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脑的冷知识,你知道多少?
人类跟其他猿猴究竟有什么区别?
我们的根本天性都有哪些?
大脑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做决策的?
……
这些话题听起来大而无趣,因为人类的大脑、心理和行为不像是“苹果会落在地上”那么直观,不存在百试百灵的读心术,也不像是简单上瘾的星座学。大家看了半天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但如果你想要在现代社会中得心应手,就非得了解我们的大脑进化史不可。回本溯源方能明白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底层逻辑,而且,我可以保证,它还是比同类的作品更有意思一点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脑起源》的世界中去吧。
非理性的大脑
关于人的非理性,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的作品在谈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还有丹·艾瑞里等人的著作。正如他们和我们一致的观点:人类并不理性,甚至也不自由。
那大脑是如何让我们生存下来的呢?
当我们遇到外界发生的事情:首先,原始的情绪指挥我们做出反应,然后,理性的那部分意识被唤醒,对刚才做出的选择进行合理化,或者进行语言描述。我们的意识能够为我们的选择编造一个可追溯的“理由”,但是早在这个理由产生之前,那个所谓的选择早就已经“盖棺定论”了。
没错,理性思考又慢、又弱、又低效,在进化中要是指望着它,那我们人类早就灭绝了。如果你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事事都用理性思考,那过不了一天就会被累垮,说不定还会被当成神经病看待。
微生物、植物甚至一部分动物(尽管能够很好地和环境互动)都没有大脑,甚至有一种叫海鞘的动物在成年之后会把自己的大脑给吃掉——没错,大脑本来是为了运动才诞生的,当海鞘找到一个好地方安家之后,就不再需要它了。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
上面的标题说得不太对,实际上: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不爱学习——这里说的学习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升学、考试和阅读——因为大脑的记忆功能从一开始就不是用来干这个的。
记忆的目的是帮助你生存下来———而不在于精确如果某件事不能帮助我们提高存活的机会,那么它就毫无用处,也不会被记住。对大脑来说,遗忘是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大脑是一台非常高效的“遗忘机器”。遗忘并不是我们有意为之的选择,而且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
对了,大脑还是另外一台机器:“忽视机器”,它的默认设置就是啥都不干。我们能够从环境中获得的绝大多数印象都与生存无关去回忆这种印象或者基于这种印象采取行动都需要耗费能量我们的大脑讲求节俭它可忍受不了这种浪费资源的行为。
想要形成更深刻的记忆那就需要把情绪、新奇性和多感官体验结合起来出乎意料的体验和新奇的体验能够引起我们的关注并且会被我们记住我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对记忆进行的编码越是生动、越是细节丰富我们的记忆就越深刻不断重复当然也是有作用的,这就是学校教育的保底策略了。
想要把日常的印象转换成长时记忆我们需要睡眠来助攻睡眠受到干扰会极大地影响记忆储存的成功率。从记忆的角度来讲睡眠有助于巩固新的经验并将新的经验与已有的经验进行整合你可以把睡眠视为选择性的夜间“软件更新”它用一些新的有用的知识为我们此前对世界所形成的看法打了补丁
最后请记住,记忆是反复无常的,它并不一定准确,更可悲的是,它甚至没有完整性可言。在我们的大脑中,也根本就没有用来对生活事件的进行精准记录的区域。
情绪、快乐与压力
大脑对情绪非常敏感。强烈的情绪能够引发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能够迅速重构我们的大脑联结我们能够通过学习将某些事件与生存挂上钩只有这样的事件才能与强烈的情绪产生关联如果觉得爽则驱之如果觉得糟则避之如果不好不坏则啥都不干
“感觉很爽”其实是一系列化学物质所带来的感受这些化学物质包括: 多巴胺、各种内啡肽、催产素和血清素等“感觉糟糕”则是由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触发的在你体内循环着的快乐化学物质的有效期很短———每次只有几秒钟或几分钟的效力人们会渴望这些化学物质,这就是上瘾的起源。外源性的化学药物会摧毁我们大脑的快感回路,要小心!
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使我们快乐我们一碰到这种食物就会狼吞虎咽然而,面对脂肪和糖这类曾经一度稀缺的能量来源,我们身体的进化程度尚不足以让我们对其进行恰当的加工。说直白一点,就是我们对美食没有抵抗力。尤其是“油炸碳水化合物”这一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玩意儿”,在狂吃的时候,我们的大脑甚至不知道何时应该停下来!
糟糕的感觉源于皮质醇当你处于高度机警的状态时,你会经历一系列暂时性的、对你有短期帮助的变化。但是这个系统的设计原则是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而并非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在慢性压力的持续作用下,不好的变化就会开始显现。可能会出现失眠、抑郁、免疫力下降等情况,而且患心脏病的风险也会增高。如果皮质醇的分泌得不到有效控制,它还会损害大脑中负责记忆的区域。
简单来说,压力是个用来短期体验的东西,是帮你追捕猎物或者逃过危机的,人的身体和大脑都受不了长期跟它作伴!
我们是,社会动物?
