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成都商报》旗下的新媒体“红星新闻”今年迎来成立5周年。
5年来,红星新闻在媒体融合发展大潮中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不断提升,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日益彰显,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路上的一个标杆,成为中国新闻界引人思考的“红星现象”。
近日,传媒茶话会与红星新闻总编辑李少军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探究5年来红星新闻的新媒体之路。
红星新闻总编辑李少军
红星新闻短短5年内迅速获得广泛影响力。请问您认为红星新闻与其他同类型的主流媒体相比,突出优势是什么?
红星脱胎于成都商报,成都商报在全国传媒业的“江湖地位”可以说有史可据。因而,红星顺理成章成为成都首个定位全国的时政类新媒体品牌,创立之初,就肩负着成都传媒集团“塑造传媒新标杆”的战略使命,也承载着成都商报全面挺进互联网主阵地的职业理想。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从现实到理想,相隔的距离就是一个“干”字,但“干”要怎么干?
这5年,我们从未停辍的一件事,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系列重要论述,从中我们汲取了很多营养,由此形成红星转型的独有“打法”,最终推动成都商报与红星新闻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到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红星新闻由一个微博账号成长为一个全平台、全牌照、覆盖1亿多粉丝的新型主流媒体,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商报基因从未消失,“新闻发生了,商报在现场”升级为“新闻发生了,红星在现场”。
把红星新闻与其他同类主流媒体做比较,其实大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都差不多,不能说有什么突出优势,可以与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的“两个转型”。
一是都市类报纸向主流新媒体转型。成都一直以来都是传媒重镇。改革开放时期全国第一张都市报就是在成都问世。成都商报见证了都市报的全生命周期,研究中国的都市报,是不能不提成都商报的。但如你所见,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都市报黄金期结束,很多纸媒赢利能力迅速衰减,面临着裁撤转场的危机。
商报转型怎么转?成都本地人有一句话,叫“舍得丢,不怕烫”,本义是讲吃火锅,后来引申为一种方法论。
如何舍?我们毫不迟疑地将成都商报的所有优质资源和核心产能聚向移动端,比如将基于报纸业务的“部门制”改为与移动端内容建设更为匹配的“频道制”“中心制”,比如强化数据导向和效果导向,重构以“影响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甚至于记者前缀放弃“商报”logo,直接用“红星新闻”,就是用一种破釜沉舟的态势,断尾求生,以一种从心到身的“新”,去谋取新媒体真正意义的“新”。
这样的转型,迅速产生了更多元的产品形态,更丰富的产品形式,也迅速赢得了更多受众。以前,成都人是坐在茶馆里读商报,现在,成都人是从吃到耍用红星。这个过程中,是对“导向”这个发展之魂的始终把握,对“内容”这个优势之本的始终高举,对“技术”这个活力之源的全力挖掘。
二是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型。创立伊始,红星新闻就脱离了以报纸为基础的内容生产机制,全面服务于移动传播,研发自有APP、建立两微一端主阵地、全面进驻主流资讯平台,最大程度放大原创报道的线上影响力:
利用新技术手段,抢占舆论传播的主动权;利用专业内容生产能力,占领互联网阵地;以产品为主导,带动传统报纸生产模式的变革和内容生产团队的整体转型。
红星新闻牢牢依托成都商报深耕成都近30年积累的品牌和资源,将传统的报纸生产单位,转型为多媒、多元、多产的区域性复合信息中枢,让影响力变现反哺影响力提升。
转型是非常痛苦的,因为转型就意味着对某些既有东西的放弃。然而,有舍才有得,红星新闻正是这“两个转型”最重要的果实。令人欣慰的是,这棵树上,不止这一颗果子——除“红星”之外,我们还“转”出了5个千万级用户的媒体品牌,“转”出了50余个特色类新媒体账号,“转”出了多元经营的业态,“转”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
红星新闻在发展中力推深度调查,请问红星新闻是怎么留住调查记者,从而保障自己的原创内容生产?红星新闻的深度调查在所有原创内容中占有多大的比重?
