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长学院读者专属“福袋”
——    详见文末参与方式!  ——
【编者按】
商业经典著作《影响美国历史的商业七巨头》纪录了美国不同历史时期,7位商业巨头冲破旧规则束缚、创立新规则的故事。
他们分别是安德鲁·卡耐基(美国钢铁)、乔治·伊士曼(柯达)、亨利·福特(福特汽车)托马斯·沃森(IBM)查尔斯·郎佛迅(露华浓)、山姆·沃尔顿(沃尔玛)和罗伯特·诺伊斯(英特尔)
这本书的作者、商业史专家、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泰德罗(RichardS. Tedlow)说,“这七个人身上有种导向未来的能力——新思维、新行动——让他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也正回答了为什么他们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梦想家。”
应读者要求,新增长学院摘编了《影响美国历史的商业七巨头》7位企业家的故事,制作了“商业7巨头”系列小课,本篇为第七课
增长笔记
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1927年-1990年),硅谷之父,集成电路之父,世界最大半导体公司因特尔(Intel)的主要创始人,被后人称为改变了世界的IT人。
在硅谷这个高科技港湾的早期发展及成熟时期,罗伯特·诺伊斯占据了核心地位。
他与前面六位“巨头”不一样,他身上的“个人魅力”更为突出。诺伊斯温文尔雅,为人谦逊,得到许多人的尊重,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在理查德·泰德洛的书中甚至有这样的描述:“有的人与诺伊斯握手后,竟然不舍得洗手。”
值得说的是,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诺伊斯为了美国半导体产业鞠躬尽瘁。当60岁准备退休的时候,正值美国半导体产业遇到日本的挑战,他又扛起重任,将美国半导体产业整合起来,共同面对日本挑战。他指出了美国芯片落后于日本的真实原因:“真正的问题不是关税和其他显而易见的问题,它更像是工业革命的情况。
诺伊斯这段人生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当美国遇到“芯片卡脖子”问题时是如何举国自救的。
诺伊斯成为创业的“最佳人选”
诺伊斯不喜欢称自己为工程师、科学家或商人,他喜欢称自己为技术专家。他认为技术专家是“敢想敢干的人”。他说:“商人不可能发明电话。电话发明者必须是不走寻常路的人,他肯定是一直与聋人一起工作,然后有了疯狂的想法,认为真的可以通过电线传送人声......商人会先搞市场调查,因为市场还不存在电话这个产品,他们就会断定说,电话这个产品没有市场。”
这样的思路说明,为什么全新技术的发明和商业化有时(并非总是)需要在初创公司里完成,而且需要新的企业家、新的投资者以及新愿景。
1968年,诺伊斯离开仙童半导体公司,与他的同事戈登·摩尔一起成立了英特尔公司。英特尔公司于1968年7月16日成立。
创建英特尔令诺伊斯感到兴奋。在仙童这个初创公司,他已获得了成功。他在仙童待的时间够长,他知道要一直保持技术创新有多难,需要创建一家新公司,一家旨在“推动产品设计不断突破边界,并成为首个将最新产品推向市场的公司”。
他想创立一家他能看到自己努力成果的公司,一个在其中不用忍受大型组织常有的“挫败感”和“巨大惰性”的公司。
凭借其才华、天分、魅力、所取得的成绩和人脉,诺伊斯无疑是1968年该行业中创办新公司的最佳人选。他筹集资金、吸引人才、确立愿景,并且在公司早期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时保持定力,聚拢人心。
他筹集资金、吸引人才、确立愿景,并且在公司早期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时保持定力,聚拢人心。
英特尔于1969年推出的头两款产品虽然技术先进,但未获得商业成功。外界开始有“三击不中出局”(垒球或棒球运动术语)的传言。然而,在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新产品1103,这是一种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第二年,该芯片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半导体产品。尽管在未来前进道路上会遭遇危机,但英特尔开始步入正轨。
1971年,英特尔上市,共发行了307472股股票,募集到680万美元。从英特尔成立之日一直到1975年,诺伊斯都深度参与了英特尔的日常运营,在这期间,他从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晋升为董事会主席,戈登·摩尔接替了他前期的职位。这七年里,英特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日后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而且从推动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它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之一。
让我们一起看看早年的英特尔团队是怎样的情形?对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来说,工作辛苦,但他仍乐在其中。对公司另一位重要人物安迪·格鲁夫来说,工作极其艰难,极其烧脑。对新来的普通员工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诺伊斯对员工优先认股这事持开放态度,他认为,利润分享对员工是一种激励,可以以小博大,提高公司绩效。优先认股权使人们开始考虑全垒打(垒球术语,得分较高的击打)。关于这一点,之前很多公司的高管要么不理解,要么主观上不想理解。
1979年,摩尔被选为公司董事会主席,诺伊斯成为副主席。总有两个人在经营着英特尔,一开始是诺伊斯和摩尔,1979年是摩尔和格鲁夫。那一年,格鲁夫成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后来他逐渐成长为20世纪最伟大的首席执行官之一。
诺伊斯继续扮演着英特尔对外代言人的角色,他以无与伦比的绝佳姿态履行着这一职责。
深度参与国家的芯片产业自救
在70年代到80年代,逐渐占据诺伊斯更多时间和精力的主题是应对“日本”。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日本政府的大力协助下,日本企业开始进入美国半导体市场。在这个年代,美国不仅在失去全球市场份额,本土市场也被一些外国公司介入。
