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当前,全球疫情呈高发态势,国内多地报告本土确诊病例。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也给媒体的工作带来一些影响。
以上海市媒体为例,澎湃新闻90%采编人员不能到岗,新闻晨报的重要生产制作部门封控率高达70%,上海某财经媒体仅留20%人员维持报社正常运转……
静态管理的防控政策给媒体带来哪些困难?如何有效应对?此前经历过的媒体有哪些经验和建议?
4月12日,传媒茶话会对话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陕西广播电视台台长刘兵;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邓秀松;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智刚和上海某财经媒体。
遭遇静态管理,媒体运转举步维艰
今年3月,我国香港的第五波疫情波及各机构和行业,凤凰卫视也没能幸免。尽管凤凰香港总部根据电视媒体特性采取了更严格的疫情管理措施,但仍有100多人因为感染和密接、次密接被居家隔离,减员严重,个别栏目被迫停播。凤凰卫视甚至发文称“正面临建台以来最严峻考验”。
如今,上海媒体也面临同样的困难。
以上海某财经媒体为例,自上海实行静态管理以来,全报社仅有20%在单位留守,其余员工全部居家办公。由于事发突然,报社没有来得及准备物资,仅有10余个充气床,绝大部分员工都只能打地铺。很多同事在封闭之前匆忙赶到报社,接到单位电话的全都没有二话,在当晚12点前赶到报社。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告诉传媒茶话会,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第一财经54人团队驻守广电,尽全力保障电视、日报正常刊播。
“第一财经电视在人手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保证大直播不断不乱、顺利进行。北京演播室扛起重担,承担其中3个小时直播,深圳、香港等海外记者站增加直播连线,补充直播内容。留台驻守的同事大多具备‘一专多能’,互相补台,完成灵活排班。”杨宇东说道。
静态管理对媒体的统筹管理、组织动员、采编协作、后勤保障等,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验。”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智刚向传媒茶话会介绍说,上海实行静态管理后,澎湃新闻主要遇到三方面困难。
一是大部分员工处于居家办公状态。网站95%以上的员工处于居家办公状态已经超过10天。与此同时,网站新闻报道工作必须保证24小时不停歇,每日发布报道数量需维持在400—500篇,对采编指挥体系的畅通运转,跨部门、跨岗位协作机制等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二是一线采访工作无法全面展开。受限于全市静态管理要求,一线采访力量无法获得足够的原创素材资源。
三是本地新闻、视觉设计等不同的采编部门,面临着人员、专业设备保障等方面的压力。加强本地疫情防控报道,对澎湃本地新闻现有的人员配置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审核团队工作量都是以前的数倍。同时,视觉设计制作等优势采编部门,亦面临着专业设备办公限制。
8条应对锦囊
全城实行静态管理时媒体如何应对?怎样保障正常运转?正在经历和已经经历过静态管理的媒体分享了一些宝贵经验。
1. 关键岗位AB班轮班,保障媒体运转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陕西广播电视台台长刘兵告诉传媒茶话会,2021年12月底,西安暴发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身处疫情高风险区的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为避免外出采访记者出现密接和感染,实行AB班轮班,以疫情传播的周期率为基准,每半个月轮换一次,两班记者分别居住在不同的隔离酒店,避免接触见面,若某一班记者被病毒感染或成为密接、次密接者导致这班人员被隔离或不能正常工作后,另一班记者随时能够承担工作。
同样施行AB班轮班的还有澎湃新闻。
为避免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澎湃新闻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提前制订预案。进入3月就对关键岗位实施AB角制。3月末以来,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先后带领一批员工入驻办公大楼,确保指挥体系运转有序,时刻处于激活状态。
2.一线采访和线上联动“双线”作战,在岗与居家“双轨”协作
澎湃新闻设计了一个“战时模式”——“值守+现场+远程”,24小时高速运转。对新闻报道、人员管理、内部防疫等做出全面调整,抗疫宣传和战疫服务“双管”齐下,一线采访和线上联动“双线”作战,在岗与居家“双轨”协作。
目前,澎湃新闻在办公大楼值守的人员力量在20人左右,确保24小时人员在岗,包括要闻中心确保重大新闻实时推送、总编办确保重要指令传达到位,本地新闻、视频新闻、直播新闻部都预留了可以随时到一线战斗的采访力量。
3月以来,澎湃新闻每日召开线上编前会,传达日常管理要求和采编统筹部署,各中心分管领导常态化、经常性地召开线上策划会和选题会,布置推进采编业务工作,各中心以项目为单位建立群组,逐个推进突破。
同时,澎湃新闻对各新闻中心对人员进行梳理,建立起前方一线采访团队+居家采访团队+后期编辑处理团队三级力量,在选题布置分配上科学考虑人员配比。
