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会议报道是记者经常遇到的报道类型,面对海量会议信息、数名采访对象,难免陷入会议议程的套路中,把报道写得空洞、冗长、干瘪无味。会议报道怎样才能避免滥、长、空?有哪些写作技巧?
3月下旬,《传媒茶话会》对话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王谨、人民政协报时政部副主任廉维亮、封面新闻首席内容官卢荡。

会议报道为什么滥、长、空?
当下,信息过载、传播渠道多元,用户获取资讯的方式、需求和十年二十年前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会议报道更是如此,机械、简单的呈现会议议程、领导讲话内容并不能得到用户的关注,怎样写会议报道才能不落俗套?
“有些会议新闻为什么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没有着眼于新闻事实本身,而是局限于会议程序的圈子。”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王谨一语道破。
就像王谨所说,会议新闻的价值并不在于会议议程本身,而在于会议披露了哪些引起读者兴趣的重要事实。“作为记者应尽量少抓或不抓可有可无的‘虚’的东西,尽量多抓有价值的实打实的东西,提炼出与广大居民利益相关的内容,从而引起读者兴趣。”
比如,全国两会报道,面对全国媒体的同题竞争,怎样才能写好两会报道?
今年第19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封面新闻首席内容卢荡分享了他的经验。“两会报道首先要对照两个坐标。一是读者需求,二是媒体调性。两者结合,才会找到自己的风格。”
在他看来,置身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老是讲要给用户“画像”,其实媒体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画像”,这个画像贯穿于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运营、内容转化的全环节。
此外,有些“刚需”是依然存在的,而且成为严肃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比如优质的原创报道,比如溯本清源的核实性报道,比如贴近民生的权威解读,等等。
会议报道写“实”有七招
可见,将会议报道写“实”是避免滥、长、空的有效方法,如何操作?访谈嘉宾分享了几点方法。
1.少用说服力不足的抽象表述
“会议充满着热烈的气氛”“与会者心情激动”“同志们认为……”“大家一致表示……”等抽象表述在会议报道中屡见不鲜,然而这些表述真真假假。相比抽象描述“会议很热烈”,使用“代表们都鼓掌欢迎”这样具有身临其境感受的事实叙述,更能体现出会议的隆重、热烈。
2.报喜又报忧
会议新闻避免对成绩大吹大擂,对缺点却视而不见。领导干部勇于自我批评反而能赢得群众的好感,恰恰是因为体现出了党实事求是的作风。客观报道有喜有忧,比只唱赞歌、极力护短的不真实的会议报道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3.不拘陈式俗套,写法求新
一篇成功的新闻,仅具备新近和新意还不够,还应力求新的表现角度、新的表现手法。
一篇新闻如果它的内容新鲜充实,而表现形式又生动活泼的话,就容易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
4.力求精炼,突出短平快
撰写文稿要尽量使用“大白话”,文章力求精炼,文字干净利索,消息短平快、通讯见人见时见感情、评论简洁有力形象具体。要把深奥、复杂的问题经过自身的再加工之后阐释给不同接受水平的受众,力求深入浅出,不能“凡文必录”“咋说咋写”,在确保准确记录的同时,某些问题上要有质疑精神和求证方法。
5.谨慎表述,切忌极端
记者要冷静、辩证的看待发展成就与存在问题,做到文章观点和论证客观公正、不盲从,切忌极端,文字中慎用“最”“顶尖”“第一”等绝对词汇,对于涉及的数字、比例、计算要进行充分的核实和“演算”。
6.精炼会议报道导语
一篇会议消息能否吸引读者,导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会议消息的导语一般要求以极其简练的文字,概括要报道的会议主要内容,揭示新闻主题,唤起读者注意。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写法:一是叙述式导语,简明扼要概括会议中发生的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二是描写式导语,运用特写镜头的方式,摄取会议中某一有意义的场面,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三是引导式导语,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会议有关人物的语句来揭示新闻主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四是议论式导语,记者在现场发表议论,概括新闻内容,点明深化主题;五是设问式导语,一般是记者自己根据会议讨论问题设计提问,不要求读者回答,这种方式能够引导读者快速进入新闻,使读者有兴趣从新闻中寻找答案。
7. 新闻主体避免平铺直叙
一篇会议消息的主体,称为新闻躯干,是发挥和表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除了常见的按照会议议程平铺直叙、摘引领导讲话贯穿全文之外,会议主体还可以尝试这几种写法。
一是文笔跳跃。写会议新闻不一定受会议顺序的限制,可以选择人们最关心的事实,采取文笔跳跃的写法,运用凝练、跳跃的笔调,把会议内容的严肃性与文字的活泼型结合起来,使消息跌宕有致,读者读起来兴趣盎然。
二是穿插背景。通过使用背景材料为报道增添信息量,背景材料的种类很多,事物背景、人物背景、历史背景、地理背景,等等。记者应善于积累材料,扩大知识面,从而在报道中对背景材料运用自如。
三是力求现场感。会议消息主体之所以写得沉闷、乏味,另一个原因是缺乏现场描写。善于观察的记者却能从会议现场中捕捉到生动的东西,从而使新闻主体显得活泼生动。比如会议讲话者的神态、听众的表情、会场气氛,等等。
本文图片由花瓣美素提供
  END  
近期热门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3IRSTD7】获取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