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星标电影杂志MOVIE
深度专访
FEATRUE INTERVIEWS
电影海报和蓝光光碟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前者自19世纪出现,和电影的历史一样漫长,后者随新世纪诞生,是科技发展的又一产物。无论在电影发展的哪个阶段,海报都是不可或缺的推介物料,而影碟则在时代的急速发展中,成为一小撮人的迷影游戏。
尽管它们看似一个蓬勃一个黯淡,但为之奋战的人都称得上是让电影艺术变得更美好的幕后玩家。

2016年,《路边野餐》横空出世,令人瞩目的除了导演毕赣和他的凯里,还有影片的海报设计师陆云帆。此后,陆云帆接连制作了《塔洛》《大象席地而坐》《暴裂无声》《梅艳芳》《宇宙探索编辑部》等影片海报,在华语艺术电影领域开辟出自己的一番“视觉天地”。
2021年,北京碟影文化传媒发行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作品选集蓝光碟入围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节DVD大奖,这是中国内地影碟首度入围该奖项。碟影文化是国内极少数还在坚持发行实体蓝光碟的公司之一,六年来发行超过100部电影蓝光碟,而它的创始人之一王博则比这家公司更加低调。
近期,新锐海报设计师陆云帆、碟影文化创始人之一王博,与同样爱好电影资料收藏的策展人沙丹齐聚SKP-S 2FSKP RENDEZ-VOUS,一起聊一聊电影的幕后故事。
“小”海报,“大”门道
沙丹: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进入到这个行业的?
陆云帆:我大学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当时就很喜欢CC。
沙丹:标准收藏。
陆云帆:对,我觉得封面很好看,就自己学着DIY了一些。毕业之后我本来在做剪辑师,《路边野餐》的宣发团队里有一个是我的大学同学,他知道我上学时会自己做些海报,所以就推荐我试一试,就是这样的机缘巧合开始做海报设计的工作。
沙丹:要非常感谢你这个同学,为电影海报设计行业发现了一个新人。陆云帆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ppt,下面请他给大家讲一讲。
陆云帆:这是我接到《路边野餐》时想的第一个概念(下图),就是拆解时间,用了比较有当地特色的背景环境,都是用钟作为核心。
沙丹:你在设计时要怎么去抓住这种主要的视觉形象呢?读剧本还是看电影?
陆云帆:每个项目都不太一样,《路边野餐》的时候是看了成片。
这个是我刚刚说的,大学时做的一些仿CC的设计(下图),当时选的都是比较简单的。
沙丹:顺着ppt的这个问题,你觉得电影海报等于平面设计吗?
陆云帆:电影海报更多是从一个整体的概念出发,而非海报类的平面设计大多数是从局部出发,用很多元素做排列,过程中可能也会有一些概念的叠加。
沙丹:是不是一定要美术功底好才能去做设计海报?
王博:我觉得不一定,因为海报需要抓住电影的一个点去呈现,你的绘画功底不一定要很强。比如黄海有些技术不是很好,但他对电影有自己的理解,有一个特别好的角度,就可以找其他人来帮他实现。
陆云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概念,执行的比重是低于概念的,只要你的概念特别好,就可以选择复杂或简单的方式去传递出来。
沙丹:我们可以根据你下面的案例,来梳理这个问题。
陆云帆:我大概讲一下海报的生产过程。首先会做demo,《宇宙探索编辑部》当时跟导演讨论之后觉得这张(下图左)的开发空间比较大,导演觉得可以有一个空间感,用整个基因链串联出故事里的所有元素。但空间感我没办法凭空想出来,就在网上买铁丝,绕成DNA链,因为我没学过美术,所以就用笨办法把它拍下来,然后再画。
沙丹:我很想知道,比如《宇宙探索编辑部》在海报执行阶段是制片人说了算,还是导演说了算,还是监制说了算?
