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讲解过很多次《人民的名义》,这是一部很有分析价值的作品,而且我每次都要强调:《人民的名义》要电视剧和原著一起结合来看。大家要思考电视剧和原著的差异,思考为什么原著里要这样写,到了电视剧却要这样拍呢?最典型的就是王文革的形象,我反复提到过很多次了,为什么在原著里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工人阶级形象,在电视剧里却成了一个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呢?
我们先来讲一讲《人民的名义》之后发生的故事,也就是《人民的财产》中京州市的故事:靠土地、买房维系京州的经济发展渐渐动力不足,李达康为了急于用土地财政续命,加急上马旧城区改造,因为工期赶得太死,出现了“野蛮施工”的现象。结果施工队挖断了煤气管道,引发了爆炸。而爆炸中心则是煤矿工人棚户区和孙连城任职的少年宫。
孙连城在大火中救出了几个儿童,自己身受重伤,同时也成为了见义勇为的大英雄,媒体争相报道“前光明区长舍身救人”的大新闻。李达康也拿着鲜花果篮去探望孙连城,结果孙连城压根就不鸟他。反而被李达康“懒政培训班”处理过的几批干部,把孙连城当成了精神领袖,京州市不满李达康的力量也聚集在孙连城的病床前,反映各种问题。当年陈岩石在的养老院被称为“第二检察院”,结果孙连城的病床被称为“第二纪委”。作者也非常有幽默感。
李达康这个形象原著和电视剧比较,可堪称是差别第二大的形象,仅次于王文革。今天我们不但要结合原著来分析李达康这个形象,更要结合《人民的名义》续作《人民的财产》来分析。这就相当于我们有了三个样本的李达康,分别是——原著、电视剧、续作。分析这三个样本,能够说明背后很多很多问题。
首先《人民的名义》(以下简称《名义》)原著中李达康的形象比电视剧要差得多。小说中李达康既是一个“能吏”,也是一个“酷吏”,甚至“酷吏”的成分更多一些;而电视剧中,李达康的形象则尽可能地抹去了“酷吏”的成分,变的可爱得多了,再加上吴刚老师非常杰出地表演,李达康甚至成为了“一代网红”,各种表情包备受网民喜爱。
但是这样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著的深度,通过下文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李达康不但是丁义珍等腐败分子的保护伞,同样是孙连城等“怠政干部”的幕后推手,而且他的“唯GDP论”已经走到了死胡同。续作《人民的财产》(以下简称《财产》)里有个一笔带过的情节,就是李达康多年以来靠土地财政来维系了京州GDP的高速增长,结果土地财政遇到了瓶颈,京州的地已经卖无可卖了——“鹅城的地都卖到了2022年啦”。在一次急功近利的新城区改造项目中,李达康遇到了他从政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这次危机先按下不表,我们先来看《名义》原著中对于李达康“酷吏”形象的描写。李达康当年修路逼死人,在书中是他带人冲进老太太家里,抢走了她家里仅剩的五块钱,结果老太太上吊自杀,村民围攻县政府,酿成群体性事件;而剧中只是说动员会上累死了老支书。其实这个问题真的不算非常严重,只需要做好皓月当空,湖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洒下一片碎银。正是初秋时节,微风轻拂,薄雾流荡,让人感觉有种说不出的惬意。对老支书因公因病离世的合理安抚,完全不需要一个县的一把手来顶包。这样修改只是为了照顾李达康的形象。
原著中李达康首次亮相时的描写是这样的:“李达康是H省有名的改革闯将,胆子大,脾气硬,当年提出过一个响亮口号:法无禁止即自由!啥事都敢干,啥人都敢用。”“法无禁止即自由”这句话就很值得说道说道,这话理应是人民说的,而对于官员应该是“法无许可皆不为”。李达康作为一省封疆大吏,他要是喊出“法无禁止即自由”,可想而知他的“自由”有多么恐怖。
再比如大风厂大火的当晚,李达康本来是拍板趁机强拆的,结果被陈岩石顶了下来,一句“小金子”让李达康态度180°大转弯。书中的描写更加露骨:
李达康如果反应迟钝,他也不叫李达康了。他立即清醒过来,这个陈岩石看来还真不好惹啊……李达康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而且缺少逻辑——先是命令孙连城停止拆迁。孙连城问为什么?李达康说:不要问为什么,立即执行!又指示公安局局长赵东来:保护好陈老,准备一辆救护车,万一老人身体不适,马上送医院!还脱下身上的夹克衫,送给陈岩石披上,以防老人着凉。天快亮时,行管处送来一车豆浆、盒饭,让领导们垫垫饥。李达康却指示把这些先送给厂门口的陈岩石和工人群众。
