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前两篇文章链接:
李泽厚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在我看来,如果儒家是个温文有礼、克制上进的玉面书生,那么道家就是蓬头烂衫、躺在大树下听着泉水叮咚鸟鸣啾啾、翘着脚摸着肚皮呼呼大睡,在梦里分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的老顽童。
儒家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对待世俗生活,而道家则是用最放松的姿态回归自然的怀抱,探求万物本真之美,探求人类内在精神世界如何与自然合二为一。儒家克己复礼、每日三省吾身,恨不得给天下人都加一个行为模子才好,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拘泥于礼法、想象力恣意奔放、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执着于世俗意义上的进取。中国人身上那些超然洒脱的东西、那些隐士高人的悠然见南山、那些在困境中的韧性以及乐天知命的心态,很多都出自于道家的影响。之所以儒道是互补的关系,是因为二者虽然冷的一看截然相反,一个追求有为,一个主张无为,但是再深入思考下去就会发现,儒家是以个人努力来追慕天道,而道家则是以天道来点拨个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最终追求的其实都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正所谓殊途同归。
可是道家思想是个比儒家更难以说清的东西,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最厉害的知识分子分析过道家思想,以我的粗浅学识原本并不敢碰触这个玄之又玄太过深奥的领域,但是因为女儿的一个问题,逼得我要好好梳理清楚中国文化中这些最重要的思想,这样才能帮助在美国长大的女儿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根文化。这系列文章是作为一个忧虑于孩子没能在中华土地上成长的中国母亲,为了后代可以不再像我这样受西化之害,可以真正理解自己的根文化之伟大之高级,可以做好随时回国的心理和文化储备上的准备,而斗胆勉力梳理出来的中华文明精华所在。
我在梳理过程中发现,不要说现在备受西方影响的年轻人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高明之处了,就算是比我年纪再长几十岁的中国老人,又能有多少人讲得清楚呢?这是因为中华文明太过复杂,太过古老,如果你告诉别人一句话,经过一传十十传百,都还会和你的原意大相径庭,更何况中华文明成型后又历经两千年漫漫岁月,这其中还涉及到无数心怀鬼胎的人,无数别有用心的人,将原本最顶级的思想进行扭曲传播,更有冒名顶替者、无中生有者,让这个文明变得良莠不齐,难以言说。例如,董仲舒为了满足汉天子的统治需求,硬是违背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提出“三纲五常”,儒家学说所谓的糟粕就是这样被后世一点一点加进去的,到如今孔孟的真正闪光思想人们看不到,反而一提到儒家就只知道批判其迂腐、封建、愚忠愚孝。这就是没能正本清源没能格物致知的后果,导致正统中华文明被再而三的污染和构陷。
道家也面临着和儒家一样的困境,甚至要比儒家境遇更糟糕。因为道家原本是老子庄子才是正统,后世却莫名其妙搞出一个道教来,道教完全是假老子之名的本土宗教,事实上老子自己根本不知道道教是什么。那些修仙啊、炼丹啊、飞升啊、辟谷啊、撒豆成兵啊、画符驱魔啊,其实都和老子庄子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们只是利用老子的名气和一些思想言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要梳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支柱的道家思想,首先就要搞清楚道家和道教的区别。
正如我对儒家思想只认孔孟二人一样,对于中华正统的道家思想,我也只认老庄,不认道教。道家是道家,道教是道教,前者是老庄正统,后者是董仲舒那样的扭曲和攀附。我一向主张远离任何宗教,宗教是宗教,哲学是哲学,道教只是利用了老子声誉的宗教,和道家伟大的哲学思想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与其去信道教,不如踏踏实实捧起《道德经》多读几遍。
对于佛教我也是秉持着这样的主张。性在印度本土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至今藏传佛教依然保留着男女双修的内容,令人瞠目结舌,但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早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融合了中国哲学和智慧的改良版宗教,是彻底禁欲的,几乎和原始佛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了,已经历经无数的扭曲和畸变的佛教,还是不是佛教?谁又能说清楚佛教究竟应该是个什么呢?无论佛教演化成什么样子,我都会远离佛教这个宗教本身,对于什么出家啊吃素啊因果啊烧香啊都不以为然,但是我还是会欣赏佛学中闪光的哲学思辨,因为佛学也是一个从天道角度指引精神修炼的哲学体系。
