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是一个比较矛盾的领域,一方面它的专业壁垒相对较高,一般而言,参与其中的人需要具备较强的相关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其中又充斥着大量重复的纯体力劳动,且占据了科学家们大量时间。实验室生产力的落后,和行业内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匹配,使得研发效率也大受影响。
于是镁伽应运而生。
成立于2016年的镁伽,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融入生命科学行业,赋能行业实现变革,将科学家们从配液、准备试剂等重复的纯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节省的时间还给科学家们用于更有价值的设计、分析等工作流程。
镁伽的创始人兼CEO黄瑜清,原本是工程师出身,但骨子里的创业念头,让他在工作近十年后毅然选择投身创业。不同于其他赛道,他选择的生命科学领域准入门槛高,且痛点颇多,但是痛点难点一旦被解决,带来的不仅仅是公司的受益,更是造福人类。基于“为每个人创建更高效、更健康、更美好的世界”的初心,黄瑜清和他的团队经过不懈努力,让镁伽在短短几年在国内行业里拥有了重要席位。
行百里者半九十,属于镁伽的路注定漫长而艰难。过去几年里,黄瑜清和团队攻克了哪些难关,给镁伽建立了什么壁垒?在未来10年,生物医疗行业会有什么变化?团队的扩大,又给镁伽带来了什么难题和机遇?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去看见一个更加具体可感的镁伽。
创业须知:
瞄准行业需求,建立独家壁垒
骨子里的创业念头,让黄瑜清放弃了去海外深造,而是工作近十年积累经验,为创业打下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用了六年,他和伙伴联合创办的镁伽在生命科学智能自动化赛道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且在继续挥毫泼墨书写更多奇迹。
请您先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我是Daniel(黄瑜清),2008年大学毕业之后,我加入了一家做科学测量仪器的公司,在这里,我认识了两个联合创始人,以及后来一些很重要的管理层伙伴。2016年时,我们判断生命科学领域有很大想象空间,可以借助AI和自动化技术解放科学家时间,所以从2016年开始创业,迄今为止大概6年多时间。在我们上一次C轮融资里,很幸运得到了GGV的支持,这对镁伽来说是很重要的认可。
我想问问您,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去创业?
我觉得这是一个骨子里的问题,我是广东潮汕人,我家里面几乎所有亲戚(我的父辈,包括我同辈的兄弟姐妹)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其实我在上大学时,本来有机会可以出国,也拿到了海外几个学校的 offer,但是对我来说,内心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我从这个目标倒推回来,觉得需要先到一家公司里去历练,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之后,再开始自己创业。这是我从上大学时就已经树立好的一个目标。
我觉得2016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机,那时候我刚30岁,从技术背景积累,到职场人际交往,再到对商业上的一些认知,都有了一定基础。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一群非常靠谱的创业小伙伴,所以就当机立断,开始了创业旅程。
您是工程师出身,为什么会想瞄准和医学相关的生命科学智能自动化赛道?
其实生命科学自动化本身是一个交叉学科的领域。一个大的集合是生命科学,另外一个是自动化。而生命科学自动化是两者交集的部分,这个交集现在依然很小,但我们认为以后会越来越大。
我的合伙人张琰,在创立镁伽前,带领团队做出了中国第一台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在上家公司时,我们也有制药行业、医疗行业、诊断行业的一些客户,所以我们整个团队,一开始大的背景都属于生命科学自动化/实验室自动化。我们一直在这个行业里面,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制药还是诊断,这个行业里很多科学家/实验员,他们的背景、学历都非常好,但是每天超过80%的时间在做一些非常重复的工作。所以我们就想,为什么不能把汽车制造业和3C行业里已经非常成熟的自动化技术(包括机器人,也包括AI),应用到这个行业里,把科学家的时间解放出来,让他们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更有价值的设计、分析,以及更有附加值的工作里。
MegaMolecule 全自动分子实验平台
基于这样一个很朴素的想法,我们在那时候做了一些小范围的客户访谈。之后我们突然发现,这里好像有一个系统性的机会,同时从供给侧来说又非常初期,所以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蓝海。另外这个行业门槛比较高,需要同时具备两个要求,一要理解行业需求,同时又有自动化/工程背景,两个加在一起就在无形之中生成一个壁垒。我们也认为,这个行业有非常多积累要去做,这样当我们进入之后,会随着时间推移产生复利;当我们做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不容易被拿着10亿美金闯进这个赛道的人瞬间抹掉我们前几年的努力。所以我们当时看到这样一个机会后非常兴奋,就迫不及待开始了。
机器≠完美:
没有百分百不犯错,
只能无限降低出错概率。
将机器人和智能化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并非高枕无忧,机器存在的价值是辅助人类,最大限度降低犯错频率,最大限度承接重复化的纯体力劳动,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减少人的不必要的时间损耗。
有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机器可能会犯错吗?