于是,这日清晨,在强拆现场,祁同伟看见这样一幅情景:面对一排推土机,陈岩石独自坐在一张破沙发上……而市委书记的那件咖啡色夹克衫却披在老人身上。祁同伟实在忍不住,奇怪地问:李书记,怎么忽然就改变了决定啊?你这都是怎么想的?李达康笑着,点上烟,慢悠悠地说:祁厅长啊,我呀,忽然想通了……祁同伟无语,一脸迷惘。但仅仅几小时后,他就弄清其中门道了。
迎着东方亮起的第一缕晨曦,李达康面带亲切温暖的笑容来到大风厂门前。行管处长正在指挥机关食堂的大师傅给工人们分送早餐,李达康很自然地走上前去,从大师傅手上接过一袋包子亲自送到一位老工人手里。老工人接过包子,半张着嘴木雕似的愣在那里,不知该作何反应。李达康拍了拍老工人的肩头:别愣着了,快趁热吃吧!又端着一碗稀饭递给一位女工。稀饭有些烫,他嘱咐她小心接过去……京州电视台的摄像镜头及时跟进,拍下了这感人的场景,把昨天夜里一场代价惨重的的血火强拆,变成了一幕有图有真相的亲民秀。
作者的描写是带有立场性的,这上面种语言、这种遣词造句,怎么也不至于把李达康当正面人物去描写——也不能说有多负面吧,只能说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非常传神,李达康夜晚视察光明湖项目(电视剧中的光明峰):“皓月当空,湖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洒下一片碎银。正是初秋时节,微风轻拂,薄雾流荡,让人感觉有种说不出的惬意。”然后李达康开始幻象这里高楼林立,变成京州市新的经济中心……这时候远处传来一阵阵歌声,是大风厂工人唱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李达康对此的反应却是三个字——“煞风景”。这样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却让李大书记煞了风景,单单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李达康跟大风厂工人已经是对立的了。
那么为什么电视剧中李达康的形象美化了好多呢?这个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可以自行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我个人的观点是,不把李达康形象拔高一下,那汉东省就没好人了。我们看剧中的正面人物:天降正义的侯亮平、沙瑞金;退休干部陈岩石;常年不得提拔的易学习……堂堂一个汉东省,观众们进入眼帘的是老奸巨猾的高育良、心狠手辣的祁同伟、“酷吏”李达康……正面人物要么空降兵,要么郁郁不得志,反面人物却炙手可热,终究影响不太好。
但是,这样一种修改,就让剧中李达康角色的深度被抹杀了。原著中李达康的可探讨性比祁同伟、高育良、赵立春都要高,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他不贪,但却客观上成为了腐败分子的保护伞;第二,他非常勤政,非常努力,但客观上造就了孙连城等一批懒政的干部。这两点绝对比单纯的腐败更值得分析探讨,下面我们就来分别分析这两点。
虽然剧中美化了李达康的形象,但其实是禁不起深挖的:李达康最信任的常务副市长丁义珍腐败掉了,枕边人欧阳菁也腐败掉了,京州纪委书记张树立也腐败掉了(剧中删掉了张树立这个人物)……所以说整个京州市就是一个塌方式腐败现场,你李达康就是不粘锅?一把手享受了绝对权力,不承担相应责任吗?所以沙瑞金排版,易学习调京州担任纪委书记,同级监督从京州开始实践,就是因为京州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剧中的处理其实是削弱了易学习调任京州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名义》原著结尾处这一段对话非常之有深度,易学习指斥李达康是腐败分子的保护伞,相当于是给整本小说中李达康形象的一个定调:
易学习仰天长叹:达康啊达康,让我怎么说你才好呢?张树立老实吗?这个人胆大包天,顶风作案!中纪委巡视发现,就在丁义珍逃跑,你让他和市纪委主持光明湖项目纪检摸底期间,他竟然收受光明湖项目问题干部和企业的贿赂,还把责任推到了你身上,说是你为了保护光明湖项目,不愿让任何一个腐败分子落网!说那夜你从省委2号楼高育良那儿开会回来,把他和光明区区长孙连城叫到你办公室紧急碰过头。是你让他们记住林城的教训,不能在一条坎上摔倒两次……
李达康争辩:可是,老易,我并不是要保护哪个腐败分子啊!
