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非洲,那是我们灵魂休憩的地方。金色夕阳下,草原上的一切都原始而神秘,纯净而美好。而在艺术家的画笔之下,非洲似乎呈现出我们未曾见过的面貌,古老、野性,充满奇异的生命力。
1984年出生的英裔画家迈克尔·阿米蒂奇(Michael Armitage)对非洲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在肯尼亚出生并成长至16岁,之后才去了伦敦的艺术学校就学。幼时至青春期的成长片段和周围原始环境历历在目,成为其创作的泉源。
在阿米蒂奇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具象与抽象的结合。
虽然作品中的场景有时充满生动的田园气息,但这只是他刻意经营的美学假象,内里潜藏着他致力探索的相关叙事,尤其是有关社会行为和性行为在文化保守主义背景下的交汇问题。
这些极具史诗色彩的画面,得益于他将创作真正地融入在非洲的“土地”与“血脉”之上。
他还以来自乌干达的树皮布(Lubugo)作为画布,以呈现最为浓厚的非洲文化色彩。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非洲,只是故事各不相同,1985年出生的艺术家宋忆南KIKI则以另外一种方式诠释她眼中的非洲。
 宋忆南《非洲系列1》
2016年,宋忆南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及中国动物博物馆团队前往东非,在肯尼亚广袤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里,感受到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状态,并为茫茫稀树草原上的生命赞歌所深深震撼。
 宋忆南《非洲系列3》
宋忆南回来后创作了非洲系列作品,其中“Wild Africa6”捐赠给“星巴”创建的非洲野保协会以及黄友会的公益拍卖并被收藏。
 宋忆南《非洲系列4》
宋忆南 KIKI,200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平面设计插画专业;200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时装学院造型专业;2014年起专注艺术创作,作品涉及绘画、雕塑以及装置艺术。
 艺术家宋忆南
作为自由艺术家的她,绘画、装置、雕塑,样样在行,而她同时还是一位服务于企业客户的设计师,并在化妆和发型造型等领域,也有着一定的成绩,堪称是一个成功跨界的斜杠青年。
2017年,宋忆南于上海天物空间举办一千平个展《一见》,艺术家希望每个来到现场的观众,对作品可以一见如故,也可以一见不如故;可以一见钟情,也可以一见不钟情。重要的只是“见”——见画,也是见人,见己。
 宋忆南《1402》
这是宋忆南对观画者的一个态度,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喜欢,每个观者都应该用自己的阅历和心情去和作品产生独立的交流甚至共鸣,而非琢磨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这样往往会生出许多有趣而意外的理解。
 宋忆南《砌》
比如她的作品有些看上去是变形的人物,但是她从来不会照着照片或者谁去画,也没有哪张是谁的肖像,所以变形一部分是希望这个人物对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另外也是相对自由的一个创作状态。
 宋忆南《1406》
宋忆南并不会刻意去规定创作的题材,所画的一定是在感情上、情绪上曾经打动她的事物。
 宋忆南《梦境》
她很少去考虑别人怎么看,而是跟随自己的心境,和自己的心与大脑对话后真实的把自我对话通过艺术手法呈现出来。
 宋忆南《舞女》
这份灵感也许来自于不经意的一瞥,也许来自于自己冥思很久的问题,也许来自于周边每一个当下的事物。
 宋忆南《小憩》
她曾经去宝岛台湾浮潜,归来后忘不掉那水下之美,一件名为《Under Water》的作品也随之面世。
 宋忆南《Under Water》
海平面这一线之隔,上下两个绝美世界。亿万年的激荡沉淀,把郁郁葱葱留给了陆地,把五彩斑斓沉进了海底。浮潜看到的世界里,海底有风,水草会随风摆动。海底有光,珊瑚上波光粼粼。
 宋忆南《Under Water》系列2
宋忆南创作时基本不用笔,都是直接上手,并喜欢创新尝试综合材料。她热衷在创作中尝试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墨水与西方丙烯颜料材质之间的“不融合性”, 以追求各种感情的表达和独特的肌理。
每一次的创作过程,对宋忆南来说都是一场真诚而坦白的直面自我。有时她甚至在下笔的一刻都无法预测画面最终将怎样完成。
 宋忆南《1405》
那是对灵感和思考聚集而成的意识流的真实记录,是一次又一次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争吵、辩论和激情的呈现,没有一丝矫情和扭捏,不带一点含糊和欺骗。 
 宋忆南《那年2》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从某一角度解读,宋忆南觉得生活高于艺术,生活丰沛而充盈,各种抓得住的抓不住的艺术碎片就在生活的每时每地每刻流淌。
 宋忆南《2110》
夏凡纳艺术特别带来宋忆南的人气画作《大王》,售价¥4,800,限量仅30版,每一版都有艺术家亲笔签名,喜欢千万不要错过!
 宋忆南限量版画《大王》,点击图片购买
以虎之名,自称“大王”,可以躺吃想瘦,时尚潮玩。
 宋忆南限量版画《大王》细节
亦可以拼尽全力,砥砺前行,愿虎年的你,卧虎藏龙蓄势待发,如虎添翼闯荡四方!
 宋忆南限量版画《大王》细节

图片来源

艺术家/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