如何才能防止哺乳动物瞎溜达而从群体中走失? 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就让它感到痛苦———这样就能达到这个目的!社会孤立对人类寿命所造成的危害不亚于每天抽两包烟这个坏习惯所带来的危害。一旦哺乳动物察觉到对社会关系或社会地位的威胁它必然会感到压力巨大
如果人们被社会孤立,他们就不会再模仿和模拟他人的感受。最终的结果就是冲动、贪婪和自私的行为——这可不是什么好组合。一旦我们被迫离群索居,我们就开始以反社会的方式行事。
我们能够思考社会关系,也能够思考抽象概念,但是无法同时进行这两种思考。大脑没有进行有意识思考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大脑进入了休眠状态,而是进入了对社交场景的模拟状态。
一提到钱,人就会变得更加自私、更加自立。人们会想花更多的时间独处或孤军奋战。
性感的猿猴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3%~5%的物种是一夫一妻制。超过90%的哺乳动物是很滥情的。大猩猩开后宫,黑猩猩滥交,而人类基本倾向于连贯性的一夫一妻制,这样才能帮助人类婴儿、儿童度过漫长的无助期。
父亲身份的不确定性是人类进化的一个核心特征。在人类进化的漫漫长路中,男人和女人围绕着这个核心特征展开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博弈。包括但不限于:男性器官的形状、女性的第二性征、婴儿出生时的相貌、通过外貌择偶的本能、原始部落的身份模糊……
当男性处于性唤起状态时,他们会变得更冲动,会参与高风险的行动,会关注短期回报。漂亮女人的出现会削弱男性自我控制或延迟满足的能力即使只是看到漂亮的异性的照片也会让男人动心。一旦性欲被唤起男性原本对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所持的态度很可能会改变他们也更有可能做出过激的行为……虽然把所有男性都当作潜在的犯罪者的想法是错误的,但它依据的原理是很清楚的。
男性和女性在寻找伴侣方面也是存在共性的智慧和善良是两性都会关注的特点但是由于男性和女性对彼此的期望和需求各不相同他们所看重的其他的伴侣应具备的重要特质则存在天壤之别男性和女性吸引异性的策略是不同的。男人会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而女人则会提高自身的外表上的吸引力。
“坠入爱河” 会激活各种感觉和行为:强烈的快感痴迷抑制食欲激发性欲扭曲我们对对方的判断……像这样的“爱欲的意乱情迷”是一种由多巴胺导致的强烈的兴奋,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兴奋会在9~24个月后消退。“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因为参与判断的前额叶皮层处于失活状态强迫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也存在类似的失活状态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各种文化中最具有吸引力的腰臀比都在0.68到0.72之间,上下浮动范围很小你可能忍不住要说这只是我们文化中的某种对视觉审美的物化标准请先别急着争论要知道即使是先天失明的男性也有着同样的偏好并且他们能够通过触觉挑出最佳的腰臀比对这种身材的偏好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东西
看到这里,你对于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底层逻辑是否有了少许了解呢?
更多有趣、有用的内容,推荐阅读最新出版进化心理学著作《大脑起源:我们为什么这样说、那样做》。
本书由进化心理学家、数字营销大师、福布斯“十大线上营销专家”蒂姆•阿什倾力奉献。《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和《上瘾》作者尼尔•埃亚尔盛赞推荐。堪称心理学的《物种起源》
本书从进化的角度解释了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跟灵长类的表亲们区分开来。回本溯源,我们的大脑在百万年的时间里如何发展和适应环境,决定了我们现在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和一切生活方式。书中的内容结合了进化心理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等前沿成果,涉及学习、情感、决策、社交、文化等方方面面。作者用非常简明的语言概括了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本质。书中还提出了让我们活得更加“原始”、更加高效的实用建议,帮助读者解放自己原始的大脑。
赠书要求
参与方式:本文底部留言中发表与脑科学技术知识(仅限EEG、fNIRS&EyeTracking)相关的内容(学习的心路历程、未来期待等等),留言要求如下:
1.留言内容必须与脑科学主题相关;
2.留言内容文字应不低于30字,点“在看”并转发本文到朋友圈,再把两张截图保留。也可发到小助手微信号:braintechnology协助留存中奖后小编会核实,分组、截图后删掉或撤回、中奖后补发等都会取消中奖资格
3.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留言才会被小编【精选】显示,如果留言未被精选,说明不满足以上条件。
活动时间:活动截止至2022年10月22日18:00,小编将会给留言点赞数量排名前2的读者各赠送一本(包邮),第三本将择优选择忠实粉丝赠书(星球成员优先)。往期获奖者不再赠送,如遇点赞数量相同,则在时间上先留言的读者获得该书(有关活动的任何时间以公众号后台系统显示的为准)。
特别提醒:本活动严禁作弊行为,如发现作弊,取消赠书资格,永久拉入BrainTechnology公众号黑名单。赠书结果将于2022年10月22日18:30前公布于本文底部留言(置顶)。没获得赠书资格的读者可通过下方链接购买。
这里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赞助
本文内容来源出版社提供,文章仅供参考,不用于商业行为,若有侵权及疑问,请后台留言!
有任何疑问及建议,扫描以下公众号二维码添加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