机器可能会犯错。我觉得自动化(或者说机器加上人工智能)应该分两个层次,第一是比较常规的执行性动作,这种通常不会犯错。因为当你把这个规则、动作流程都设计好,它就会不断机械重复,严格按照设定好的流程执行,除非出现硬件故障。其实这个也是在生命科学自动化/实验室自动化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
镁伽生命科学自动化系统
但另外现在也有越来越多更高级的应用,它需要结合很多数据分析,通过 AI去做决策,这时候它就有可能会犯错。我们也在做类似的更前沿的工作,主动学习去做便利“化学反应”的空间。每做完一次,再往下迭代,通过人工智能主动学习去决策下一个迭代方向和化学空间,这个过程里它确实有可能会出错。但是我觉得未来整个行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越来越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去演进,不仅提高效率,而且能够减少出错的概率。我觉得这是这个行业里最迫切需要的、很重要的一个价值。
我们用了机器取代人工,出错率会更小一些吗?
这是肯定的。像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客户,内部统计过数据,他们(客户)的人为错误带来的成本是30%。
成功需要业务精,
也需要离客户和产业链足够近。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一个好的企业,要想打出自己的产品,占据市场,不仅需要产品足够好,还需要近水楼台先得月,离客户和产业链近,能够第一时间解决客户需求。
您还记得镁伽第一笔订单是怎么来的吗?
记得, 2018年我们参加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当时我们能够拿到展会里的东西,相比于我们今天做的事情,其实还非常原始简单。那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生物化学/医疗行业展会,我们一开始也没预料到,我们居然成为了整个展馆里最火爆的展位。正是因为那次展会,我们的管理团队就下定决心,要往这个方向死磕。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有很多选择,也有很多方向,可以去做3C,也可以尝试死磕一些像汽车行业的自动化。毕竟同赛道里其他公司,也没有人在做生命科学行业,所以一开始我们自己内心也没有那么坚定。在中间遇到过很多挑战,也有很多非议,对团队来说也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那次展会给了我们巨大信心,决定坚定地往这个方向死磕。
我们第一个客户是行业里非常有名的头部客户,也是在这个展会上认识的。客户在深圳,当时我们整个团队都在北京,我们所有供应商都在苏州。当时有一个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在深圳。我们当时给客户做了一个方案,之后需要找我们的苏州供应商加工,然后运到北京,我们在北京调试,一定会发现问题,这时候再把东西拆下来寄回苏州,改完之后再寄回北京,就在这个事情上,我们来来回回可能花了大概三个礼拜。同样的事情,我们的竞争对手在深圳可能只花了一下午。这个事情给了我巨大冲击,让我下定决心,接下来在组建我们产品团队和交付团队时,一定要离客户足够近,一定要离产业链足够近,所以我们有了第一个苏州公司。
镁伽在国内有没有竞品,或者在国际上有没有竞品?
有,我们的业务线其实还挺长的,从实验室自动化设备,到耗材试剂,以及我们正在努力做用AI和自动化驱动的新一代CRO和CDMO,每一块业务都会有竞争对手,但是跟我们完全一样的,其实还没有。
在未来10年,生物医疗行业会有什么变化?