中国式改良版佛教早已经脱胎换骨,被道家智慧深深影响,也或者最高级的哲学智慧总是相似的。与其说我欣赏佛教智慧,不如说我认为佛教思想是对道家思想的补充诠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中国人事实上都在不同程度的进行佛道双修。所以,所谓中华文明的儒释道之内核,其实其中的“释”和“道”早已经被揉和在一起,分也分不开了,以至于四舍五入之后只需要简单说成中华文明是儒道互补为主线即可。要想正本清源,梳理出中华文明真正的主干来,只需要去真正理解孔子和孟子、老子和庄子这样的开山立派的大宗师的思想,其他的皆属于旁门左道,可以不予理睬。我认为,要理解中华正统的道家部分,只需要读两本书就好: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经》一本是《庄子》。
《道德经》虽然只有区区五千字,却恐怕是这世界上最难读懂的一部书。老子在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听起来就很玄,让人捉摸不透。我很怀疑这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人敢说自己完全读懂了《道德经》,我自己更是才疏学浅,没有资格解说这样高深的学问,只是尽量把我自己所理解的程度以及《道德经》对我个人的影响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最好的品德就像是水这样,可以为大家提供利益而且不索取,肯低调、能退让,大家都嫌弃的事情也可以去屈就,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顺其自然,这种德行是最接近天道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是不是很像佛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境界?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纽约时代广场上每一处都是闪烁的色彩强烈的广告牌,人声鼎沸,这种地方呆久了,只觉得深山赏雪才能让人心静。过度寻求感官刺激和肤浅的享乐,反而会让感官敏感度降低,喧嚣过后,只剩下空虚后悔索然无味,这样的物欲追求是不明智的,人应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天道。佛法也有类似的教导,所谓色即是空。佛教禁口腹之欲,认为吃肉会造业障,难以获得清明,不利于修行。所谓的出家人就是为了获得天道而将五色、五音、五味这些感官刺激摒弃到极限的修行者。
我们常说的“宠辱不惊”也是出自老子的话,老子认为做人应该不受外界干扰,不因为渴望得到和害怕失去而丧失独立的人格。佛法也有类似的话:“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能了解他人的是聪明人,能认识自己的人才算得上通透。能把别人打败是有力量的,但是能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欲壑难填,只有知道满足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富有。善于采取行动而不是一味空想的人才是志向坚定的人。坚守自己的责任的人才能获得长久回报。虽然肉体死了,但是影响力依然存在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以大大延长了自己的生命的。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圆满的人看起来会并不完美。最能容纳的事物,看起来似乎是空的,但是却总是可以装下更多的东西。真正正直的人表面看起来好像是留下转圜余地的。真正灵巧的人看上去笨笨的。真正的雄辩之才看起来往往不善言辞。凡事留有余地,不争、藏锋,才是真正的高人。
在我的理解中,所谓“道”,就是指天道,宇宙自然的造化法则。“有”和“无”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让我想起《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那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无”和“有”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总觉得道家的“无”和佛家的“空”很相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把这一切虚空都彻底放下了,反而会成就成佛的境界。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圣人将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前,反而使得自己的境界更高,更先于他人获得天道,因为无私,反而获得真正的大好处。佛教中有地藏王菩萨,发誓要渡尽天下人后自己再成佛,而正因为他这样的想法,反而使得他先于天下人成就真正的佛家境界,因无私故成其私。
老子的思想不仅可以成为个人修养的指引,也是最厉害的治国之术。
大汉天子是有大智慧的帝王,慧眼识珠,在一众各有所长的思想流派中,挑选了老子的思想来治国。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所讲的“无为”究竟是什么呢?