美国的半导体公司抱怨日本的产业政策导致了“不公平竞争”,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到1980年,日本公司制造的半导体产品质量已经超过了它们的美国竞争对手。
1980年3月28日对美国半导体产业来说是“灰暗的一天”,这一天,惠普的部门经理理查德·W.安德森公布了30万块内存芯片的性能测试结果,这些芯片一半来自惠普的三个日本供应商,另一半来自美国公司。测试结果是:所有日本公司生产的芯片都优于美国最好公司生产的芯片。
作为业内最知名、人脉最广的人,诺伊斯发现,自己不得不关注日本对美国国内市场的渗透所导致的贸易和产品质量问题。诺伊斯也是一位爱国者,一想到美国可能在隐约可见的未来失去此产业的领导地位,他就感到很沮丧。“真正的问题不是关税和其他显而易见的问题,”他指出,“它更像是工业革命的情况。”
他认为:这个产业、这次产业革命的特点是:大量的创新、增长快速、竞争激烈,美国确实把控得很好。因为在美国开拓创新仍受追捧,我们赢得了竞争,其他缺少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的社会落在了后面。但是,随着产业日渐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正变得更加资本密集化,成功的要素也在发生变化。日本很好地把控住了这些要素,赢得了第二轮竞争。
在诺伊斯和其他行业高管看来,日本的成功似乎有其历史必然性。正如美国在钢铁行业赶超英国(英国曾长期领先),不是因为“关税和其他显而易见的问题”(借用诺伊斯的话),而是因为美国的商业体系更有利于产品的技术开发,因为在美国“开拓创新仍受追捧”。
20世纪80年代,在高科技领域取得持久成功的关键因素似乎包括:价格廉价的资本、对制造业高质量的执着追求、合作研发、在行业的周期性低谷期对劳动力的长期投入、政府的战略性支持以及全社会坚定的决心。在所有这些方面,日本的表现都好过美国。并非日本一家公司比美国的同行表现更好,而是日本人有计划地构建了一种合理的、完整的体系来攻克一个产业。
20世纪80年代,在高科技领域取得持久成功的关键因素似乎包括:价格廉价的资本、对制造业高质量的执着追求、合作研发、在行业的周期性低谷期对劳动力的长期投入、政府的战略性支持以及全社会坚定的决心。
1986年6月,随着日本半导体不断攻入美国市场,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请半导体制造方面的专家查尔斯·斯波克调查美国半导体行业合作的必要性。斯波克曾在仙童在诺伊斯手下工作,后来创办了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在接下来的两年内,(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逐渐成形。
研究该联盟的历史学家认为,成立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是因为“日本当时几乎主宰了此行业,要应对来自日本的威胁,就需要统筹各类资源”。
由于诺伊斯的兴趣和地位,在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成立早期,他就深度参与其中。诺伊斯和高级微设备公司(Advanced MicroDevices,AMD)的首席执行官杰里·桑德斯(Jery Sanders)共同主持猎头委员会,来挑选良才。
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最大的问题来了:人员从哪里来?谁来领导他们?所有人都希望诺伊斯自己来领导这个机构(所有人,除了诺伊斯自己)。
1987年,仍然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诺伊斯庆祝自己60岁生日。他知道,如果自己毕生从事的行业真的像他相信的那样重要,如果他是个爱国者,他就必须干。一位高管说,诺伊斯的加入“让业内其他人觉得可以毫无顾虑地加入该机构。如果诺伊斯都愿意来......这说明这个联盟对这个产业真的很重要,那我也许应该离职两年,为国家做点贡献,这其实也是为自己公司的事业服务”。
诺伊斯上任后,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即刻就赢得了华盛顿和全球业界的信赖(前者意味着财政支持)。上任后,他有两个主要目标:
一是游说华盛顿,使他们认识到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的重要性;
二是保证联盟内的公司对联盟工作的支持和投入。
1990年4月,也就是两年后,他觉得这些目标都已实现,于是通知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董事会,他打算当年年底辞去首席执行官一职。1990年6月1日,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举办了“鲍勃罗伯特的昵称)·诺伊斯日”以褒奖他为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所做的贡献。组织内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件印有诺伊斯肖像的T恤,T恤上印有“少年偶像”的字样。从活动当天的录音带和照片可以看出,所有人都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尤其是诺伊斯。
6月3日上午,诺伊斯去自己的游泳池游泳。游完后,他觉得有点累,就躺在家里的沙发上,但他再也没能起来。诺伊斯死于突发心脏病,对此举世震惊。
参与英特尔公司上市的一位投行高管曾经把诺伊斯描述为“国家宝藏”。诺伊斯并非十全十美。但是,回顾他的一生时,人们觉得,他让人们遇见了美国最美好的时代。
【新增长小课之商业7巨头系列-完】
互动讨论
沃伦·巴菲特说,要取得商业成功,需要具备三项优势:头脑、精力和性格。接着,他补充说,如果没有第三项优势,前两项会置你于死地。性格是指对自我的认知,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对他人有什么影响,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巴菲特提出了有趣的对商业成功的评判标准,然而究竟有多少商业大亨能达到此标准呢?你对此怎么看?欢迎后台留下你的观点。
[美]理查德·S.泰德罗(Richard S.Tedlow)著
梅丽霞、笪鸿安、吕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朱冬
福袋抽奖
新增长学院推出福袋抽奖活动啦!关注新增长学院公众号,后台回复“福袋”即可参与。每月16日和最后一日,中午11点整准时开奖,福袋惊喜等你来pick!
关注+星标 HBRC 新增长学院
补充增长新能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