首先我觉得只要人类对于健康长寿的需求不变,那么对于生物制药、创新药、创新疗法诊断等需求就一定会持续存在。再者就是新冠疫情一定会过去,但是传染病检测需求的市场是长期存在的。对于这个行业来说,通过智能自动化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尤其是降低新药研发的成本,这类需求会越来越旺盛。虽然大的经济周期可能会有一些短期遇冷/起伏波动,但是我觉得这个趋势是长期存在的,所以我们非常坚定地看好行业。
人的长寿年龄是多少岁?镁伽为此能做哪些努力?
我认为应该是100-120岁。当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扎根,越往前发展时就会发现,其实人类现在90%以上的重要疾病是没有有效治疗手段的,比如阿尔兹海默、帕金森。假如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大概超过4亿,而阿尔兹海默的患病率大概在3.9%。所以这是有巨大需求的,但是市场天花板也非常高,从学术界到科研界,在这块至今还没有非常有效的突破性进展。如果能够通过自动化和AI手段,来加速对于更有效治疗手段和新药的研发,哪怕把从原来需要花20年时间,变成需要花15年时间,都会让很多人受益。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也驱动着我们的团队每天都在不断努力。
第四代心脏类器官-钙瞬变
创业路上,
机遇与挑战如影随形。
一次机遇,必定伴随挑战;一次挑战,必定蕴藏机遇。三年前,新冠疫情的突袭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对行业提出了艰巨的挑战。在分子诊断行业服务过许多客户的镁伽,依靠过去的沉淀,为核酸检测项目做出了贡献,也迎来了业务的增长以及投资人对镁伽前景的看好,而镁伽早已把目光投至更远。
现在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三年多了,您对咱们核酸采样这个业务是怎么看的?
我们在2020年8月前其实也没有进入跟核酸检测有关的业务领域里面,但是我们之前已经在分子诊断行业里服务了很多头部客户,当时我们给客户主要做的是,满足他们在研发和生产环节的自动化需求。当新冠检测需求出来时,它应该是人类历史上量最大的检测业务/检测项目,因为量非常大,同时是一个传染病检测,所以它有一定危险性,所以今天回过头去看,这确实是一个用自动化/机器人去解决的最好场景。
MRA-CDS-103样品前处理系统
但是站在当时来看,这块业务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除了想借助自己的能力做点事情,我们团队对这个事情的商业判断是,即使新冠过去了,传染病检测肯定是一个长期市场。
再者,我们更多是在为分子诊断行业做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不仅仅只在核酸检测。我们为核酸检测开发产品所做的技术沉淀,未来一定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所以我们当时就下定决心来做这个事情。恰恰因为我们之前在这个行业里面已经服务过一些客户,所以有一些技术和资源的储备,使得我们从立项到设计图纸、加工组装、调试出第一台样机,只用了25天时间。我觉得这是我们整个团队到今天为止,都非常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情。
客观上来说,借新冠的机会,整个国家的医疗基础设施得到了一次升级。未来,像商业检测,比如海关货物、生物育种、粮食行业等也会越来越多依赖于分子诊断技术去做安全问题和传染病检测,所以对我们来说,这个市场其实会长期存在。
您在创业之初到现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最难的事,我觉得是在2020年8月份之前,我每次见投资人,都要先花大概一个小时,去讲什么是生命科学,然后投资人就会很好奇,生命科学自动化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一个真实的需求。看起来我们好像已经服务了非常多的行业头部客户,但是看起来又很非标,所以这个业务的可规模化是什么样的,市场空间是怎么样的,直到新冠之后才终于再也不用回答这样的问题。
应届生能进入镁伽工作吗?35岁以上能进入镁伽工作吗?
