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蜜
太阳系科普精灵
10月19日…美国彭博社、英国电讯报吐槽了法国巴黎的电动车展,直呼“欧洲的汽车制造业衰落了”,然后,引用的证据居然是比亚迪闪亮全场,无人能及……这逻辑也真是醉了
美国彭博社
英国路透社
英国汽车快报
英国电讯报
英美媒体不爽法国给比亚迪的待遇
在马克龙代表的法国,于巴黎车展上热情接待了比亚迪团队后,英国和美国的主流媒体表现得有些酸酸的。从他们的叙述标题就能看出:
美国彭博社的标题是:比亚迪的红毯待遇让欧洲汽车行业陷入困境
英国电讯报的标题是:欧洲的汽车工业有可能输给中国吗?副标题:中国电动汽车将充斥欧洲家庭市场,相关制造商指责欧盟并要求征收进口关税
这其中有个很大的因素,就是英国和美国的媒体人目睹马克龙亲自出席了巴黎车展,而且,作为他和德国领导人默契中的“欧洲独立”计划的一部分,对中国企业表现出了极大善意

这恰恰不是英美媒体界愿意看到的。不过,鉴于这只是电动车,而且比亚迪还有一部分是美资,所以美国媒体报道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偏激。

彭博社采访了一对带着两个女儿来看车的荷兰夫妇。来自鹿特丹的现年34岁的杰里和他的夫人,他很喜欢中国这家大型电动汽车制造商…
下周,他和33岁的妻子杰西卡(Jessica)将拿到一辆黑色的比亚迪·唐(BYD Tang),这辆七座SUV可以在4.6秒内从零加速到每小时100公里(62英里)的速度。
彭博社依然不忘了将比亚迪的成功归于美国,其行文为:
如果你有任何疑问的话,那就是(比亚迪)这家公司是以从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重大投资而闻名的创新公司它已经登上了世界舞台(这居然是美国彭博社给比亚迪归纳的唯一成功要素)
“那么在本周的巴黎车展上,本特维森(Bentvelsens)和比亚迪(BYD)的其他欧洲客户的钥匙交接让巴菲特们安心了。这家世界第三最具价值的汽车制造商(彭博社原话),已仅次于特斯拉(Tesla)和丰田,排名目前在保时捷之前,它似乎是中国车企中的领跑者,其展品与出席比赛的西方品牌数量大致相当。
“比亚迪所做的不仅仅是上演一场精彩的演出。中欧和南欧各国政府都对该公司非常感兴趣,他们渴望从该公司获得投资。随着中国与受其崛起威胁的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该公司正考虑在当地制造汽车。
“有些国家的要求非常详细,”比亚迪欧洲区总经理兼总经理迈克尔·舒(Michael Shu)谈到该公司为满足公司对劳动力、土地、能源、建筑和附近供应商生态系统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时表示,“即使在中国,我们在这项服务上也没有这样的投资。
“然而以欧洲第二大制造商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为首的汽车制造商,对其潜在的挑战者正在他们的主场受到的友好接待,感到特别紧张。
吉普、标致和菲亚特汽车制造商首席执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在巴黎对记者抱怨说:“中国制造商在欧洲受到了热烈欢迎。”“而我们在中国却并不受欢迎。
雷诺集团设计总监劳伦斯·范登·阿克(Laurens van den Acker)表示:“这很令人不安。
“我支持欧洲。我希望由我们欧洲来领导(该产业)。中国汽车制造商比我们有优势,中国政府15年来一直在押注电动汽车。
“几十年前,其他汽车制造商在中国进行了讨价还价,同意与国内制造商建立强制性合资企业,共同分享这一令人瞠目结舌的快速增长时期,这让他们的表现更好。
“一些西方公司,包括大众汽车和通用汽车,在市场上建立了巨大的地位,但随着当地厂商推出有吸引力的电动车型,这些公司在过去几年的市场状况开始恶化。
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奥拉·卡列尼乌斯(Ola Kalleniu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来自中国的)竞争强度正在增加。
卡列尼乌斯说:“自1886年以来,这是汽车行业最有趣的一段时间(他指的是卡尔·奔驰推出第一辆汽油发动机驱动汽车的那一年),这也是我们德国人最不确定的时刻。
“当一些国家表示不爽时,艾曼纽尔·马龙总统准备为自己辩护。他说他的政府正在制定一项措施,只对法国制造至少在欧洲制造的电动汽车进行补贴。
“这项政策似乎借鉴了最近在美国签署成为法律的《降通胀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可能会导致中国最值钱的汽车公司更倾向于在欧洲生产。除比亚迪外,这可能还包括长城汽车(Great Wall Motor),该公司在巴黎推出的车型中,有一款小巧的Ora Funky Cat EV,复古外观,很受宠爱。
“长城即将开始与宝马在中国生产电动迷你掀背车。下一步它可能是在英国牛津郊外的Mini厂共同生产汽车,该工厂将至少在未来几年内停止生产电动Mini。(事实上宝马已经宣布明年关闭英国工厂了)
“无论是通过与消费者所知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还是比亚迪在商用车和公共汽车领域的现有业务,中国的汽车制造商看起来都将一如既往地克服欧洲汽车购买者过去对从新进入者那里购买高价汽车的疑虑。
很惊讶地发现美国报纸在报道欧洲人指望中国公司到欧洲建厂……这,似乎让我们联想起了90年代的中国。百感交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