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文革刚过,赶上了中国的文艺复兴。那时的歌坛,李谷一一枝独秀。中午11点55分,校园的高音喇叭准时传出李谷一的歌声,同学们顿时精神一振,意味着再有5分钟就要下课、开饭了。那时的北方虽只有40%细粮,但中午多是小枕头样的馒头,值得期待。
上高中前第一次看到了“大众电影”这本杂志,知道了陈冲、刘晓庆;以后坚持订阅了很多年。当时大陆影坛最著名的金童玉女是郭凯敏、张瑜;郭凯敏称得上帅哥,但在我的心目中,还有一位老帅哥,那就是王心刚。王心刚不但“帅”、而且“刚”,能甩现在流行的小鲜肉几条街。那时电影不多,“侦察兵”、“红色娘子军”看了很多遍。
将王心刚、张瑜、李谷一结合在一起的,是一部电影“知音”,描写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李谷一的歌,余音绕梁,40年未散;王心刚、张瑜的表演,惟妙惟肖,40年难忘;但更佩服的是“拔剑南天起”的蔡将军。2000余年的帝制虽已终结,但试图反复者源源不断。将军的振臂一挥,最有实力的洪宪帝,82天梦碎,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将军33岁短暂的一生,从此载于史册、留名千古。
九十年代初,第一次到到长沙,那时的长沙远没有现在繁华热闹。逛过橘子洲头、岳麓书院后,登上了岳麓山,惊叹于湘人的人文和历史。驻足于陈天华、黄兴、蔡锷将军的墓前浮想联翩,由衷的感激这些先辈,他们的奋斗和牺牲送走了帝制、皇帝,使国人告别了三百九叩。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后来发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以维护宪政,被誉为护国大将军与护国军神。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蔡锷入长沙时务学堂肄习,获梁启超赏识。次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士官学校。曾参与拒俄义勇队活动,为“清议报”、“新民丛报”撰文。回国后先后在赣、湘、桂等地军事学堂和新军中供职。宣统三年(1911)春,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武昌起义后,与革命党人起兵响应,被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北京,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参政院参政等职,实受监视。1915年见袁欲帝制自为,遂化装出京,辗转至昆明。宣告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师讨袁世凯。袁世凯死后,被任为四川督军兼署民政长。
1916年11月病逝日本。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蔡锷逝世后,他那奋不顾身反对复辟帝制、捍卫民主共和,并为之英勇献身的壮举,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人们只要提到护国战争,就必然想到蔡锷;提到蔡锷,也必然想到护国战争。蔡锷成了护国战争的代名词,成了人们心目中振臂一呼,打倒袁世凯的英雄”。以蔡锷为代表的坚决反对帝制、誓死捍卫共和、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的爱国、担当、团结、进步的护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国近现代先进分子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中山听闻蔡锷去世噩耗,赠挽联道:“平生慷慨班都护(班超),万里间关马伏波(马援)”。“中国革命史”中,孙中山又给予他高度评价:“及乎洪宪宣布,僭窃已成。蔡锷之师,崛始云南,西南响应,而袁世凯穷途末路,众叛亲离,卒邰郁以死。民国之名词,乃得绝而复苏”。
王心刚、李谷一、张瑜这样的搭档,堪称绝配,对得起“拔剑南天起”的英雄蔡锷。以下就是经典名曲“知音”,王心刚与蔡锷长得还真有点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