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我的微博:
一早看到一段信息,是关于败灯当副总统时和英国军情六处的情报人员往来密切,并且利用职权拿美国利益与外国换取个人巨额金钱回报的事情。一个成语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开门揖盗。败灯把外国间谍和外国政治经济势力牵线到白宫,这是开门揖盗;败灯作为卖国贼,本身就是“盗”,而这样的“盗”却堂而皇之入主白宫,也是美国在开门揖盗。
几分钟后,出门送女儿上学,我一边开车一边教她这个成语。我说:“开门揖盗”的意思是主动把盗贼请进门来,可以用来比喻自己将坏人引来,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这个“揖”字是古代人见面行的礼,就是把手在面前抱在一起,叫做拱手。如果你读一些古文书或者金庸小说这种留存了大量古文化的书籍,就会经常看到书中提到“作揖”、“作了个揖”,就指的是古人见面先要行个礼。中国古人是非常有礼貌的,有着十分繁复的礼仪要求,但是现在中国人很少有这些了,西化得太严重。
女儿立刻问了我一个问题:中国人的传统礼仪越来越少,越来越西化,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时,车已经开到学校门口了,我告诉她,这件事说起来太过复杂,等放学回家再慢慢说。
女儿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也是我最近一年中不断在思考的。想要全面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需要相当宏大的历史观和丰富的知识量,我自忖学识尚不足以很好的解答,但是还是要试着去解答一下,或许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华文明?为什么中国是礼仪之邦?什么是现代西方文明?为什么西化会导致礼崩乐坏?西化为中国带来了什么?又让中国失去了什么?给中国带来的东西和让中国失去的东西哪一个更重要?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才能梳理清楚华夏西化究竟是好还是坏。这是一个太过博大的命题,一篇短短的文章恐怕讲不清楚,所以我要将其分成几篇文章来进行更加全面的探讨。在这第一篇文章中,先来认识一下我们自己,思考一下我们口中的中华文明具体而言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中华文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儒家。的确,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无可否认,其确确实实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文化是涉猎广博的,根本不可以以一个“儒”字概括之。这世界上绝大多数族群的文明都可以用某个宗教来概括,只有中华文明是无法用简单地以某个思想某个宗教来总结的。
你想一想,即便是经历了数十年的无神论教育,中国人依旧要去拜菩萨拜关公拜黄大仙甚至跳大神,这绝对不是儒家思想,毕竟孔子他老人家可是曰过的——“君子不语怪力乱神”,纯粹的儒家思想才不会去拜鬼神。中国人买房子、办宴席、开店铺、重大考试、甚至摆放花草,都想要请人来看看风水、择择吉时,就连给孩子取名字都要算算五行缺什么补什么,这也绝对不是儒家经典的内容。很多在舞台上打扮得像个欧美人的中国明星,私下里却会去深山辟谷、拜气功大师为干爹、以毛笔字手抄佛经,有的明星原本已经很红了,还会为了大师的一句话而改名字。中国传统戏曲故事里,庄周梦蝶相关题材影响深远,“鲲鹏展翅”、“朝三暮四”、“游刃有余”、“相濡以沫”等常常挂在中国人口头上的词语无不是庄子思想深深刻在中国人文化中的佐证。《水浒传》里的江湖义气和金庸小说中的侠客风流,分明就是墨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华文明,可真是复杂和丰富得很呢!