“无为”肯定不是什么都不做躺平,如果那样的话,只不过是个废物而已,汉天子的皇位恐怕也是坐不稳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无为”是在阐述天道,我认为,老子所说的这个天道无为就是“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所说的那样,大自然看起来毫无同情心,让所有生灵自生自灭,虫子被鸟儿吃掉,羊羔被饿狼吃掉,人类生老病死,历经苦难,大自然明明有这个能力,却也丝毫不会伸出援手来干涉这一切,在大自然眼中,对待世间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同一个态度——一个无所作为的态度。可是大自然并非真的什么都没有做啊,大自然所做的事情是提供了一个让天下生灵得以存在的大环境,大自然为万物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和土壤,提供了生命谋生的本能和繁衍的本能,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平等的条件,至于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生命是如何度过一生的,是吃到了食物还是成为了食物,那都属于万物自己的命运。世界正是因为大自然的平等与无为才如此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此乃天道。
汉天子领悟到了老子所说的这个天道无为,便模仿大自然那样,为百姓提供一个安定没有战争的大环境,尽量少的向百姓索取,只收取很少的税收,皇帝穷得龙袍都打着补丁,也不大兴土木,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汉天子做到这些就够了,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且鲜少去具体干涉百姓的事情,给予百姓更大的自主空间,让经济文化艺术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无为而治。“无为”使得汉初的文景之治得以成功,汉文帝和汉景帝也成为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好帝王。因为遵循天道,汉天子以“无为”之举,实现了“有为”的结果,“无”和“有”实现了奇妙的相互转化。这就是道家思想的智慧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汉朝的百姓能够过上宽裕幸福的日子,要感谢老庄思想对汉初统治者的提点。也正是这一句无为而治,使得汉朝人民生活幸福,民间便认可了这样的统治方式和这样的意识形态,将儒道互补深入到每一个汉人的血液里,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汉初的统治阶级能够做到“不与民争利”,减少税收和徭役负担,不去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不去磨刀霍霍发动战争,不去好大喜功搞面子工程,而是给予人民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这种统治智慧和心胸在两千多年前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就像是书写隶书时有意藏住的笔锋,却在雁尾之处艳惊四座。汉初的锋芒不露、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充满了哲学底蕴与东方智慧,正是儒道互补成就了好一个四百年煌煌大汉时代。
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庄子。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特别喜欢庄子,《道德经》大道至简,但也未免枯燥,可是庄子却喜欢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揭示出极致的天道。他的《逍遥游》瑰丽奇崛,天马行空,浪漫无匹。读《逍遥游》的时候总让我想起《山海经》,你不知道那是神话是想象还是上古时所真正发生过的,却同样可以令人心灵激荡、对于宇宙和天道产生出无限好奇与盼望。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方的茫茫大海中,有一条名字叫鲲的大鱼,鲲的体型极大,可能有从黑龙江到台湾那么大。有一天,它不知怎么不想要当鱼了,就把自己变成一只巨鸟,改名为鹏,鹏的体型甚巨,背脊有从山东到新疆那么大。鹏一心想要离开水面在天空翱翔,可是身体那么庞大沉重,想要飞起来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庄子没有描述鹏是不是花了许久去练习飞翔,他只说鹏憋着一股怒气,一下子就腾飞起来了,它飞起来的声势那样惊人,巨大的翅膀像是从高空垂下来的云霞一般绝美而震动人心。鹏飞到南边的大海上,看了一眼曾经为鲲时最熟悉的水,顽皮之心骤起,他呼啸一声滑翔而下,以巨翅拍击海面,方圆三千里的海水都被鹏击起来惊人的浪涛,然后只见它借助这一击之力振翅而飞,直冲云霄,向茫茫苍穹之上飞升至九万里之外,它是借助了六月季风的天之力的。