从成都商报时期,到转型后的红星新闻,一直以来,我们尤为强调的,就是专业。坚持原创,追求新闻真实和价值深度,是过去的成都商报,如今的红星新闻始终挺立传媒江湖潮头的一个秘诀。
然而,众所周知,互联网时代媒体变局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内容供给端的爆发。作为内容的原创者,我们忽然冒出来很多竞争对手,以前我们强调的“唯新不败,唯快不败”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在内容爆炸与识别能力无法完全匹配的当下,新闻发生了,网络信源常常莫衷一是,谣言满天飞。唯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媒体,能发出可信赖的权威声音,“红星新闻”正是这种声音的出口。这种状况下,深度就成为我们的王牌,而且,这个王牌具有“王中王”的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深度调查不以负面、曝光博眼球,而是放宽眼界,积极介入有分量、有意义、有社会价值的内容,尤其注重探索移动传播语境下正能量报道、主旋律新闻的创新表达,让用户真正体味深度、态度与温度。
因而,改革过程中,红星始终视公信力和权威性为核心优势,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原创质量,坚定输出兼具“深度、态度、温度”的优质内容,红星新闻的深度调查正是在这样的底色下“出圈”的。
目前,红星新闻八个业务板块中,深度调查内容约占所有内容的15%,这些内容让红星新闻迅速打响全国影响力。例如,“红星新闻”独家披露广州医生发帖称“鸿茅药酒是毒酒”被警方跨省抓捕;独家首发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事件调查报道;独家发布《“毒贩”母亲》和《郑州地铁5号线“进水口”调查》等重磅稿件,让深度调查成为红星新闻的一张名片。
业内都知道,深度很贵,但对此的成本付出,我们从不吝啬。围绕高质量深度报道生产,我们建立了一套支持原创的服务架构和生产流程,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内容团队,也建立了一套体面的薪酬体系。据我所知,我们的薪酬体系在业内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请问红星新闻在做深度调查时,面对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如何把握尺寸,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如上所述,调查新闻不等于负面、曝光甚至“扒粪”,其核心在于还原新闻真相。在热点新闻事件面前,红星新闻践行“新闻发生了,红星在现场”的使命意识,接触核心信源,揭示新闻真相,慰藉受众的信息饥渴。即便是监督类的深度调查,我们也以建设性为诉求,坚持客观、中立、平衡。
在调查新闻操作中,红星新闻一直坚持三个原则:第一、到现场;第二、多信源;第三,事实核查。具体来说,获得一个新闻线索后,记者、编辑和部门负责人会进行前期研判,然后派记者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调查采访,记者必须要采访多个信源,拿到相应的书证、物证才能发稿。此外,红星新闻记者会将采访录音和材料提交报社相关部门,由事实核查员抽查记者采访情况,保存录音、证据材料成为传统。这样的机制,提升了记者编辑在采访编写时对事实真实性和安全性的保障。
时政新闻的内容获取较为开放,但时政报道又有较高要求。请问红星新闻主打时政报道和时政评论的突破点在哪里?