易学习绷起脸孔,义正词严道:但是客观上,达康,你就成了腐败分子的保护伞啊!你眼里只有经济,只有政绩,只有GDP嘛……
李达康被激怒了,浑身颤抖: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眼里能没有经济吗?GDP并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冷暖温饱啊!老易啊,我日夜努力,一片真心可对天!
易学习意味深长道:达康啊,请你记住,党纪国法就是天啊!
李达康怔怔盯着易学习,沉默片刻,突然爆发了,桌子一拍,怒不可遏地指着易学习吼:易学习易书记易大人,我是不是该向你自首认罪了?我是不是也要跟你去省纪委、中纪委喝茶了?
易学习也没想到,谈话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同级监督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就算有他这样勤勉奉公的纪检干部,也难以监督李达康这种一把手……
下面我们说说为什么李达康制造了孙连城。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剧中,李达康的这一形象都是一以贯之的:霸道,一言堂。这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强有力的手腕确实带来了日新月异的GDP,但是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第一,溜须拍马之徒被李达康信任,造就了腐败的空间;第二,其他干部的施政空间被李达康无限挤压,进退维谷,只能“躺平任嘲”,造成了懒政现象。引用小说原著一段:
李达康并不领情,看着面前两个部下,冷冰冰地说:丁义珍这个人用错了,主要责任在我!但是你们二位有没有责任啊?怎么都不提醒我呢?尤其是你张树立,你是纪委书记呀,是不是失职啊?啊?
张树立很委屈:李书记,丁义珍的问题我反映过,去年他儿子结婚大肆收礼,还有,和一些投资商的不正常交往,我也提醒过……
李达康摆了摆手:好了好了,我叫你们来不是追究责任的,是研究下一步怎么办!
这一段就非常形象,李达康先是想甩锅,结果发现甩不动了,直接转移话题。普天之下的领导是不是都是这个样子?
可想而知在李达康手下的干部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工作,真的除了腐败分子和懒政干部,李达康这种行事风格恐怕还真容不下人。孙连城下面这一段话非常有名,至于来源有人说是电视剧删减的部分,有人说是小说原著删减的部分,有人说是网友自己编的。具体来源在哪里不重要,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说明大家认为它说得好、说得对、说出了问题的关键:
这一段话简直是孙连城爆杀李达康,我不允许看过《名义》的朋友没有读到过这段话。这简直不需要我解析了,孙连城句句说到点子上——你李达康身边腐败成窝案了,要么是你纵容腐败分子,要么是你懒政,你选一个吧。可见孙区长虽然每天看星星,但是心里是雪亮的。

然而本文进行到这里,并不是对李达康进行单纯的批判,不要忘了本文的题目——“浴火重生”。李达康在哪里重生呢?是在《财产》这部续作中重生了。因为《财产》改编的电视剧《突围》质量堪忧,我猜测就是因为质量问题,没有延续“人民的XX”这个IP。所以本文讨论中,《财产》仅限于小说原著,电视剧作品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创作时间线,《财产》这部作品是2021年出版的,肯定是受到了《名义》电视剧的形象影响,李达康孙连城等形象的观众意见,也一定影响到了作者的创作。所以《财产》中的李达康形象,既包含了《名义》原著中“酷吏”的成分在,也包含了电视剧中吴刚塑造的丰满可爱的李达康,同时也加入了土地财政遇到瓶颈、房住不炒等现实性的大趋势——这些都是我们要理解问题的前提。
终于要说到了开头讲的故事,因为“野蛮施工”引发的“九二八特大爆炸事故”,让李达康的政治生涯非常被动,然而就在反思“九二八”的会议上,李达康依然没有改变“一言堂”的霸道角色。他首先把“九二八”事故归结于贪腐、懒政——因为丁义珍把棚户区改造的钱都贪了,孙连城迟迟不动工棚户区改造,才造成了重大伤亡事故。但是京州市形式已经今非昔比,因为有了一个说真话的易学习在,易学习丝毫不给李达康面子,指出这不仅仅是贪腐、懒政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你李达康:
