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重磅的展览莫过于东一美术馆的两场,之所以会选择“现代艺术100年”这场,一半原因是因为克里姆特。
因为他所画的《达娜厄》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让我非常想一睹他原作的风采。而这次展出的这幅《女人的三个时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 《达娜厄》 1907年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出生于维也纳附近的一个金匠家庭,他在家里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二。家境贫困的他从15岁开始就和兄弟一起工作了,学习建筑绘画的他还帮老师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绘制壁画。
1888年,克里姆特获得了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茜茜公主的丈夫)的金质勋章,以表彰他对维也纳城堡剧院壁画的贡献。他还成为慕尼黑大学和维也纳大学的荣誉会员。
▲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1887年
至此都非常顺利,26岁就已功成名就,转折出现在一份来自维也纳大学的委托——为大会堂的天花板绘制一套作品,主题分别是哲学、医学和法学。
▲ 《哲学》
主题很宏大,克里姆特足足画了6年时间,将众人的期待值拉满,然而当幕布揭下,举国哗然。大量性感的裸女形象充斥画面,与主题的严肃性反差强烈,显然公众难以接受,最终被委托方拒绝。被拒的克里姆特也勃然大怒,宣布从此不再接受政府委托。
▲ 《医学》
不知为何,凡是艺术家脱离正轨,被委托方退件或遭到当时公众强烈反对的作品,几乎都在后世被认为是难得的杰作,比如卡拉瓦乔的《圣母之死》,又或是伦勃朗的《夜巡》,亦或是马奈的《奥林匹亚》,无一不是如此。克里姆特的作品也是如此,虽然多年以后被证明这几幅是难得的杰作,可惜的是它们已被毁于战火,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根据留下的黑白照片的复原图。
▲ 《法学》
当然,这几幅作品的确称得上画风突变,也许与其父亲和兄弟前两年的离世有关。由此他开启了其著名的“黄金时代”。这里的黄金有两层含义,一层指的是他创作数量多、质量高;第二层则更实在,是指他在画面中会大量使用换进的金箔和其它金属颜料。其实在画中镶嵌金箔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的父亲就是金匠,这难不倒他。
▲ 《拥抱》
由于受到日本浮世绘影响,克林姆特的画呈现出一种平面化的特点,本就具有高度装饰性,再加上镶嵌金属后更是金光闪闪,富贵逼人,因此虽然他拒绝了政府委托渠道,但其拥护者还有不少。
▲ 阿黛尔·布洛赫·鲍尔
而糖业大亨费迪南德·布洛赫便是他的铁杆粉丝之一,1903年,他写信给克里姆特委托他创作一幅其妻子的画像,作为送给岳父母的结婚周年礼物,而这幅作品就是在2006年以创纪录1.35亿美元天价出售的著名画作《阿黛尔·布洛赫·鲍尔的肖像1号》。
▲ 《阿黛尔·布洛赫·鲍尔的肖像1号》
在这幅画中,布洛赫被塑造成一位眼神略带忧郁的贵妇人。事实上这位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女子过得并不快乐,她被安排嫁给了大她17岁的丈夫,经历了2次流产、一次婴儿夭折的痛苦,膝下无子。
女子是克林姆特绘画中的核心主题,而且他喜欢画裸女,具有非常坦率的色情意味。而克林姆特在男女关系上也的确放荡不羁,大多是和他的模特们,虽然他一生都没有结婚,但据说他有16个子女,他过世后,公证员发现其统计在案的子女就达14位
▲ 《朱迪斯手持霍洛费恩斯的头》 1901年
然而,艾米丽·弗洛格(Emilie Flöge)却是特殊的一位,她可以称得上是克林姆特的灵魂伴侣,他俩一生通信无数,1900年到1916年期间,古斯塔夫和艾米丽经常一起在阿特湖(Atersee)度过夏天。她是唯一一位克里姆特愿意与之合葬的女子。
▲ 艾米丽与克里姆特
他们是在1890年相识的,艾米丽是克里姆特兄弟恩斯特的小姨子。艾米丽自己也是一位很厉害的女性,1904年与其他两位姐妹一起开设了一间名为“弗洛格姐妹”的时尚沙龙,鼎峰时期雇佣了80名裁缝,客户全部来自上流社会,包括部分克里姆特的客户。