两千多年前,曾经有那样一个精彩的时代,被后世称为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由于周天子式微,王权衰落,各诸侯国摩拳擦掌,一个个都按捺不住问鼎的野心,于是特别重视人才,愿意花钱养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学术拨款相当大方。而世间人才也不再拘束于天赋王权的压制,开始畅所欲言,每日在稷下学宫酣辩,智慧的火花迸然飞溅,那就是至今令人津津乐道的百家争鸣。那个时代,出现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孙子、韩非子、鬼谷子,这些人物的思想各有千秋,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与智慧是整个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级别的哲学思想,既然已至巅峰,便在之后的两千多年来从未被超越。中华文明就是建立在这样最顶级的思想体系之上的伟大文明。
中国超过90%的人口是汉人,中国使用的书写文字叫做汉字。汉,就是汉朝,那个结束了秦朝的时代。秦的统治时间极短,自大一统之后,仅仅15年就覆灭了,而汉朝是中华大地实现大一统之后的第二个朝代,西汉加上东汉,存续了405年,如果按30年算一代人的话,足足有13代中国人曾经生活在汉朝,这个朝代的一切都由这13代人承袭和固定下来,可以说,汉朝人的三观就是中华文明的底色,历经两千余年依然在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从文化意义来说,汉朝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远超唐朝。
一定有人会说,汉朝文化不就是儒家思想吗?中学读历史的时候要背汉代搞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的确让人误以为汉代的思想只有儒家,可是只要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只是教材里没有仔细说清楚,大多数历史老师也只顾着画知识点,而并没有把这段历史讲清楚。
要分析汉朝思想文化,就必然要提到一个名字——董仲舒。历史教材上说,董仲舒是儒家代表人物,就是他说服了汉天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是并没有告诉你,事实上董仲舒并非一个迂腐的只知道把“孔子曰”挂在嘴边的儒生。董仲舒有一部著作名叫《春秋繁露》,“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董仲舒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儒生,事实上他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将百家争鸣时期的各家之精华杂糅整合,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哲学思想体系。
有了秦朝过于刚猛凌厉导致二世而亡的前车之鉴,汉朝的统治者很注重小心拿捏统治力度的分寸,以期江山可以长长久久。汉天子之所以重用董仲舒,也是看重其杂糅百家之长之后的思想体系很好地实现了刚柔并济的中庸之道。汉朝将女娲伏羲手中的圆规方矩视为天道的最好概括,汉朝发明了五铢钱,就是外圆内方的铜板,这种币型一直到清朝都还在用。五铢钱的外形象征着天圆地方,也象征着汉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不走极端,以法治为内核的同时又兼顾实施的弹性。这一方与圆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追求处事圆融,但内心有自己的坚持的东西,从而达到个人与世界的平衡状态。
人到中年似乎自然而然就对书法感兴趣了,前段时间我报名了一个书法班,学习书写隶书,每周都照着曹全碑临帖。隶书就是汉朝时期完成的字体演化,隶书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现代人都很难读懂,但是隶书是很容易识别的。自隶书之后,汉字的书写方式基本上固定了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字被称为“汉字”的原因。
我很喜欢隶书,隶书整体字型是扁方的,可是笔画又是圆钝的,书写起横与竖来需要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以便藏起笔锋,颇有些哲学的意味在这一笔一画之中。可是隶书绝对不会因为收敛笔锋而显得呆板木讷,恰恰相反,隶书是稳健中又带着飞扬流转的灵动的,因为隶书有一个神来之笔,就是将主横或者捺写成“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让我想起海昏侯墓出图的舞女玉佩的衣袖,同样也是柔和蜿蜒的线条,彻底告别了秦代的刚硬。
隶书因为字型极扁,上下两字之间颇为疏离,字的中心又颇为紧凑,却因为蚕头燕尾的横与捺而和左右的字互相勾连而显得潇洒翩然。内紧外松、方中带圆、锋芒内敛、气韵长存,隶书可以视为汉代哲学观在书法上的反映。

汉朝表面上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事实上依然沿用了秦的法制,可是又主张“前德而后刑”,将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给人民以较秦更温柔的社会环境,运用儒家思想和黄老之道来中和法家的凌厉。文景之治时,汉天子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和以往的朝代相比,汉朝百姓生活得更加舒适,精神上也更加松弛,以身为汉人而自豪也是自然而然的了。从汉景帝阳陵出土了数千件陶俑,人俑的表情全都是笑眯眯的,可见汉朝人对自己的生活是满意的。
华夏文明,成型于汉代,及至唐朝,又将印度传来的佛教加以本土化改进,把佛教从起初以身伺虎的那种依靠折磨肉体来实现精神飞升改变成“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的纯精神修炼,成功将佛教转化成为一个很中国式的甚至有些世俗的改良版宗教,并与汉时形成的综合性哲学思想体系相融合。兼容进汉化版的大乘佛教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基本完成,自此,中华文明成为一个以儒释道思想为核心,同时又包含着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精华的综合性文明。
这样一个已经在两千年前就已站在人类智慧最高峰的伟大文明为什么会西化呢?难道西方文明还要比人类智慧的最高峰要更强吗?中华文明西化的本质是什么?西化引发的连锁反应是什么?西化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福还是祸呢?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西化的进程中,应该采取怎样的反应和行动?我将在后续的文章中继续探讨这个话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