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的,是不是很好看,哈哈)
9月上旬,我收到新世界出版社寄给我的《恰如其分的自爱》。
我读到了19个故事。这是19个真实的咨询案例,作者运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解读人性中的不完美,帮助我们疗愈心灵的创伤,引导我们恰如其分地认同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获得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并不如意的人生。
作者|朴艺真是一位有着23年心理治疗经验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她是韩国高丽大学和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管理学硕士,韩国诚信女子大学管理学博士。曾在加拿大多伦多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研究所(Alfred Adler Institute)进修,取得了阿德勒心理咨询师资格。著有《即使被讨厌也没关系》、《走向大人的勇气》、《今天,写下幸福》等作品,并翻译了《积极养育法》、《早期回忆的意义与影响》等著作。
书中的第13个案例,聚焦青春期养育,也是下文即将分享给大家的内容。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本质上是由于他们希望获得“安全感”。一个人活在世上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其实是在向父母寻求帮助。因此,我们应该避免“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而感到不安”的情况再次出现。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不安,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并向他明确表明,即使是在他看不到的地方,自己也会一直给予他爱与关心,以此让孩子安心。
《恰如其分的自爱》这周刚刚在全网上架发行。我和出版社沟通了10个免费赠阅名额。
赠阅参与方式:
1、转发这篇文章至你的朋友圈,并写下你与“自爱”这个话题相关的想法和做法。
2、将以上截图发至公众号“青春期手册”后台。
3、活动截止时间:2022年9月30日24点。

我将从中抽取10名,免费送出《恰如其分的自爱》,每人一本。
如不想参与赠阅,你也可以网络搜索书名购买,月底前当当网有5折活动。
——橙子妈妈
母亲应该无条件地忍耐和牺牲吗?
——父母的作用
《恰如其分的自爱》第13章
-案例-
我是一个单亲妈妈,有一个十五岁的儿子。在儿子三岁时,我的丈夫因为车祸离开了人世,于是我独自抚养孩子至今。今年儿子上初二了,也许是因为正处于青春期,他越来越叛逆,我难以忍受他越来越过分的不良行为。他会偷窃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并且毫不在意,而原因只是觉得很有趣,他甚至还会和朋友一起抽烟喝酒。如果儿子只是稍微走错了路,我愿意去理解他、关心他,但是他现在变得越来越过分了,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去批评教育他了。
我很想通过沟通和交流来缓解与儿子的矛盾,但每次对话一开始,儿子就不配合我,他总会生气地说“妈妈一点也不关心我”,并对我置之不理。因为丈夫去世得早,我不仅要抚养孩子,还要赚钱养家,所以在儿子小时候,我不得不经常把他托付给他的外婆,这可能给他带来很大的伤害。直到现在,每每提起那段经历,儿子还是表现得很生气。但对我来说,那是一段非常辛苦的记忆,为了好好抚养儿子,我拼命去赚钱。可是儿子却不理解,他经常说:“妈妈不在乎我,所以老把我丢到外婆家。”每次听到儿子这样说,我心里都很受伤。
我和学校老师沟通过,但好像没有什么成效。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我一个人真的很难承受这些。我很爱我的儿子,他就是我全部的生命,但儿子却不理解我,一直和我唱反调。我十分伤心,但也不想进行“棍棒教育”。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十分茫然。
——美妍
美妍的孩子因为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所以成长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孩子或许也曾经自责过,妈妈这样一个人受苦是不是因为我不够优秀呢?有时候,孩子虽然也能理解父母希望自己一切都好,但他也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对于父母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你的理由是什么?”“你到底是因为什么?”像这样大吵大闹地介入,在孩子看来只是一种“干涉”,而世界上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干涉。
因为孩子年龄小,父母就会认为干涉孩子的世界是理所应当的。即使孩子拥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也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存在。父母不能以孩子年龄小为借口,就想操纵他的生活。孩子的人生是属于他自己的,并不是父母的人生。因此,我们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格主体来尊重,接受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一点,相信并支持孩子的选择,这就是父母应该发挥的作用。
当然,这很不容易。作为父母,对孩子的人生积极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是人之常情。但过度的干涉和保护,反而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不能独立做决定的人。孩子总会长大成人,总会有一天开始独自生活。作为父母,应该完成的任务是教育和帮助孩子自立,毕竟孩子不能永远处于父母的庇护之下。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让他懂得“自己的人生是由自己选择和决定的”,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为什么孩子希望获得爱与关心?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时,并不意味着孩子学坏了。孩子做出的每一种行为实际上都是有原因的。作为父母,应该找到其中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帮助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实际上,孩子的问题行为大多源于“希望获得爱与关心”这一诉求。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我们一直无法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生存,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显而易见,父母就扮演了这样的一个角色。没有父母的帮助,我们无法生存。如果孩子哭了,父母就会来给孩子喂奶,换纸尿裤,哄孩子睡觉。因此,只有得到关心才能生存的认知便会成为一种本能,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所以孩子一直努力想得到父母的关心。当父母按照孩子的想法行动时,孩子会因此自然而然地觉得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这就形成了“自我中心性”。
