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用一个身份定义余国良博士。
他是生物医药领域家喻户晓的“网红”,集科学家、投资家、企业家于一身;
他是硅谷走出的重量级创业大牛,是“创业也会上瘾”的连续创业者;
他是20余家生物技术和健康产业公司的投资人,被誉为生物医药圈的“独角兽捕手”
他热衷公益,为许多低教育家庭带来福音,把公益转换成巨大创造力;
他用跨学科思维去思考,利用不同领域的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
热爱创业的科学家、投资人
余国良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后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他通过了第三届CUSBEA项目考核,1984年远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
读博期间,余国良师从Elizabeth Blackburn教授。25年后,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布,余国良的导师Blackburn教授及师姐Carol Greider等3位美国科学家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同获此殊荣。当年余国良也是研究团队成员之一,他和导师发表在Nature的论文“在端粒序列和四膜虫端粒酶RNA的突变引起体内衰老改变”被Blackburn视为一生“最得意之作”。
余国良与导师Elizabeth Blackburn
1992年,美国国会批准可进行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余国良受邀加入哈佛著名教授William Haseltine创办的美国人类基因科学公司HGS(Human Genome Science Inc,历史上第一家从事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公司),从此,他跨入了工业界和生物界。进入HGS后,余国良负责肿瘤坏死家族相关的基因研究,巧合的是,他发现与自己英文名缩写相同的“GLY”序列在基因中反复出现,由此他发现了与免疫有关的药物靶标Blys。而在2011年,以Blys为靶点开发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体药物Benlysta面世后,HGS市值在三个星期内由几千万暴涨至30亿美金。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也因成功发现几十个与疾病相关联的药物靶标后成了大热门,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神话。
1998年,受他的另一位哈佛博士后导师Frederick Ausubel的盛情邀请,余国良出任孟德尔生物技术公司资深研发副总裁,带领60多位科技人员建立了一套科研工业化的技术平台。三年后,他领导的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全套植物转录因子基因。36岁的余国良这时已在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名下的国际专利达120余项。
2001年,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公布,预示着人类正走向后基因组时代和蛋白组时代。余国良也把目光投向蛋白的研究,因为抗体蛋白是解决从基因研究到临床应用的途径之一。余国良和伙伴们在加利福尼亚创立了美国艾必通生物技术公司(Epitomics)。创业融资难,余国良也不例外,鉴于迫切需要收入,余国良把向生物制药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和许可作为Epitomics发展的第一步,同年底获得了20万美元服务费。2008年初,Epitomics开始盈利,2009年发展到200多名科技人员,市值达到上亿美元。2011年,Epitomics将分拆后的试剂业务以1.7亿美元出售给英国上市公司Abcam,这一价格是当年公司销售额的7倍多。
2013年,余国良接手了每年亏损1000多万美元的中美冠科。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公司作为一家CRO,主要提供肿瘤、心血管、代谢疾病领域体内体外的药物筛选、药效、代谢等研究服务。
余国良认为中美冠科的症结在于业务定位不清晰,没有形成合力。另外,“生物技术产业最赚钱的是做药品,而中美冠科60多位留美博士却选择了做CRO,这就是让天才去干了农民工的活儿。”最终他决定聚焦肿瘤药效研究,原来250人的团队中有超过200人不得不换岗或离开。三年后,中美冠科又发展成为600多人的大团队,从每年亏损到实现利润1000多万美元,如愿成为抗肿瘤药效领域的佼佼者。
2016年,余国良创立冠科美博(Apollomics)。Apollo是古希腊神话中象征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Omics通常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学术术语的后缀。Apollomics取意“众神聚集”,契合了公司的使命——成为抗肿瘤新药开发的全球领导者。就在今年9月15日,Apollomics宣布将登陆纳斯达克市场,计划募资1.05亿美元。
图源Apollomics官网
余国良同时还是健新原力(Innoforce)董事长,健新原力创建于2018年,已建立全球产品开发和生物医药制造能力,拥有国际GMP标准的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质粒DNA、病毒载体、细胞和基因治疗制造工厂和生物工艺开发实验室,以促进创新药物的开发和商业化,并为合作伙伴提供研发和制造能力、风险管理专业知识、产品开发指导和股权投资。
在健新原力已经走上正轨后,余国良又创建了药源新地(Innoland)公司,专注于临床前毒理和药理CRO服务,致力于引领心血管、糖尿病、慢性肝病等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的临床前药效评价,助力新药研发企业走向临床。
图源网络
除了是创业者外,余国良还是20余家生物技术和健康产业公司天使投资人,被誉为生物医药圈的“独角兽捕手”。余国良曾在采访中提到,“通常是科学家有一项技术,我出于对科技的热爱就会帮他们去完善,他们需要我的帮助我才去投资。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我的资源,就会为成功铺垫道路,做事也会顺畅。年轻的创业者,有的可教,有的就很难。其实我的帮助并不意味着他们也有完善的能力,我在认知上的这个误区也往往会把自己装在别人的盒子里。这也导致我现在不敢再接受新的项目,因为名声在外,很多人来找我帮助他们,但精力有限,哪怕看好的项目也不能再深度参与。但可以免费咨询我,我还管饭”。
2
多重身份,探索人生更大的价值
做公益是余国良身上的另一个标签,他主导及参与的公益项目几乎覆盖了孩子从出生到读博士的每一个成长阶段。他和百华协会担当者行动一起为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小学建立“班班都有图书角”活动;给斯坦福的教授提供研究基金,支持进行贫困地区0-3岁幼儿的营养和智力开发研究,为许多低教育家庭带来福音。教育所能给人的,远远超出想象。投资创业公司、捐助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都将知识带来的希望和力量传承给了更多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分子生物学家吴瑞发起的CUSBEA项目改变了400余名中国学生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生物技术行业。余国良当年曾受益于该项目,从第一次创业、实现财务自由后,余国良就开始扶持创业者,投了二三十个创业公司。后来吴瑞先生去世,他同当年受益的学生一起以吴瑞先生的名义设立了“吴瑞奖”,支持青年学者做科学研究。十二年,一共支持了120多名“吴瑞青年”。
图源网络
他还是写作爱好者,业余抽空写了一本科普畅销读物《大健康通识课》,在这本书里,他总结了多年的学术研究和科学经历,指引人们科学养生;他还是金庸迷,业余写武侠小说,在朋友圈连载,记录疫情下百华协会的人物故事……
最后,借用余国良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共勉!
“热爱生活吧,用你觉得最能让你开心的方式放肆地活着,这是基因赋予生命的自由。如果10岁不幼稚,20岁不莽撞,30岁不自负,40岁不自省,50岁不感恩,60岁不天真,这都是对人生的浪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