易学习看着笔记本,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问题:首先,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城建思路是否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年复一年的造城运动中是否忽略了老城改造,尤其是棚户区的改造工作?眼里有没有人民群众?心里是否装着人民群众?对这座特大城市的弱势群体到底上心了没有?与会者们被易学习的发言吸引住了,都盯着易学习看,微微颔首。第二,迎宾大道拓宽工程为什么会出现野蛮施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施工单位的野蛮施工?如果不是野蛮施工挖断了燃气管道,就不会发生爆炸事故,也就不会出现棚户区的这场灾难……
吴雄飞苦着脸说:易书记,对这个问题,我想做一个解释…… 易学习厉害啊,连吴雄飞都不放眼里:吴市长,让我把话说完!李达康冷峻地逼视着易学习:吴市长,你就让易学习同志说完!易学习在一片压抑气氛中,时不时看一看笔记本,继续发言:第三,用人失当,比如,原副市长兼光明区书记丁义珍,据说工作能力很强,但他马屁功夫更深啊,四处宣称是咱们达康书记的化身……到底攻上来了!李达康脸色难看,手上的铅笔不经意间被折断
在会议上,易学习已经向李达康亮剑了,上面这一段话基本上是《名义》原著结尾处那段“保护伞”论断的进一步阐释。易学习已经抱着破釜沉舟、同归于尽的决心要解决京州官场的问题了。然而李达康虽然继续着霸道一言堂的风气,内心却被易学习的炸药包炸开了一个缺口。
李达康先是“微服私访”,去了棚户区做了深入调查,这其实就改变了他以往的作风。如我们上文所述,李达康在光明湖畔听见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第一感觉是“煞风景”,那是如果他去大风厂走一走,了解一下工人们的实际情况,那一晚大风厂的悲剧就很有可能避免。原著中对那个场景的描述是:李达康在山上看风景,大风厂工人在山下唱歌,虽然直线距离很近,但终究没有碰面。描写得就非常有艺术性。
李达康只是工作作风强硬的“酷吏”,但并不是没有良心,从他怒斥孙连城让其改造信访窗口来看,李达康的共情心理是正常的,并没有被位高权重的现实所磨灭。所以在受灾的棚户区,李达康触动了,他表示:“九二八一声爆炸,把我炸醒了,我这才发现,这么多年来,我们高速发展的同时还是欠了一些债的!比如京州,就欠了这些棚户区群众的债……”这其实就是直面了贫富差距、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了。
这时正好《京州时报》的记者也在棚户区调查采访,主要写了棚户区居民相对贫困、不便的生活。李达康就说你把这篇报道发出来,记者说我这个得报社审、市委宣传部审,之后才能发出来。李达康说我代表市委决定,你这篇稿子能发出来,然后记者还很小心地给李达康录音了(其实这里李达康代表市委,同样是一言堂,只不过这次一言堂,站在了人民这边)。
结果《京州时报》这篇稿子发了出来,果然引发了热切反响,然而京州市长吴雄飞怒不可遏——因为这给京州市班子抹黑了——老爷们心善,见不得穷人,本来棚户区被巨大的广告牌挡了起来,这样一篇报道等于自揭短处。甚至更影响到了“九二八事件”的责任认定,有这么大一片危房在市中心,你们市委市政府平时工作是不是有缺失?
所以吴雄飞直接跳反了,他不肯接这个锅:因为野蛮施工是李达康下的命令,这个锅能甩出去;但是有这样大一片“贫民窟”在市中心,相当长时间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锅就是他市长本人的了。所以他以一贯官僚作风,反对把棚户区改造这件事提上日程,至少不应该在“九二八事件”责任认定之前,否则有自打脸的嫌疑。与吴市长站在统一战线的,还有常务副市长——因为这都是算他们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他反对的理由与吴市长相同。
为了说服反动派,李达康决定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在这次会议上,我们见证了李达康彻底改变,下面这两段话非常重要,建议全文背诵:
李达康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会市的市委书记,犯了一个大错误——没在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关注扶助弱势群体,没有给这部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李达康几乎是哽咽着,说出了棚户区居民对市委和政府的尖锐、刺耳的评价:你们政府的GDP增长和我们没啥关系!
