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吴斌,易行健
编 辑丨李莹亮,李靖云,刘雪莹
在全球各大央行大力收紧货币政策之际,全球市场波动频频,甚至一些“末日论”也偶有出现,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格外应景。
当地时间10月10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名单新鲜出炉。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教授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三人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630万人民币)的奖金。
图 / 诺贝尔官网

“金融危机克星”功不可没
今年三位获奖者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为什么避免银行倒闭至关重要?
上世纪80年代初,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奠定了现代银行研究的基石,阐明了为什么要有银行?如何使银行在危机中不那么脆弱?银行倒闭如何加剧金融危机?他们的分析对规范金融市场和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伯南克曾于2006年至2014年期间担任美联储主席一职。在学术研究上,伯南克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是对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的经济史研究,二是对“金融加速器”的理论探讨。伯南克曾深入研究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这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指出,银行挤兑是导致危机变得如此严重和持久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银行倒闭时,有关借款人的宝贵信息丢失了,无法迅速恢复,社会将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能力因此严重削弱。
对于当下的高通胀和美联储紧缩政策,曾助力美国经济度过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伯南克认为,虽然当前的通胀被时常拿来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恶性通胀进行比较,但当前与上次高通胀是不同的,当前美联储作为“通胀斗士”的公信力更高,加息的公众支持度更高。
令人欣慰的是,在经历了多次危机考验和众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后,如今全球金融体系更加健康,尽管当前全球紧缩浪潮带来了不少挑战,但暂时不太可能出现严重金融危机。
银行挤兑问题备受关注
另外两位获奖者也早已声名在外。
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在1983年提出了戴蒙德-迪布维格模型(Diamond–Dybvig model),解释银行存在的原因、在社会中的角色如何使它们受谣言的影响,以及社会如何能够减轻这种脆弱性。后来关于银行挤兑问题的大量讨论基本都是建立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之上的。
要使经济运转,储蓄必须用于投资。然而,这里有一个矛盾:储户希望在意外情况下立即提取他们的资金,而企业和房贷申请者需要知道他们不会被迫提前偿还贷款。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展示了银行如何为这一问题提供最优解决方案:通过充当接受许多储户存款的中介机构,银行可以允许储户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取钱,同时也向借款人提供长期贷款。
戴蒙德还演示了银行如何执行另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许多存款者和借款者之间的中介,银行更适合评估借款者的信用,并确保贷款被用于良好的投资。
但有时候,银行也会容易受到即将倒闭的谣言的影响。如果大量储户同时跑到银行取钱,谣言可能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银行发生挤兑、银行倒闭。而政府提供存款保险和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可以防止这些危险。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两年因为新冠疫情,诺贝尔奖未举办授奖仪式,今年的诺奖得主将与2020年、2021年诺奖得主一起参加12月举办的颁奖仪式和晚宴,届时三届诺奖得主将同台亮相。
1896年12月10日,瑞典化学家、企业家诺贝尔在意大利圣雷莫去世,其在遗嘱中写道,大部分财产将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及和平领域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及和平奖项颁发。
与其他诺贝尔奖不同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唯一一个并非根据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遗愿设立的奖项,该奖正式名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设立,旨在表彰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尽管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诺贝尔奖,但自设立以来,一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按照与1901年以来的诺贝尔奖相同准则颁发。
南财快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告诉我们为何中央银行非常重要
伯南克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研究领域是大萧条与金融危机以及货币政策,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他对大萧条与金融危机的研究,深化了对宏观经济运行以及金融系统失灵的理解。
伯南克对货币政策的研究,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金融加速器”理论和“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两方面,其中金融加速器主要集中于分析金融系统对于冲击的放大和加强作用。
“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是一个兼有“相机抉择”与“规则”特征的混合的货币政策框架,而“相机抉择”是一种“有约束的相机抉择”,即在长期内达到通货膨胀目标的约束条件下,中央银行可以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政策灵活性,其中货币政策不可能也不应该盯住资产价格的波动,而是必须主动并提前应对资产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压力,这不但可以稳定宏观经济的运行,而且可以稳定金融市场本身。
Douglas W. Diamond 和 Philip H. Dybvig的研究让我们更好地从信息不对称和合约角度,理解银行这一最重要的金融中介的功能,以及为何在金融危机中挤兑的发生机制及其监管措辞,并且对银行这一信息中介、流动性中介和期限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功能有更深的理解。
伯南克教授的研究,对于中国目前货币政策框架的完善,以及理解金融体系的放大功能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Douglas W. Diamond 和 Philip H. Dybvig的研究,对于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与处理相关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作者易行健,系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E N D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罗新雨
百万读者都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