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战场上,俄军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中,技术装备的状态很差、导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性能不能达到正常标准、功能部分或者完全丧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体现在战斗结果中的最极端结果,就是大量技术装备或者在战场上被遗弃——这甚至发生在俄军初期看似非常顺利的进攻和快速扩张过程中。

图:因为爆胎而被遗弃的车辆
比如有一张很出名的照片,我记得是3月初流出的,俄军的轮式装甲车在泥泞的黑土中,由于轮胎破裂而被遗弃。和装甲车辆在设计中遭遇到的严苛场景——比如砂石为主的戈壁地形相比,乌克兰黑土平原对于轮胎的直接破坏作用是非常小的。
这种破裂极大概率,就是保养不善带来的结果。
(实在记不起也找不到原图了,这里用当时我在聊天中的评论来代替)
在各种技术装备里,轮胎只是对于保养维护要求最简单的一类产品;它不仅结构简单,本身也安置和暴露在外,最为显眼——这意味着如果连轮胎的检查维护都做不好,那么设备内部的情况必然会更糟糕。
比如发动机、变速箱、装弹机、防火抑爆、观瞄火控、指挥通信......诸如此类的装置和子系统,不仅本身组成非常精密复杂,而且要安置在一个紧凑的平台(车辆/直升机/飞机/船舶)内部。
图:外观都锈蚀成这样,里面的状态不可能更好
这导致很多地方本身就特别难以观察和触及,在得不到细致检查和及时维护的情况下,仅仅是由于各种柔性和弹性材料老化失效(比如密封件失效导致的液、气泄露,信号和电力线缆的绝缘层破损带来的错误信号和短路故障)、环境(比如水汽)因素带来的腐蚀性破坏,就足以让这些系统设备存在严重的暗病、甚至是彻底失效。

但是和发现起来更麻烦的隐患相比,泄露、腐蚀,这些已经算是比较好观察和定位的问题。
比如直至苏联解体,苏联装备中的电子部件,依然大量使用分立电路设计,老式电解电容的采用非常普遍。这种部件的自然寿命是有限的,而且需要定期通电,以保持耐压和漏电流等指标维持在技术标准范围内。
图:别尔哥罗德,俄军一枚导弹发射失败,升空后几秒钟迅速坠毁在自己的地盘上,此类现象在战场战争中已多次出现
长期得不到检查维护的结果,就是这些元件的性能衰退,会使设备会变得非常不可靠,而且难以被检测和定位——特别是俄式电子系统的自检自查功能设计本身就非常差,这方面的工作极为依赖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个人水平好坏。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要维持大规模的装备体系——哪怕是是战备封存,都要消耗非常昂贵的人力物力。
图:美国被迫摧毁库存的F-14战斗机,以防止功能完善的设备和子系统流向伊朗
以上都是不涉及主观恶意破坏的情况,在实际管理中,只要规模较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能避免部分相关人员倒卖装备中昂贵材料和部件的现象——只是程度差异的区别。

这种破坏和倒卖,可以分为两类情况:

第一种,组织程度较高,有完善的境内外交易体系,涉事人员反而收入较高、对本国军备直接破坏程度较小。

在这类破坏倒卖中,被盗取的往往是功能完整的部件和设备,买家是境外的同系列产品用户——比如某种飞机或者坦克上使用的液压泵;有时候甚至只是单纯的军品收藏爱好者的市场需求,比如飞行爱好者收购各种操纵杆和地平仪一类的仪表。
由于盗取的部件能相对卖出较高的价值,而且是按需盗取,因此涉事人员往往没有主观意图去破坏更多的本国装备。
第二种,组织程度较低,基本上在境内消化,涉事人员收入也差,反而破坏效果更为可怕。
这类破坏倒卖中,涉事人员没有销赃渠道,其盗取设备完全是为了获得设备中的昂贵材料——比如金、银、铑等贵金属。这种破坏倒卖的实际收益不高,为了获得足够的收益——反正起刑点已经在那了,为了找补回来,涉事人员的必然选择就是破坏更多的设备。
图:新华社转发国防报的报道,伊尔-80核指挥飞机的设备都未能幸免
而需要用到这些昂贵材料的,恰恰都是舍得下本的关键元件和设备。为了几百美金的收益,几万甚至几百万上千万的设备被破坏都毫不稀奇。
而这类设备的保有和生产能力,恰恰是制约全新装备产能、库存装备修复并投入战场的关键瓶颈。
在上述多种现象普遍发生的情况下,俄军真正可用的现役装备、可修复的库存装备,一定远远低于明面上的编制数字。
但具体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答案,普京、绍伊古他们自己都不可能有精确的统计答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