刚刚过去的2021年,红星新闻凭借一系列高品质的原创内容,全年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肯定14次,与28个国家部委建立稳定联系,在各类国家级新闻发布会上提问160余次,我们的内容采集能力、议程设置能力和传播能级都得到各方认可,已经成为“主战场上的主力军”。
时政报道的确如您所言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记者对相关部委、口线有更深入的研究和钻研,记者需要成为深耕于某个领域的专家型记者。红星新闻的时政记者团队,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法、最高检、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新闻办、卫健委、商务部、生态环境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等多个部委局办,进入了更深的时政报道领域。
去年1月,红星新闻推出“中国警察节”专题策划,红星新闻、成都商报官方微博发起#家有警察#新媒体话题,分享警察家庭以及拥警、爱警有关故事,带动4万余网友参与话题发布,相关阅读量超过3000多万,受到公安部高度认可。
红星新闻还多次受邀参加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的督查行动报道,《揭秘黄河“体检”》《尴尬的支柱产业:榆林兰炭行业该往何方?》等重磅报道正是深耕部委口线的体现。在时政报道的形式上,红星新闻也不断创新。今年全国两会,我们推出“两会100秒”专题短视频栏目,一度在社交媒体形成现象级传播,得到来自各个层级的好评。
我们的融媒体评论品牌“红星评论”,则是在社会对主流媒体评论需求增加的背景下,于2019年底上线。“红星评论”喊响“观点供应商”的定位,力求“观点有趣、行文至软、理性有力”。在业界眼中,“敢说”是红星评论最为鲜明的标签之一;但在红星评论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始终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其能获得较好的影响力,突破点一是在战术层面坚持守正创新,有明确的时、度、效意识;二是在战略层面,即选题讲究高站位,不为热度或流量哗众取宠,而是围绕合理性、建设性,在引导社会共识的过程中同步实现“资政”功能。
红星新闻提出要深化“无视频,不传播”理念。请问,红星新闻当下具体是如何落地这一理念的?是每一条新闻都必须要配合视频传播吗?那么,如何保障视频生产力跟上新闻报道的速度?
深化“无视频,不传播”理念是时代所驱,也是传媒行业发展的趋势,无视频不传播这个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传统电视节目的线上播出,也不能理解为传统报纸图文直接转换成视频,而应该从媒体战略,顶层设计到人才结构,技术构建,整合营销等多方面来整体理解。
红星新闻目前已制定了视频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红星视频”“谈资视频”两大视频品牌。以短视频+新闻、短视频+知识、短视频+生活文旅为特色,扩展两大产品的矩阵。通过对视频共享云资源库的建设,以及智能剪辑的开发运用,动画技术,XR虚拟空间技术等多重手段强化视频的技术支撑。人才结构上,建强专业团队的同时推进全员整体转型,同时对标头部媒体的先进经验,通过“走出去”学习借鉴运作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做大视频内容池。
每一条新闻都必须配合视频传播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读,从根本上说,不是每一条新闻都要配合视频传播,而是每一个新闻资讯都需要用视频的方式来进行创新性的表达,这样才能适合于时代的竞争。
至于您提到的如何保障视频生产力跟上新闻报道的速度,其实也是传统媒体在转型中认知的误区。其实新闻报道和视频生产是同步进行的,只是作为一家由报纸转型新媒体的新型传播矩阵,在实际的内部架构上,存在着以往办报纸的结构划分的延续,部门是按照以前报纸板块来进行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往也是单纯的编辑和记者,所以似乎视频生产力和新闻报道速度产生了矛盾,这个也将通过我们的深化改革,通过生产方式的调整以及引进相关技术手段来实现视频生产更加高效。
“无视频,不传播”已成为行业共识,新闻短视频也成为媒体竞争的标配。请问您认为在短视频竞争的红海里,媒体应该如何差异化竞争?
短视频领域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其实这和传统报纸时代传播没有本质的区别。要实现差异化竞争,人才是基础。
红星新闻近三年来的探索中发现,短视频领域的竞争,从主流的资讯内容传播,到现在向人格化,IP化节目以及账号方向发展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这就需要我们现有人员进行更深层次的转型,或者说进行社会化多方合作的深入探索。传统的媒体观念中,独家就是差异化竞争的利器,速度就是差异化竞争的绝招。但如今,速度的比拼已经进入秒时代,独家内容也越来越难,那么在短视频领域更需要的是创新表达手法,以完全不同于传统播报的方式,让用户去获取信息,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红星新闻也将着力进行IP化视频节目,人设化主播账号的打造,全力提升红星视频内容深度表达形式。
红星新闻曾提出“两三年内不考虑营收问题,只考虑影响力的问题”,那么如今已经5岁的红星新闻,目前的营收现状如何?营收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对未来的营收有什么样的目标?