陆云帆:不同项目的话语权不太一样,这部主要是和导演沟通,因为这版是作为国际版海报发布,承担的宣传功能就减轻了,所以大家的共识是跟着导演的创作走就可以了。
我大概给海报的制作方式分了一下类,比如合成类。我用了好几处剧照的街景,还有一些素材来拼了一个这样的背景(下图左)。第二张把除了男主以外的所有人做成了人形立牌(下图中),第三张就是用文字排版让视觉冲击力更强(下图右)
第二种是手绘风格(下图),这是惠英红跟胡先煦演的一个片子,叫《瞧一桥》。剧本是一个老年人和一个少年的组合。这张海报把它反过来看,公路其实是倒着放的。
沙丹:我想到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报正反都可以看,都是异曲同工的设计。
陆云帆:另一种方式就是用宣发节奏来分类,比如《塔洛》在前期是偏概念一点的(下图左),后面觉得可以用羊去类比主人公(下图中、右),这两个其实可以对称看,一个是城市隐在羊群后面,另一个是羊群里面有一面镜子反射出城市。
沙丹:万玛才旦的电影中,镜子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告诉你故事里的爱情如镜花水月一般虚幻。所以海报设计师要拆解电影中的主题元素,把它进行视觉化。
陆云帆:对,到中间阶段就会拆解更多人物或者人物关系。《地球最后的夜晚》这组人物海报就是用跟角色相关的元素去做拼贴(下图)
沙丹:我觉得你的海报不像有些商业片那样直给,这个电影本身很难懂,你要协助大家去理解电影当中的一些意义,还蛮有意思的。
陆云帆:最后是终极海报(下图),一般是最偏类型的一张,能看出各自视点的冲突,展现一种爱恨纠葛的感觉,而且这上面所有的字都是导演自己写的。
沙丹:这个颜色可以说是疑云满布的感觉,而且也介绍了三位主角。
陆云帆:对。后面有一些项目就是过程比较曲折一点的。
沙丹:我们就爱听曲折的故事。
陆云帆:但其实越曲折,后面的成就感就越大,还是很正向的。比如这是我最早对《破碎太阳之心》的人物的一些想法,不是海报(下图)。最左边是很机械朋克的,中间有点像《独行杀手》,要从口袋里拿眼镜去换表情,最右边更怪诞一点,他的靴子是气球的打气筒,所以可以边走边打气,头就会一直悬浮着。
沙丹: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三个实际上是设计师还没有看到电影成片之前想象的东西,大家看过这个电影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毕赣的想法跟陆云帆想的完全不一样,这当中有极大的差异,我觉得这是所谓“曲折”的一个表现。
陆云帆:是很“飞”的一些想法。
关于字体我最开始想的是拼贴,因为小猫给自己找衣服就会撕各种各样的布料(下图左),但辨识度有点低,并不是导演想要的感觉。后来我参考了一些老上海的招牌、工艺美术字等等(下图中),做了一套字体。右边的想法是导演提的,用红黄蓝跟字体搭配,更有辨识度(下图右)
沙丹:电影也是三段式的一个故事。
陆云帆:下面是前期的一些demo,这时已经看到电影了,但我的想法还停留在一个偏繁琐的状态(下图)
沙丹:我还蛮喜欢这些画的。
陆云帆:我想的是超现实主义的风格,更多是在做加法,但导演最后选择的是直接用眼睛来类比宇宙(下图)。他跟我说,因为这是个短片,不如做一个一击即中的东西,哪怕用手机和其他媒介去看,第一眼都会被吸进去,这个理由完全说服了我。
沙丹:毕赣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你的第一部,到现在你们之间有了这种默契,希望你们可以长期合作下去。
陆云帆:最后举几个“一稿过”的例子。
沙丹:就是直接能收钱,所有人都特开心的。
陆云帆比如《东北虎》,用很多带“虎”的成语去解读电影里面的情节。所有图都是三段式拼接,下面是环境地面,中间是人物,上面是背景。因为片子给我一种很平整的感觉,还有荒诞感。
《梅艳芳》这组也是一稿过,用片子里的造型去和梅艳芳以前的唱片做结合。比如《似水流年》这张专辑的圆形构图,结合了《胭脂扣》的造型(下图3)
最后祝大家干什么事情都“一稿过”。
掌上方匣,内藏乾坤
沙丹:现在我们进入到下一个领域。刚才我问了一下朋友,我说你家里有蓝光碟吗,他说没有,我说有蓝光机吗,他说没有。而且据说现在中国一条蓝光生产线都没有了,是吗?
王博:对。
沙丹:那你在干什么?
王博:我还是希望能留下一个资料性质的东西。尤其是现在中国的电影,拍完之后就把资料扔一边,我希望用蓝光的方式帮助导演或者片方整合这些资料,以后他翻开某个项目的时候,打开光碟就能看到全部的东西。
沙丹:人家跟我讲说你想做中国的CC,你们真的有这样的野心吗?还是说有这个信心能达到,甚至能超过CC的标准?