李达康眼中泪光闪动:同志们,如果我们的工作和奋斗与我们为之服务的广大人民群众没关系了,那我们工作和奋斗的价值又在哪里呢?GDP增长的价值又在哪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不是失了职啊?我就痛悔自己失了职!如果五年前我能坚决一些,不把GDP看得那么重,对弱势群体多一些关心和扶助,及早采取果断措施废除那个阻碍棚户区拆迁的24号文件,也许就不会有“九二八事故”了……
“没有在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关注扶助弱势群体,没有给这部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你们的GDP增长和我们没啥关系”“如果我们的工作和奋斗与我们为之服务的广大人民群众没关系了,那我们工作和奋斗的价值又在哪里呢?GDP增长的价值又在哪里?”这些都是十八大之后的新提法、新理论。
再次强调一点,作者周梅森创作《名义》和《财产》,是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目的性,是某种意义上的“政治任务”。他不是想要创造一个世界名著形象,分析李达康内心矛盾、痛苦、抉择、破茧重生,他不是以人为中心,完善李达康形象的弧光、经历、心理描写,说到底,李达康是为上面两段话服务的。
李达康的“懒政培训班”上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那些懒政的干部没有做到,其实李达康本人也没有做到,他一直是在“为GDP服务”。直到《财产》中,他才真正领悟了这五个字。
所以说,李达康的改变不是自己的改变,是作者需要他改变、是形势需要他改变,是在《名义》之后,作者选取了人气非常高的李达康书记,用他来做新的政治宣言的传声筒。
李达康知道,这次他和吴雄飞十有八九是在劫难逃,吴雄飞下台是肯定的,他估计也会下台。沉默片刻,李达康问:老易,你知道像矿工新村这样的棚户区我市有多少?住了多少居民吗?易学习是个明白人:这我当然知道,连片棚户区十四个,居住人口为五十八万六千人。
李达康放下酒杯,感慨不已:五十八万六千人啊,占了我们京州六百三十万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啊!这部分群众没有获得感,没有幸福感,我们就没有尽职尽责!如果我们继续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的话,还配当共产党的官吗?
易学习看着他,怔住了,那张熟悉的脸上现出了几分激动神色。李达康真诚道:老易,哪怕罪加一等,我也不抱怨!就算下台滚蛋,到时我也会向上面要个官,做京州老城改造总指挥,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全面改造棚户区,让五十八万六千人全部住上新楼房。
所以这就是李达康的“浴火重生”,“浴”的是实实在在的两次大火——大风厂的“九一六”大火和少年宫棚户区的“九二八”大火,两次大火烧醒了李达康,让李达康意识到:我们的发展成果不过不能被千千万万人民享受到,那我们的发展就毫无意义。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李达康为什么要转变,为什么不得不转变,为什么作者一定要把他写转变。
最后还要再说一说陈岩石,对于这个角色评价的变化,也是跟李达康形象的转变密不可分的。
《人民的名义》上映的时候,李达康人气第一,祁同伟圈粉无数,高小琴很多人同情,黄毛一家人见人烦,而老干部陈岩石,竟然也遭受了很多批评。这就很真实:好人取得真经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坏人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
不喜欢海瑞的人,也基本不喜欢陈岩石,觉得他“不顾大局”,觉得他法外开情,觉得他无限偏袒大风厂的刁民……诚然,陈岩石找沙瑞金批地、找孙连城要地,确实跨过了种种“程序”,这就被某些人喷搞特权。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大风厂工人们走到这种绝境,哪一步不都是“程序正义”?京都银行不贷款是程序正义,高小琴签对赌合同是程序正义,厂房被抵押是程序正义,拆迁队执行任务是程序正义,警察抓护厂队工人是程序正义……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程序正义救不了无产阶级!
在这一系列“程序正义”的进程中,大风厂工人们被逼上了绝路,是谁自始至终站在他们身边的?是老干部陈岩石。诚然,陈岩石确实破坏了所谓的“程序”,但是要没那一声“小金子”,陈老搞不好就成了推土机下的冤魂。
当年十七岁的陈岩石为解放全中国扛炸药包炸碉堡,如今七十岁的陈岩石为了大风厂的工人以血肉之躯挡在推土机前,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本色。
所以我们看《大明王朝1566》和《人民的名义》,会发现海瑞和陈岩石都是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的人,与这个“体系”格格不入的人,而且同样都是一个道德完人。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这些“道德完人”不能被整个“社会评价”所容呢?
第二本新书正式连载完毕:《资本囚笼》全目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