红星新闻在创立之初提出不考虑营收变现,一方面是希望团队可以专注于作品输出和影响力建设,另一方面在于它作为成都传媒集团建设一流新型媒体集团的战略产品,扮演着成都传媒集团在网络舆论场构建媒体话语权的抓手角色,得到了集团的大力支持,资金不是问题。
目前经过五年转型,红星新闻和成都商报通过各类业务的企业化、资本化运营形成了坚固的产业支撑,收入结构趋向良好,新媒体收入早已超过传统广告,且占比仍在逐渐攀升。2019-2021年,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连续蝉联“中国传媒经营价值百强榜”全国第二,新媒体收入连续三年增长。我们已经解决了活下去的问题,未来还要在内容投入上发力。 
红星新闻是一家立足成都,定位全国的媒体。成都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请问您认为红星新闻在成都的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您认为,媒体与地方政府、与地方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在参与、服务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角色是多元的,是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是他人了解成都的平台、窗口;是上传下达的“连心桥”、民意民声的“回音壁”;也是链接城市发展重要资源的枢纽。
这也是我们对媒体与地方政府、与地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
从见证者、记录者的层面来说,红星新闻其实一直在书写着城市最细致、最全面,也最有温度的“发展笔记”。成都的各行业各领域,大到政策更迭、改革进步;小到细枝末节,家长里短,我们无一遗漏。这都是城市发展的真实历程,记录当下,也照亮前路。
从窗口的层面来说,作为立足成都的主流媒体,在信息时代向受众传递一座城市的信息,让受众了解一座城市的不同侧面,就是我们作为窗口的作用。
同时,红星新闻作为一家定位全国的媒体,也能发挥特长,做城市对外的形象窗口。除了记录与窗口功能外,我们更要承担好上传下达的纽带桥梁作用,为党委政府权威发声;倾听、反映民意民声;以及做好发展的“监督员”,督促城市发展建设。
在媒体转型时代,红星新闻也在探索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服务城市发展。比如,通过媒体对接各类资源的优势,为城市发展聚集更多的平台、资源、智囊。
红星新闻在下一个5年有什么样的规划?能否更具体、更深层地谈一谈?
我想用五个关键词来介绍我们的规划。
第一个是“穿透”,我们将继续推动红星新闻以主流叙事穿透主流圈层,成为更加强大的全国性新闻IP。新的阶段,我们将继续紧跟重大议题,回应重大关切,提升红星的时政浓度和全国站位;继续以原创为要,坚持、坚定、坚决地奔向每一个新闻现场,用兼具“深度、态度、温度”的内容打造环境友好型媒体,做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第二个是“聚变”。移动传播是碎片化的传播。对于过去而言,谁先打碎谁先赢,但就未来展望,谁先聚合谁先强。我们将在成都市委的领导下,启动 “成都发布政务融媒中心”,建立一个以政务为核心、具有绝对优势的区域化传播矩阵。支撑政务融媒体中心的是一套生产标准化、流程化和管理统一化、智能化的技术系统,它将涵盖全流程内容智能生产管理、线索舆情预警、舆论引导、内容风控、媒资管理、指挥调度、数据统计、传播分析等核心功能,其建成后将与红星新闻“深红”视频创作空间互相呼应,成为融合改革的“双子星”。    
第三个是“精进”。目前,红星视频用户已超过5800万,是视频领域的绝对大V。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耕新闻直播、精品栏目、IP孵化等,建设更丰富的产品集群和更完整的传播链路,形成“无视频,不传播”的内容生态。    
第四个是“再造”。我们将以“红星资本局”为牵引,扩大红星在财经领域的影响力,再造一个强大的财经内容输出平台。做财经新闻,我们经验丰富。红星资本局于2020年启动,2021年驶入发展快车道,未来,我们对它有更大的期待。    
第五个是“破圈”。我们将打破内宣与外宣的圈层壁垒,在国家对外传播战略中找准位置,更积极地到海外舆论场发声。我们将孵化全英文运行的国际传播类账号,专攻视频化表达,通过更鲜活的影像式片段、更细小的切口呈现真实的中国、真实的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