▲ 艾米丽身穿飘逸的落地长裙,她采用以设计为导向的“改革派服装”,旨在将女性的身体从紧身胸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有传言说克里姆特也曾参与了服装设计,但也有人认为这贬低了艾米丽作为服装设计总监的功绩。但克里姆特对服装的热爱是显见的,在1907-1909年之间,他绘制了5幅穿皮草的女性画像。也许相同的爱好正是他们互相欣赏、走到一起的原因。
▲ 《艾米丽·弗洛格》 1902年
克里姆特在许多画作中都曾描绘过艾米丽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那幅莫过于已成为奥地利国宝的《吻》。这幅画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奥地利当地流传着一句话:Never leave Vienna without a kiss.(离开维也纳之时,务必带走一个吻)。
▲ 《吻》 1907-1908年
在这幅画作中男子俯身亲吻女子,而女子双目紧闭,仰头等待着这一个吻,女子全身缀满了鲜花,白皙的皮肤、红润的脸颊、娇润欲滴的朱唇,脚下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花草地,仿佛集中了这世上所有的美好,从这幅画中可以感受到浓烈的爱意。
▲ 《吻》细节图
克里姆特黄金时代最著名的三幅作品,除了上述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的肖像1号》与《吻》之外,就是此次展览的这幅《女性的三个阶段》了。其实,这幅1905年的作品是这三幅中最早的作品,画中展现了女人幼年、青年与老年的不同状态,母亲怀抱小女孩,画面明亮美好,女子金发上海缀满了花朵,而老年妇女弯腰驼背,皮肤暗沉松弛,用手掩面,仿佛羞于见人。

▲ 《女人的三个阶段》 1905年
画的寓意很明显,是通过女子一生的形态变化象征生老病死、时间流逝的生命循环,每一位观众仿佛都能在这幅画前看到自己的生命历程,无论男女。可见克里姆特其实并不仅关注女人的性征爱欲,也深入了解她们内心的复杂和困惑。一生没有结婚的他,一直和自己的两位姐姐和母亲居住在一起。
▲ 克里姆特之母,安娜·克里姆特 1906年
其实母亲对克里姆特的影响很大,她一直梦想当音乐家,只是苦于生计而无法实现。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三位女子形象中,只有老年女性的形象是勾勒得最为完整的,个人觉得就是其母亲在其中的投射。
因为哺育并滋养了新生命,所以衰老枯萎了,失去了光鲜的外表,这本是可以理解的,为何需要掩面?是否是觉得自己一生都疲于抚养孩子,到了年老之时却发现未能实现梦想,把自己也丢失了而感到遗憾的一种表现呢?这个动作太触动人心,任谁在这幅画作前都会从心底涌现出对年老女性的痛惜与怜悯。

▲ 《女人的三个阶段》 (局部)
1915年,他的母亲安娜去世了。三年后,克里姆特于 1918 年 2 月 6 日在维也纳去世,起因是因为1月11日时的突然中风,在医院熬了四周后离世。而他的最后一幅未完成的作品《新娘》,最后被安置的地点毫无悬念地又是艾米丽家中,同时她还继承了克里姆特一半的财产。
▲ 《新娘》(未完成)1917-1918年
这样的事实很难不让人揣测两人是否有超乎于情的关系,但不知是两人掩饰得太好,还是因为真的就是柏拉图式的关系,至今没有任何实锤的证据。也许真的就是因为两个高度契合的灵魂已无需世俗的结合吧!艾米丽于1952年5月26日在维也纳去世,享年77岁,终身未嫁。
再来说说此次展览,这次展出的57件作品来自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涵盖了1865至1972年间西方艺术家的57件真迹,除了克里姆特外,还有梵高、莫奈、塞尚、杜尚、波洛克等知名大师的作品,虽然有些只有一幅而已,但对厘清整个现当代艺术历史脉络很有帮助,也能略懂一下分离派、印象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派别概念,是一个有广度的展览。
如果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从看得懂的相对具象的画面逐步到越来越看不懂系列
,甚至会产生“就这?就这?!”的大大问号,不过也算开了眼界,不少艺术家生平更有意思。

不过有一点个人觉得不够地道的就是展览的语音导览还需要付费,要说门票也不低(过百了),之前参观过的展览无一不提供免费导览,有些制作得还相当精良,虽说这次的导览做得也算幽默风趣吧,但这30块钱总觉得花得有点冤。
观展指南
展览地点:东一美术馆
展览地址:中山东一路1号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1月8日,周一至周日10:00-18:00
场馆预约:通过东一美术馆公众号可购票和预约,注意,购票后还需提前进行场馆预约,方可入场。
建议观展时间:2小时,工作日上午人很少
特别提示:走完整个展览在出口处有个拍摄展览图片发朋友圈集齐20个赞就可以领小礼品的活动,建议你一开始观展之后就可以行动起来了,临走时就能拿到口罩、便签本和明信片啦!
作者:桃桃
曾混迹媒体圈10年,
家居、旅游、时尚、收藏各个版块都曾摸爬滚打,
也曾去过天涯与海角,爱逛博物馆与艺术展,
想要获得美学的秘籍,
现漫步于发现美,分享美的道路上,
愿与你一路同行。
扫描二维码,关注桃桃的个人公众号
图片来源
网络 / 作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