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3月31日晚,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政务新媒体上以《新冠疫情笼罩下的“丁丁保卫战”》为题,发布了一则紧急救治来自境外高风险地区的外籍患者生殖器的消息。消息发布后,引发网上大型“翻车”现象。
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留下大量评论:
“一边是哮喘病人、护士得不到及时治疗去世,一边夸自己救了洋人的丁丁,真的是恬不知耻!”
“哮喘病人不管导致死亡,弄这个事很上心!”
“想当年,淞沪会战抗击日寇,军士伤亡,平民伤亡,最后一副人间惨剧;看今日,上海六院救治洋人,院长匆忙,主任匆忙,终是一派喜气洋洋。
在上海疫情最为吃紧的时候,在刚刚先后曝出因疫情防护两名患者去世的时候,在很多病人四处求医无门的情况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新媒体账号上发布了全院齐心协力为外籍患者“保卫丁丁”的新闻,这种巨大的落差,激起了网友的愤慨和不满。
在引发舆情后,有疑似上海六院的员工指出,“丁丁保卫战”发生在3月2日,那时候上海疫情还没有暴发,加之泌尿科本身也没有那么多患者。所以,事情并非是网友认为的区别对待。
可这并不能责怪网友,原因是上海六院在文章的第一段就是“日前,XXXX”,一看日前,正常人都会以为是最近几天才发生的事,有谁会想到六院不按常规出牌,把快一个月前发生的事写成“日前”呢。可能六院自己都没想到,一个“日前”,会让自己翻这么大一个车。
要知道, 同一则新闻,在不同的时间点发生,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传播效果。
试想,如果六院在发布文章时把“日前”改为“3月2日,在疫情发生前”,网友的不满情绪也就不会如当下一样强烈了。
但六院可能会委屈。毕竟,当下不少新闻媒体的报道里,甚至政府官网的公告上,也会时不时的出现“日前”“近日”等时间模糊体。
这种委屈有点像阿Q,阿Q伸手去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的……阿Q的答复是: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新闻明明有自己发生的具体时间。为啥就是不写呢?
有一种情况是,有一些不宜标明时间的时政报道、政策发布类报道等,确实可能会用“日前”。但更多不属于上述情况时,仍有媒体这么用,就不合适了。
早在2020年3月9日,传媒茶话会就发表了题为《天天写“日前”误导公众,就不怕没日后呀?》(点击标题阅读原文)的评论,分析了媒体的这种心态。
无非就是有些新闻由于采访周期长,为了省事用“近日”或“日前”两个字统称;或者确实难以打听清楚新闻事实发生的具体时间;还有就是新闻事实确实发生的比较早了,具体时间写出来会比较丢人。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时间模糊体新闻习气的形成,是在单向传播时代形成的陋习,媒体习惯高高在上,不太在意用户的感受。
到现在,偶尔还有某些电视台播新闻,也是“日前”体,结果眼尖的观众就发现:“这不是冬天吗?怎么被采访对象还穿个汗衫,街上树木还郁郁葱葱的,太扯了。”
时代不一样了,别再刻舟求剑了。现在是强调互动的社交媒体时代了,再也不是你嘴大我嘴小的年代啦,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你说的不对,你说的扯,我就敢跳起来反对,所以才导致新闻传播经常性的翻车。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已经按秒计算,不再是以前报纸版面按天计算了,别再停留在“日前”阶段,叫人笑话。
其实,真要想做到陈述新闻事件的准确性,也不难:对于采访周期长的选题,可以写从几月几日到几月几日;对于确实查不到具体时间的,可以写大致的时间;对于时间实在太久的新闻,要么别发,如果新闻事实确实重要,那就老老实实写清楚真实的时间。
当然,要想根治这种现象,光说还不行,关键还得单位重视,从采编规范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将其纳入不规范行为,并进行适当处罚。试想:最后谁还能跟钱过不去吗?
编辑|伊莎贝拉
  END  
近期热门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5UQ7OLB0】获取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