这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关于蜕变的故事。我发现“鲲”字和“鹏”字很有趣,鲲是鱼字旁,代表其身为鱼时候的状态,右边的“昆”是“比”字和“日”字的组合,“比”的甲骨文字形像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昆”从字型上看像是两个太阳在一起。而“鹏”字的鸟字旁代表其身为鸟的时候的状态,左边的“朋”则是两个月亮肩并肩。庄子连给故事主角起名字都另有深意。日与月即阴与阳,鲲鹏是同一个生命的不同状态,正如阴阳为一体,属于“一生二”,阴阳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我认为,庄子所说的鲲鹏即阴阳,是这个世界的造化原理,鲲鹏以“怒”这样的激情意志,这样的怒放生命,完成从鱼到鸟的跨物种转换,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得以全新的拓展。庄子赞叹鲲鹏得以完全跟着自己的意愿而行,生命得以感受到酣畅淋漓的自由自在。上穷碧落下黄泉,无非就是确定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图一个精神的畅快自在。大自然提供给鲲鹏一片汪洋大海、无尽浩瀚蓝天以及六月的大风,天时地利都有了,其他的就是要靠鲲鹏自己来决定了。鲲意识到自己的心其实不是鱼,而是鸟,那就追随着自己的本心,相信自己就是一只鸟,“怒”即是鹏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使得体型无比笨重的鹏也可以展翅翱翔,一飞冲天,实现绝对的自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想要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力量就是呼应天道的枢纽,是选择困住自我,还是畅快自在,全都取决于我们的一念之间。遵循本心的精神自由,即天道。不论“仙”还是“佛”都仅仅是个名字而已,指的是那种大自在的至高境界。只要在精神上突破自我,顿悟天地之大道,要成仙就成仙,想成佛就成佛,无拘无束,无挂无碍。
儒家思想是给人的行为思想套上种种规范,这个不能做、那个不敢想,但是道家思想是完全没有套路的。在庄子眼中,人不再是那个畏畏缩缩的人,精神完全放开,一念之间的转换,一个普通人就可以在意识层面实现鲲鹏展翅,惊鸿一瞥,直取九霄。
《逍遥游》中还展现了庄子的宇宙观和相对论。庄子讨论了时间的相对概念,他说,寒蝉这种寿命短的生命不会理解一年这样的时间刻度,而楚国南方有一种名为冥灵的大树,五百年对它而言只是一个春天,再五百年对它来说只是一个秋天。上古时候有一种名叫大椿的树,甚至八千年对它来说仅仅是一个春天,再八千年对它来说也仅仅是个秋天。人人都羡慕彭祖活了八百岁,但是如果和冥灵与大椿相比,彭祖这样的寿命算得了什么呢?这真的很可悲。庄子还讨论了空间的概念,他认为,无极之外还是无极,空间是没有穷尽的,大和小都只是相对的,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庄子认为,人需要有智慧,凡事换一个角度看就会变得不一样。惠子和庄子抱怨说,魏王送了他一些种子,种出来十分巨大的葫芦,大到没有办法拿来当水瓢,这么巨大的葫芦却根本没有实际用处。庄子说,有这样一个大葫芦,你可以把它做成船泛舟江上啊,这有什么好发愁的?惠子又说,我家有一棵大树,根本不成材,疙疙瘩瘩弯弯曲曲,木匠都看不上它,无用之物会遭人嫌弃的。庄子说,你可以在这棵树下乘凉啊,这难道不是用处吗?还好这棵树不成材,这样它才躲过了木匠的砍伐,对于大树而言是逃过一劫,这就是无用之用。有时候无用比有用更幸运,虽然它不成材,但也不会因为成为人眼中的有用之材而被砍伐丢了性命。这种意义上来说,“无用”对于这棵树而言是最大的吉祥。有一个叫做支离疏的残疾人,他靠劳动也可以养活十口人,国家征兵的时候也不会让他去参军服役,国家发放福利的时候还给他发粮食,支离疏因为残疾而“无用”,却得享高寿,对他来说,这样的无用反而是最大的吉祥。
庄子在《齐物论》一篇中进行了哲学的思辨。他说,如果没有相对的一面,也就没有我本身,如果没有我本身,也就没有我的对立面。这种观点贴近事物本质,但是人们却抓不到头绪。人们“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一生劳碌却不懂得自己的归宿,这难道不可悲吗?“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这世间的人叽叽喳喳,都有自己的观点见解,拿自己的成见当作是非标准,就像是你说你要去越国其实你昨天就已经到了越国了一样,颠倒了次序,把无当作了有,糊涂成了这个样子。庄子批评儒墨之争,认为儒家和墨家用小成绩淹没了大道理,用华丽的词藻掩盖了论述本身,只不过就是为了否定而否定,凡是对方反对的就一定要去支持,与其这样,还不如分析事物的本质来加以判断。庄子认为,事物本质上都是一体两面的,二者相互依存,每一个否定都同时伴生了肯定,事物的每一面都蕴涵了是非对错,是与非都是没有止境的。说白马不是马,不如说马不是白马,世界上的元素本身都是一样的,每一个具体的物像,其实质也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事情会是完全错误的,用道的方法来看,都是相通的,万物没有生与灭的区别。真正的圣人并不会去区分是与非,而是在内心达成与天地的合一与逍遥,外界纷纭不会侵扰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天地与我同在,万物与我合一。圣人可以忘却生死、忘却是非,享受于遨游在自己无穷无尽的精神世界中。
庄子认为生死有命,是自然现象,人是做不了主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这些鱼儿与其这样靠彼此的唾液那一点点水汽,勉力而痛苦的活着,不如把彼此都忘掉,而畅游于大江大河之中。天地给我以生存,生存也让我劳苦;天地给我以衰老,衰老也让我舒服的休息;天地给我以死亡,死亡也给我以安息。如果可以把生看作是好事,也就能把死看作是好事。
庄子认为恬淡宁静无为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因为恬淡安稳可以让忧患和邪气不入心内,以保证内心完整。人应该顺其自然,精神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却又不留下痕迹。