因此可以说,“自我中心性”是伴随着我们出生而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生存战略。这样一来,孩子也就渐渐地形成了“希望获得爱与关心”的生活态度。为了继续得到父母的爱与关心,孩子也会竭尽全力扮演一个好孩子,包括做好事、取得好成绩、乖乖听父母的话、认真完成作业等。有时,孩子也会选择截然不同的行为,比如哭闹、耍赖、做坏事等,这是因为挨骂也是获得父母关心的一种方式。
当孩子做好事时,父母一般都会给予表扬。但这只是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关心而采取的生存战略,这种战略会通过父母的表扬得到印证。这本质上是一种控制方式,当从某个瞬间起,父母开始不再因为做好事表扬孩子了,孩子就会去做坏事来吸引父母的关心,不管引来的是父母的担心,还是父母的斥责。
因此,父母发挥正确的作用非常重要。孩子不可能永远是世界的中心,随着他不断成长,他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克服自我中心性。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选择尊重孩子的意志,并帮助孩子自主做出选择和决定,那么孩子的独立将变得更加容易。孩子会学会自己做选择,决定自己的人生,并不断成长。相反,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志,不帮助孩子独立做出选择和决定,那孩子“希望得到爱与关心”的生活态度会一直延续,他的独立也会变得愈加困难。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
孩子之所以出现问题行为,是因为一直保持“希望得到爱与关心”的生活态度,没能摆脱自我中心性。阿德勒认为,孩子的这种问题行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追求称赞”,即为了获得称赞而付出行动。但问题是,有时候孩子为了获得称赞,也会采取不正当的行为,比如考试时孩子为了取得好分数而作弊,这就是典型的问题行为。如果孩子没有得到称赞,那么他会觉得努力并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失去行为动机,变得消极颓废。称赞的危险性也正在于此,在某种程度上,称赞会使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
第二阶段是“吸引关注”,当孩子做了值得称赞的事却没有得到关注,或者是觉得很难做出令人称赞的事时,孩子会把自己的目标转变为“吸引关注”。这一阶段,孩子会认为即使没有获得称赞也没关系,只要获得关注就好,为此孩子甚至会做不好的事。消极的孩子只是通过搞砸自己的考试或者丢三落四,让自己看起来“无能”,而更加“积极”的孩子会进行令人讨厌的恶作剧,比如在书本上乱写乱画,上课时偷偷用手机玩游戏等。明明知道会挨骂还是选择采取这种行为,正是因为孩子会认为批评也是一种关心。因此,当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批评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第三阶段是“权力斗争”,也就是想要通过“斗争获胜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如果“追求称赞”和“吸引关注”都失败的话,孩子会选择这种方式,无视父母或老师说的话,或者激烈地反抗父母和老师。他们有时也会做出不良行为,比如偷窃或者抽烟。消极的孩子会选择忽视大人说的话,也就是“不服从”,而积极的孩子会选择通过“斗争”进行反抗。这时,如果父母采取批评或指责的方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父母生气反而是孩子想要看到的反应,因为这样才能形成“斗争”的局面。
第四阶段是“复仇”,即“报仇”,也就是既然得不到爱与关心,孩子宁愿被父母讨厌。他们会采取某种恶劣方式进行报复,弥补自己受过的伤害,因此会做出父母讨厌的行为。有时孩子甚至还会采取自残的方式,给父母带去更大的伤害。
第五阶段是“证明无能”。这一阶段,孩子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我什么都做不好,不要对我抱有任何期望。”事实上,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什么也不做,他们逃避任何问题,可以说是已经发展到了“自我放弃”的地步。
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说的问题行为最多会发展到第三阶段,也就是“权力斗争”。第三阶段的问题尽管十分严峻,但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应对,再棘手的问题也可以得到顺利解决。我们可以寻求学校老师或是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但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的孩子即便是对于专家来说,也是一个大难题。这时,我们越是想靠近孩子,孩子越是会采取更极端的手段。因此,我建议最好寻求专家的帮助。