杨宇东介绍,疫情期间,第一财经也实行了内外联动。其中,第一财经日报内外联动,在外同事做好稿件编辑,留守同事负责上传至出报系统,并与值班总编、检校、美编进行沟通,串接起整个出版流程,截至目前流程顺畅。同时,记者和白班二审争取早出稿发稿,以给日报夜班留出时间余地。
3.划定最小封闭单元人员,保障正常运转
上海某财经媒体向传媒茶话会分享说,封闭前可以根据媒体属性,确保可以支持正常运转的最小闭环单元,指以最小代价和最少人数保障媒体正常运转的现场办公要求,其他同事提供远程支持。由各分管领导牵头,布置采编、经营、技术、保障等相关部门工作预案和人员安排。由各部门协调或指派具体人员到岗。
此外,关键岗位和后勤保障在条件允许下可以提前驻场,预防突然静态管理或防疫政策的调整。技术和后勤人员容易被忽视,他们是最基础的保障队伍。
4.做好分区隔离管控
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邓秀松告诉传媒茶话会,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将外采记者工作区和播出区用大块塑料膜临时隔开,确保播出线安全,红区采访记者则进行严格消杀,并单独隔离办公。为了避免感染,各单位安排专员到食堂门口统一领取盒饭,分发给各自员工,分散就餐,减少人员聚集。
刘兵介绍,为避免外出采访记者和集团内部技术播出工作人员见面接触出现风险,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在集团旁边的陕西广电大剧院设立搭建“云”编辑系统和“云”播出专线,所有外出采访人员不进入台工作,通过“云编辑”“云制作”“云播出”等方式,将编辑制作的节目实时传送到集团办公大院内的演播室和播出机房。居家的记者编辑,就近在所在小区开展志愿服务和新闻采访工作,也同样通过“云”传输系统向集团(台)发送新闻。
在系统搭建完成后,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对集团办公大院和陕西大剧院实行物理隔离,确保两个区域不连通,人员不见面。
5.协助居家员工解决设备、网络等问题
电脑配置不足、没有合适的办公桌、家中没有无线网络、网络跟不上需求……这些都是居家办公的常见情况。有条件的媒体及时将相应的办公设备快递给员工,无法快递的情况下尽量协调媒体技术人员配合远程安装软件、程序等,以保证员工能在线上工作。
澎湃新闻视觉中心工作人员,在静态管理前将专业的视频调色台搬回家,所有工程文件都通过云端存储,保障其核心业务稳定运转,24小时在线响应各类海报、开机屏、H5等视觉化需求。
6.做好岗位分工和结果管理
刘兵告诉传媒茶话会,对于身负外采、撰稿、联络等任务的记者,形成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工作结果考核机制;对于必须在集团坚守办公岗位的播出、编排、保障等人员,以“保证结果”为导向倒推形成新的工作流程,如建立轮班制度、日志制度、定时报告制度等,既保障工作成果又降低风险;对于大多数居家无法外出的员工,各部门要制定好上下班考勤、工作会议、员工响应时间、信息汇报制度等具体规则,充分利用好集团“云”视频系统会议沟通工具和渠道,保证员工全员外勤打卡,做好每个时间节点的工作考核,避免团队居家后因信息沟通阻塞与回复不畅而影响工作效率。
疫情对工作流程的破坏是难以避免的,当流程不可控的时候,结果管理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要制定好每一类工作的结果目标,从而以结果的实现来重新设计流程、定向考核,从而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
7.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因静态管理导致长期在单位生活和居家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最大的差异是各种不便。据上海某财经媒体介绍的经验,有条件的媒体,可以提前备好足够的折叠床(配软垫)或充气床、睡袋、被褥或毯子等保暖物品,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基础药品,以及备用的洗漱用品等。
对于有食堂的媒体,提前储备至少两周菜品;没有食堂的媒体,联系好可靠的送餐企业(且最好有一家后备)。确保物资有能够及时联系、采买的渠道。
有浴室的媒体,在场地卫生、共享清洁用品和男女错时使用等方面需要建立使用规范。没有浴室的媒体,要重点解决的是热水供应、脸盆和共享清洁用品的问题。
在单位办公的媒体人可以按照出差两周的标准提前准备物品,包括但不限于被褥、个人衣物、清洁用品、个人药品、电子设备等。
对于媒体人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入单位工作前,为家里准备至少两周的肉菜蛋奶水果等基础生活用品。若有困难,第一时间和单位反映,寻求单位和外部的解决。
建议媒体单位以工会和行政名义,向在单位办公的员工适当倾斜,优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尽量争取向其家属或亲人配送一定物资。
此外,媒体单位还需做好核酸检测和抗原自测的组织工作。
8.关照员工心理健康
静态管理时间久,自我心理调节很重要。媒体单位积极了解疫情期间的员工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提供及时的关心和积极的疏导。在单位办公的人员也需要做好自我心理建设,主动向家人、朋友和同事沟通问题和困惑。
本文图片由花瓣美素提供
编辑|陈莹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AEK3O12H】获取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