庄子有一个经典的比方,人们就像是养猴人给猴子们分橡果子,养猴人和猴子们说:“我早上给你们三个果子,晚上给你们四个果子。”猴子们就特别生气,于是养猴人说:“好好好,那早上给你们四个果子,晚上给你们三个果子。”猴子们就笑逐颜开。两种方案中好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但是猴子不会计算和判断,所以情绪就有了不同。这个庄子齐物论中“朝三暮四”的成语如今我们依然在使用,只是其中的意思完全不同,这个成语被岁月扭曲成对于道德的批判,却完全失去了庄子智慧的警示。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是会出现猴子一样的行为,缺少智慧就会被他人反复戏弄。
在《齐物论》的最后庄子还讲了另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主题是在说物化,那就是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染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里的物化不是现代人常讲的物化女性的那个物化,庄子所讲的“物化”是物体间的相互转化,是物我合一。在梦中,庄周作为蝴蝶时不知道自己是庄周,醒来后也不确定究竟是庄周在梦中化作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时梦见自己是庄周。
我和女儿讲起这个庄周梦蝶的故事时,女儿说,“怎么在2000多年前人们才有这样的意识?我以为这种感觉应该是更早以前就可以有的,这很容易就想到啊。”我看着这不知天高地厚的14岁的孩子,心里慨叹,虽然很多念头人们都会有,但是思想家之所以伟大,就是可以把这些日常的念头总结和升华成经典的哲学理论,并用来指引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不然,原始人就知道物体会有相对的大小和相对的快慢,为什么一直到百年前才有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呢?庄周梦蝶的故事哪有那么简单!在庄周梦蝶的典故中,庄子其实是在郑重的提出一个千古哲学命题——人如何认识真实?
苏东坡是深受庄子影响的一位文人,他在其著名的那阕词中感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什么是人生如梦?那就是庄子梦蝶中要表达的,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真实的人生,人生说穿了就是一种精神状态,而梦也是一种精神状态,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合二为一。作为人,几乎无法分清是真还是梦。而分清还是分不清又有什么关系呢?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如果像道家所倡导的那样,追求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也就可以在真实的人生中获得无尽的精神能量,实现物我两忘之境界,管他是蝴蝶的蝶生还是人类的人生,只要在精神的层面追求本真的自在,就无所谓是真还是梦。
苏东坡是最聪明的人,拥有傲世之才,赤子之心,却在人生上屡受打击,不断被贬,流放偏远之地。一个状元之才、少年得志,因为文采、书法和见识皆震惊四座而年仅19岁就被皇上点名接见的大才子,不但没有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反而命运多舛。苏东坡二十多岁时结发妻死了,儿子还有先天的智力问题,三十多岁时惨遭入狱、酷刑、流放和赤贫,这世间还能有几个人比苏东坡更惨呢?但是苏东坡没有自杀,也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极为达观,在饱受挫折贫苦的岁月中写下人生最经典的篇章,成就了自己一代文豪的不朽生命。皇帝给他贬到黄州,穷困潦倒仕途绝望的苏东坡没有在家郁郁寡欢唉声叹气,反而和老婆商量着留些粮食酿酒喝,还去旅游去访古,写下震动文坛的前后赤壁赋。小人看苏东坡被贬官还那么开心,感到不爽,又把他流放到更偏远的广东去,没想到苏东坡心情还是很好,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在广东忙着吃荔枝简直乐不思蜀了。苏东坡之所以如此达观,就是因为庄子对他的影响很大,让苏东坡做到了心胸宽广,无论境况如何,他都可以在精神世界寻找人生的价值。反正人生如梦,不如选一个快快乐乐的好梦来做做。和苏东坡同一时代的人中,有很多人官做的大,钱赚的多,但是谁又能说这些人的人生比苏东坡成功呢?
每个中国人都认识几个名字里有“鹏”字的人,这个名字就是庄子对中国人文化上的巨大影响。孔字和庄子就像是中国人的一体两面,让中国人既世俗得规规矩矩,又有一颗随时乘风破浪的灵魂。看看世界的每个角落,到处都有中国人在生活,在开店,在冒险;看看世界的每所庙宇道馆,到处都有中国人在寻觅精神的超脱和与神灵的对话,这些儒家明确禁止的事情却是中国人做的最普遍的事情,几乎成为中国人在世界眼中的第二个标签。这是因为中国人一直都在努力用不同的尝试开拓自我的边界,即便不甚如意也能乐天知命,这就是道家的力量。道家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儒家的势力大,但是道家思想撩拨着每一个人不安的灵魂,撩拨着人类生而有之的自我意识和自然意识。那一双想要看看更大世界、了解精神层面极致可能性的眼睛,一旦张开,就再也不肯合上了。
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中,让我们来看一看另一个对中华民族影响至深的思想流派——墨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