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正式确诊心理疾病,一年多了,已经能勉强将问题控制住的我,置身于当下环境,愈发觉得自己应当写篇文章。

大流行带来的各种伤痛、不确定性、经济下滑,让全球骤增上亿名心理疾病患者。
而更多人可能处于,并未确诊,但生活充满倦怠、焦虑、孤独的「心理亚健康」。不过,请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关注和干预,在真正的疾病出现之前。
过去的一年,我经历着,吃药的一堆副作用,为了自我治疗看的十几本书,和心理咨询师度过的数十个小时,以及无数个恐慌发作,躺在地上盯着天花板流眼泪的瞬间。
我在与心理问题的对抗中,总结了十条建议,希望能帮到过去的我,和现在的你:
1.接纳自己的所有情绪,包括负面的
你可以嫉妒朋友、憎恨父母、恐惧蚂蚁、害羞社交、忧愁生活,你并不需要因为情绪——这种条件反射式的生理反应,而进行任何自我谴责。情绪、想法、行为,是不同的三件事。你有这些情绪并不意味着你不够「好」,而情绪也并不意味着落实于想法和行为。允许自己做一个正常的、普通的、平凡的、拥有负面情绪的人,这是一切的开始。
2.拒绝扭曲化的自我审判
一次考试失败,于是产生想法「我就是一个差劲的人」;一次恋爱被甩,于是产生想法「我根本不值得被爱」。心理问题携带者,总是习惯将一次挫败事件,在心里扩大化、上升化,将其理解为永久性、普遍性、人格性的,但很少去把挫败事件理解为暂时的、偶然的、他因的。而我们需要学会,用理性和过往经历,去反驳内心那个不断自我攻击、自我审判的自己。
3.区分课题
自己背负好自己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成年人的义务,既不该让别人背负自己的课题,也不该让自己背负别人的课题。你母亲因为你30岁还没结婚而歇斯底里,这是你的课题,还是你母亲的课题?显然,这是你母亲作为成年人,需要自己解决的情绪课题——如何接受子女的单身),而你因此感到内疚和烦恼,其实就已默认背负她的课题,但这并不应该。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自己选择着自己的期待,也意味着我们自己选择着自己的烦恼,当他人因为自己的期待未被满足而烦恼时,这是他人的课题,而非你的课题。
4.认清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过的议题,在开始心理咨询后我才明白,童年的那些创伤并不会随长大而痊愈,它终将转化成你需要直面的问题——哪怕是以疾病的形式。而被看见,是创伤恢复的开始。你可以尝试在安全的环境下述说你的原生家庭、写一封长信给养育者讲述你眼中你在原生家庭中遭遇的一切、写一封长信给过去的自己去补回当年缺位的拥抱和关怀。如果你暂时没有勇气,请至少告诉自己:当年那一切,并不是你的错。
5.找回「附近」
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的消失」,意指当今年轻人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大事,却缺乏对家附近周边实际生活的关注。而据我观察,年轻人正用抖音作为「附近的代餐」。我们习惯用抖音博主代替我们去完成「附近」,看博主们去拍vlog、去探店、去瞎逛、去跟他人社交、去探索自己所在的城市,自己则度过原子化和工具化的一天又一天——上班,回家,刷抖音,上班......当实际生活干枯单调、网络生活敌对戾气,心理的病变也就能够理解。我们应当找回「生活的实感」,自己去认识邻居、去街角的菜市场、去傍晚林荫大街散步、去家旁边的琴行学门乐器、去和小区的小孩们打场蓝球......去到现实生活中感受自己「活着」。
6.改变完美主义
无数人痛苦的拖延症背后,其实是极度恐惧失败的完美主义。对完美主义者而言,做事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成功即是all,失败即是zero,衡量标准即是有无达到自己心中的完美。但成功和失败的关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互相包含。想要改变,想要前进,想要不再拖延,就应该承认,自己不是一出手就能完美的天才,就应该明白,我在开始必然失败,但也比过去不敢开始的自己成功。
7.重视亲密关系的维系
功利主义当道的今天,人们费尽心机追逐的财富,从来不意味着幸福。心理研究早已揭示,一个人无论是突然中彩票,还是突然破产,他的幸福值的确会一时波动,但最终都会在三个月到半年间,恢复到过往平均水平。因为最大程度决定你我幸福与否的,不是金钱,而是与伴侣、家人、朋友的亲密关系。同时,优质的亲密关系,并不是全凭运气「遇到对的人」,而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用心维系。面对面的深入交谈、互相交换的心意和礼物、赞美彼此的优点、表达对于对方存在的真挚感谢,这些都是东亚害羞语境下你我需要学习的。
8.不要过度自我关注
我们总是将自己的存在,理解的特别重要,并为此穷尽无数精力、生出无数烦恼。因为「我很重要」,所以他人一丁点的注视都会被放大成检视,自己一丁点的失败都会被上升成灾难。因为「我很重要」,所以「我」一丁点的情绪都该被反复琢磨。然而最关注「我」的,有且只有「我」,你心中的观众从来不曾存在。你我都只不过是宇宙中、人海中的一粒尘埃,而你当下的烦恼,也只不过是你人生中的一粒尘埃。
9.寻求治疗
当你的心理问题已经影响日常生活,请务必去寻求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无需羞耻,无需害怕,你推开的并不是一扇疾病大门,而是你心灵的大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