父母在帮助孩子独立时发挥的作用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本质上是由于他们希望获得“安全感”。一个人活在世上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其实是在向父母寻求帮助。因此,我们应该避免“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而感到不安”的情况再次出现。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不安,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并向他明确表明,即使是在他看不到的地方,自己也会一直给予他爱与关心,以此让孩子安心。为了让孩子依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和行动,即为了孩子能够独立,父母应该提供帮助,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不要指责或批评孩子的错误,而是帮助他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错误。只有让孩子意识到“原来这样做不行”,我们才能纠正他的问题行为。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教导孩子,让他知道犯错误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错误也并不是终点,它可以成为全新的起点。只有让孩子知道,可以从错误中学习和积累经验,孩子才不会因此受挫或选择逃避,反而能帮助孩子学会把失误当作垫脚石,成就更加辉煌灿烂的人生。
第二,当孩子面临困难时,为孩子独立寻找解决办法提供帮助。如果父母选择直接告诉孩子事情的解决办法,从孩子的立场上来看,这其实等同于听从父母的命令。有的孩子会选择服从,有的孩子会选择反抗,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让孩子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寻求帮助,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几个选项,让他独立做出选择。
第三,教导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当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时,作为父母应该给予温暖的拥抱和支持,同时也应该让孩子知道,既然犯了错误就应该自觉承担后果。如果孩子一个人无法承担犯错的后果,那么父母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无论是要向某人表示歉意,还是承担其他什么责任,都要让孩子自己认识到“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损失”,并为自己的错误真心道歉。只有这样,道歉才不会成为孩子逃避犯错的一种手段。
第四,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反复对孩子进行赏罚教育。我们的孩子往往习惯了赏罚教育,即做得好有奖励,做不好受惩罚。父母也是如此,因为这种方式更容易“管教”孩子,但我们最好不要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当孩子做出积极的行为时,比起称赞孩子,父母有着更好的教育方式,那就是表露出自己的感激或喜悦。对于消极的结果或是不足之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振奋精神,为了让孩子改进给予其鼓励,而不是指责或是训斥。很多父母认为,为了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在必要时可以惩罚孩子。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是制定规则。
最后,帮助孩子意识到“我可以选择我自己的人生”。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的判断力,并尊重孩子的意见。一般来说,父母往往会在孩子的要求前加上自己的要求。“妈妈,周末我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去游乐园吗?”“嗯,看你的成绩再决定。”乍一看,父母好像是答应了孩子的请求,但实际上,这里隐藏的含义却是父母想要根据自己的意图来引导孩子。因此,父母需要学会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他自行决定。父母总会有各种担心,其实即使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父母只要尊重并支持孩子的决定,在出现问题时提供帮助就够了。在这种教导下长大的孩子不仅能培养“我是独立的个体”这种勇气,还能在自己的人生中决定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独立”。
如实看待并理解孩子的情绪
我们发现,美妍的儿子其实是在向美妍发出了“妈妈,请帮帮我”的信号。她的儿子其实正处于很需要关心的年纪,但却为没能和妈妈一起度过儿时时光感到痛苦。孩子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注,希望妈妈能够安慰并帮助正处于痛苦中的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斥责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虽然美妍尝试过采取对话的方式,但当她说“我们聊一下吧,你为什么这样做啊?妈妈应该怎么办”时,儿子就会意识到妈妈又要开始诉苦,开始责备他了。
美妍的儿子需要的并不是这种形式的对话。作为父母,首先需要读懂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多数情况下父母会惊慌失措或怒气冲冲,但这种反应只会导致孩子的行为恶化。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只是想得到父母的爱与关心,但孩子自己却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因此,父母首先应该关注并理解孩子害怕和难过的心情,然后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大人。
与其逼迫孩子与自己沟通,父母不如向孩子提议“一起去看电影吧”,以这样的方式和孩子相处。随着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亲子关系会慢慢变得亲近,彼此间的对话和共同话题也会增多。和孩子成为朋友,父母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了。没有谁可以在受伤之后立即痊愈,年幼的孩子更不可能,因此我们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
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不能认为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就一定是父母的错。把孩子的问题视为父母的问题,只会得出错误的处理方式,这对孩子也不会有任何帮助。父母与其自责“是不是因为我教得不对,孩子才变成这样的”,不如先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去理解孩子的心理。
点击图片购买《恰如其分的自爱》
IOS系统如果无法购买,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