当然可以。其实今年7月份,我们有40多位应届校招生入职,我觉得他们给公司带来了巨大活力。我们非常欢迎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加入镁伽,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很需要创新,很需要想象力,不管是产品想象力、技术想象力还是商业想象力。我觉得镁伽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最能够培养和发挥自己创新特性的一个平台,这是我一直努力想把镁伽打造成的一个样子,所以非常欢迎应届毕业生能够加入镁伽。
35岁就更没有问题了,因为我们现在整个团队的平均年龄应该是30岁左右,我本人其实是我们管理团队里面最年轻的,所以我们也非常欢迎有相对比较成熟的行业经验、行业资源的人,能够加入镁伽,一起来做了不起的事情。
您是一个理工男,团队有生物医疗方向的医学背景的,也有理工科背景的,他们会有冲突吗?您管理起来会不会有困难?
冲突肯定会有,因为科学家和工程背景的团队,很多时候大家思考方式会不太一样,科学家可能更希望做非常前沿的事情,同时要做好多事情,因为站在科学家角度,觉得这个世界需要去探索的未知领域太多了;但是对于工程师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确定性,因为他会面对比如客户的交付压力,或者一些比较明确的 deadline压力,所以大家思考同一个问题时的出发点会完全不一样。其实这种矛盾跟冲突是长期存在的,我和团队也花了很长时间去努力构建一个文化,让背景完全不同的人都能够在这里表达协作,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现在镁伽应该有近1000人,那管理100人团队和管理500人团队,以及管理1000人团队有什么不同吗?您在管理上有什么心得跟我们分享?
说实话,我也正在学习怎么管理一个1000人的公司,现在做的其实距离优秀差得很远。我觉得管100人或者管300人的时候,公司所有人我都认识,大家距离会更近一些,所以那时候感觉团队相对比较灵活,而且凝聚力非常高。创业之初,有这么激动人心的事情要去做,大家也很全情投入。以前其实没有流程,很多事情也都是靠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团队的自主性,弥合掉了中间的流程不清晰/部门边界不清晰,掩盖了很多沟通上的问题。
但是去年年底,我们人员从300多个发展到800多个,现在已经接近1000个人,发展过程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在500-600人时期就该花时间去建的流程,包括产品研发流程、客户交付流程、售后流程,还有规章制度和体系,比如考核体系、薪酬结构体系、职业路线发展体系等等,我们没有提前去建。而业务和团队发展太快,我们只能一边扩张团队,一边建这些流程体系。于是就会出现一些跟不上的情况,比如原来我们按照600个人设计薪酬职级的体系,等到把这个体系建出来,我们已经800个人了,就不得不去重新设计,设计完之后发现我们已经1000个人了,所以其中就会有产生混乱。
因为团队的快速扩张,导致很多内部管理的东西没有跟上,所以就一定会有一个比较乱的阶段,我觉得这是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须要面临、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更是作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必然要跨过去的阶段,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过程当中。管理1000个人的公司,我觉得我们做得还不好,所以也在拼命学习。以前管100个人的时候,更多是靠人、靠主观意志,这一定要过渡到靠流程、靠体系,同时长期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还不能被稀释。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跟我的团队正在学习。
广告时间:如果您在管理1000人上有点困难,一定要来上课,OMEGA一定能帮到您,包括整个方向发展、组织架构上的建议等都有课程。
说说您在管理上遇到的痛点,以及您期待通过OMEGA课程解决哪些问题?
其实我整个工作背景非常简单,之前只在一家公司做了差不多10年,镁伽是我待的第二家公司,从去年4月份开始,镁伽成为我待过最大的公司,所以我不知道1000人的公司应该是什么样的。一家公司从100个人到1000个人,从1000个人再到3000个人,每个公司一定有很多共性问题,也有很多前人踩坑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非常希望能够通过OMEGA这样一个学习机会,去了解体系化/规模化的公司是怎么样运作的。另外,从一个中国公司变成一个国际化公司,这个关键阶段需要去解决什么问题。最重要的其实是事在人为,团队需要持续升级扩充,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方法论和套路,能够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