14日—2月16日,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也将“圆圈体”做成“连续剧”,连发三篇文章,让读者猜谜,为读者解谜,引发广泛参与。
据中国青年报元宵节活动运营负责人介绍,“圆圈体”想要传达“同在一个地球,共享一轮明月”的理念。推文标题中的“月亮”原型就是嫦娥一号首次拍摄的全月图,图片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提供。
“中青报也可以可可爱爱的出圈”“这是一种挺有意思的新媒体玩法”有评价指出。
但“6个圆圈开会”的文章在成为爆款的同时,也引发争议。
“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开局5个圈,内容全靠猜。”有网友在中青报这篇文章后留言。
中青报官微首发“圆圈体”后,模仿的也来了,在微信公众号上,上演了一出集体“画圈大赛”,比看谁画的圈多。

04

刚刚体——哪里需要就放哪里的万金油
“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2017年,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以此为标题的文章。“刚刚体”也诞生了。
刚刚+一件最新发生的事,这成了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报道具有时效性新闻的一种标配,并被沿用至今。
“刚刚,2022年研考国家线公布!”“刚刚,太空飘来四个字”“刚刚,首金诞生!”刚刚体经常见诸于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有网友调侃,刚刚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同时,“新闻越短事越大”这句文后留言,已成为吃瓜群众评论一些突发大事的标准用语。
但是,“太阳底下无新事”。新华社“刚刚体”的九字新闻标题,其实在近100年前就有类似先例。
据1994年第4期《民族大家庭》记载,1922年的一天,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下定决心将辫子剪了。他叫来负责给自己剃头的太监让他把自己的辫子剪了,太监闻言吓得一个哆嗦连忙跪倒在地央求溥仪另外再找别人,溥仪很是无奈,拿起剪刀便将自己的辫子剪了。
时年5月2日,《申报》刊登了一条只有6个字的新闻:“溥仪昨剃辫子”。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主编王朝告诉传媒茶话会,媒体过去往往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的,如今,读者发现,媒体也很接地气,也能和网友们打成一片。在标题或内文中巧妙地展现应有的个性,在嬉笑怒骂间传递正能量,让网友看到一群有血有肉的人,这是刚刚体等文风出圈的内在逻辑。

05

叠字体——勾起人数数的欲望
叠字体,也可以较为口吃体,通常表现为重复使用某一个字,有一种说话结巴的感觉。
比如这种:
点击图片链接阅读原文
乍一看标题,以为是在吐槽某个人或某个商品的体验有多“坑”。实际上是真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西那坡县发现了一个“世界级”的天坑群。
总共19个天坑,对应标题19个“坑”字。
再比如:
点击图片链接阅读原文
标题中有7个“圆”,内文从“月圆”“汤圆”“烛明灯圆”“金玉良‘缘’”“梦圆”“团圆”“人事安康,世事圆满”7个方面为网友送上元宵节祝福。
还有这种:
点击图片链接阅读原文
看标题,果然是“天女”,出手不凡,散的不是花,而是星星。
看文章才知道,文章说的是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1托22”,将托举的22颗卫星分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1托22”这托举功能,比中央空调强太多。
叠字体用得好,不仅有趣、吸引人,还可以在标题中就概括文章大意。当然也有缺点,叠字如果太多,数起来费劲。
实际上,叠字体并不是当代的创造,在古代就有,被用在诗词中。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再比如,《天净沙·即事》: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全文共28字,均为叠字。


06

文风创新如何避免“翻车”?
主流媒体在微信公众号上打造的这些爆款文章,用新颖的文风让读者耳目一新,打破了读者对主流媒体的刻板印象。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罗哲宇评价,可以把这些“体”统称为“轻悦体”。“轻”既有阅读体量上的轻快,也有阅读效果上的“轻松”;“悦”体现的是阅读快感,有内容的愉悦也包括获得认同感带来的愉悦。
“‘刚刚体’的生动有惊喜却不违和;‘对话体’顺应网友情绪,调侃报道体育赛事;‘圆圈体’制造反差、噱头,用标新立异的方式引起用户兴趣。轻悦化的文风符合时代话语风格,为主流媒体赢得了点击率、转发率,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认同感、关注度。”罗哲宇指出。
但是,新媒体文风创新有时会因为尺度拿捏不好,而引发质疑,甚至翻车。
如何避免翻车?
“没有数据的创新是自嗨,没有口碑,只有数据的创新,会导致弄巧成拙,甚至产生负面效应。导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失去了进一步创新的空间。”王朝讲道。
他提醒,再好的文体,再好的创新,也要回归新闻本身,从具体新闻出发,分析是否适用某种创新文体,千万不可一刀切。
例如,在突发灾难事件报道上,媒体通常就不会使用“刚刚”,而倾向于使用“突发”或“痛心”。媒体每天要处理各类不同的新闻,不管文体如何创新,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同时对结果要有预期。
除了上述几种“体”,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上还会用到“一字体”“数字体”等。
比如:
点击图片链接阅读原文
点击图片链接阅读原文
除了上面几种“体”,你还知道哪些“体”?欢迎文后留言!
  END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44BQOTG7】获取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