王博:制作水平上一定是想超过CC的,但我们的定位是以华语片为主,外国片只是穿插着做一些,还是想在华语片发展,包括之后会发行的《芙蓉镇》《城南旧事》《茶馆》等等。
《恋爱与义务》确实花了特别多的心思,这个片子当时是国民党一个爱电影的军官带到了乌拉圭,他去世以后就捐给了台湾资料馆,霉变比较严重,台湾资料馆修不了,就送到了博洛尼亚,进行了一次4k扫描,2k修复。我花了很多钱才拿到授权,之后就跟黄海聊海报,也花了很长时间,他一直在纠结封面上阮玲玉这个角色要不要回头。
沙丹:曾经设计过回头的版本是吗?
王博:对,但最后选了这个。
沙丹:这个电影不得了,是30年代初期的,但主题一点也不落后。阮玲玉在这个电影当中穿了一套水手服,简直是她最好看的造型。我其实很感动,一个私营公司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王博:这个片子拿回来的时候没有配乐,当时有德国和荷兰两个配乐人的备选,但荷兰那个老太太(Maud Nelissen)以前在博洛尼亚的默片电影节配过《国风》和《小玩意》,而且《恋爱与义务》本身就是个女性题材,所以就确定了找她来做。当时好说歹说给了我一个友情价,但我依然觉得好贵啊。
沙丹:你肯定都觉得贵。
王博:确实花了很多钱,但我觉得为了这个片子是值得的。
沙丹:今天王博带了一些蓝光碟过来,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设计这个东西的。
王博:这是《返老还童》,大卫·芬奇那版(下图)
沙丹:《本杰明·巴顿奇事》。
王博:彩封是这样的,电影里本来没有这个场景,是设计师PS处理之后再找别人来画的。另外比较重要的道具就是这封信,还有电影里出现的几次雷击。
沙丹:蓝光设计其实跟海报设计有点类似,都是要拆解电影当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王博:这个是文德斯的。
沙丹:这个碟里还有我呢。
王博:当时导演去资料馆做了一次展映,素材里面正好沙丹出现了,我就剪进去了一个镜头。
沙丹:后来我就买了一套,不是为了文德斯,是为了我自己。(笑)
王博:这里面包含了《德州巴黎》和《柏林苍穹下》,文德斯最知名的两部电影。《德州巴黎》在大陆公映过,但当时国配的音轨很难找。网上有一些断断续续的,不全,我找了上译(上海电影译制厂),上译说没有这个东西。我又跟片方聊,片方委托导演,导演又找到资料馆,最后是把资料馆馆藏的国语拷贝扫描了一遍,我才拿到音轨。
沙丹:时长能对上吗?
王博:一模一样。
沙丹:这个跟一个小手提箱一样,里面有一堆资料,我们在做蓝光的时候,就希望做一个资料的整合,包括电影档案、电影花絮、导演音轨等等。
王博:里面还有《德州巴黎》和《柏林苍穹下》的映后交流,但我只保留了导演发言,像大旗虎皮、戴锦华、沙丹,都剪掉了。
沙丹:应该这样。
王博:因为大家想听导演说什么。
沙丹:刚刚王博给我们大概呈现了一下蓝光本身的设计过程,里面有非常多的内容。蓝光碟不只是把电影收进去,那样是没人买的。所以王博不光是把国内几乎唯一的蓝光品牌延续下去,更重要的是把很多中国电影做得非常丰富。
谢飞老师曾经说过,现在他之所以被认为是第四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他手里有自己所有作品的高清拷贝,他可以带着这些东西到世界各地去放映,但很多其他的第四代导演就没有这样的保存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蓝光其实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东西,导演带上自己的一套蓝光碟就可以去各地讲学,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
电影海报和蓝光碟都是电影的附属市场,但又是很重要的领域,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能让大家认识这些电影行业中的幕后英雄,了解到他们在做的这些有意义的事。
最后祝大家生活愉快,继续保持对电影的热爱,再见。
· THE END ·
喜欢《电影》的宝宝们,
别忘了“星标”电影杂志MOVIE公号,
我们的每日最新电影推送就会被置顶,
还有各种赠票赠礼物活动,
不要错过哦!
爱你们的,电影君!
往期精彩
扫描二维码关注《电影》
微信号 : dianying2001
新浪微博:电影杂志MOVIE
“在看”给电影君一朵小黄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