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西木整理(来源新京报、爱读邦等)
2022年10月6日,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aux),获奖理由:“她的勇气和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
安妮·埃尔诺(1940— )是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在诺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度过童年。
她起初在中学任教,后来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继续写作。埃尔诺从1974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出版了约十五部作品。
《位置》《一个女人》等作品用细腻、伤感的笔触生动描绘了出身贫寒的父母如何为使自己及下一代摆脱社会最底层的卑贱地位所进行的充满失落、绝望、希冀、梦想的奋斗过程,准确、客观地再现了法国当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心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别,同时也以极其痛苦和矛盾的心情,真切表达了对父母及故乡爱恨交加。
事实上,安妮·埃尔诺的获奖算不上绝对的冷门。
她的作品近几年在欧洲非常受欢迎,2021年,由小说《正发生》(Happening)改编的电影还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在法国她的书销量很高,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她的作品全集(埃尔诺是第一位能在有生之年获得如此待遇的女作家),而且在之前的诺奖赔率榜上,埃尔诺也位居前列,只是因为在国内缺乏关注,所以中译本能找到的并不多,对读者来说也就相对偏僻。
另外一点是,安妮·埃尔诺的获奖虽然乍一看没有很强烈的政治性,但她的自传体作品绝非普鲁斯特式的个人回忆风格。尤其是在今年,除了战争和政治上的变化外,还有一件世界性的新闻——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堕胎法案。而埃尔诺的作品,甚至她的人生,恰好就与这个主题相关。
她曾经也有过相似的经历,遭受过因为意外怀孕无法堕胎而带来的痛苦。另外在法国之前影响巨大的“黄马甲事件”发生时,安妮·埃尔诺也曾在采访中公开表态,自己也是“黄马甲事件”中的一员。
她肯定会如此诉说,因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阶级隔离带来的童年损害更大。
因此,历经二十余年思考和推敲的《悠悠岁月》,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法国当年的“杜拉斯文学大奖”,也使她当之无愧地居于法国当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书籍
这本书涉猎内容非常广,大到国际风云,小到饮食服装,家庭聚会,乃至个人隐私,无不简洁生动。通过个人的经历来反映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集体的记忆。小说的时间跨度有六十年,因此无论什么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很熟悉的内容和很清晰的记忆。
在《悠悠岁月》中,埃尔诺只使用了“我们”“她”之类的人称(英译本为one/we/she/they),而一次都没有使用“我”。埃尔诺本人也对这一点给出了解释。“我书中的事件属于每个人,属于历史,属于社会学。”
这种“无人称自传”的方式,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
这就是埃尔诺的小说为什么在欧洲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因为基本每个欧洲人都经历过埃尔诺书中所描述的年代——无论是上世纪还是本世纪,人们可以在不同作品对应的时代中寻找到自己的回忆,同时能够在埃尔诺的叙述中,看到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抑或身边的事情并非孤立,而是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共鸣。
无论是社会阶层的差异,还是对性侵的回忆,对“黄马甲事件”的支持,以及战后法国与马克龙时期遭遇的困境,都能在埃尔诺的书中找到对应的记述。
埃尔诺本人也不断追逐着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可以说,她已经将所有束缚尽可能地甩在了身后。她曾经激烈地抨击过法国文坛,认为法国文学界完全是被一群老男人所控制,在自己成名后,面对龚古尔文学奖发出的当评委的邀请,她也断然拒绝,她不愿意和文学界产生什么过于紧密的联系。
埃尔诺的第一本书是在工作之余偷偷挤时间写出来的,事前没有告诉任何人。结果她的丈夫看到书出版后竟然相当痛苦,和埃尔诺说,既然你能背着我偷偷写出一本书来,那么你也能偷偷背着我做出其他任何事。
在继续忍受了11年后,1985年,埃尔诺与丈夫选择了离婚。此后她再也没有结婚。
在2020年《纽约时报》的一次采访中,因为疫情被隔离在家的埃尔诺再次对这个选择表示出了庆幸,“想象一下假如现在我和某个人一起被封锁在家里——那可真是一场噩梦”。
(点击小程序直接购买图书)

此外,西木还为大家整理了近10年来,其他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作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图索骥,一一阅读。
2021年
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国籍:坦桑尼亚小说家
代表作:
《天堂》《沙漠》《海边》等
获奖理由:“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

2020年
得主:露易丝·格丽克(女)
国籍:美国当代女诗人
代表作:
野鸢尾 、头生子、 下降的形象 、月光的合金、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获奖理由:她(露易丝·格丽克)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2019年
得主:彼得·汉德克
国籍: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
代表作:
《骂观众》《无欲的悲歌》《痛苦的中国人》
获奖理由:富有语言学才能的作品探索了人类经历的周边及特殊性。

2018年
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女)
国籍:波兰女作家、诗人、心理学家
代表作: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获奖理由:在叙事想像上充满百科全书般的热情,代表着一种跨越边界的生
活方式。

2017年
得主:石黑一雄
国籍:日裔英国小说家
代表作:《被掩埋的巨人》《长日留痕》《远山淡影》《浮世画家》
获奖理由: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

2016年
得主:鲍勃·迪伦
国籍:美国
代表作:《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荡》
获奖理由: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2015年
得主: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女)
国籍:白俄罗斯
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获奖理由:多样声音的作品,一座记录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碑。

2014年
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国籍:法国
代表作:《暗店街》《星形广场》《青春咖啡馆》
获奖理由: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2013年
得主:艾丽斯·芒罗(女)
国籍:加拿大
代表作:《快乐影子舞》《逃离》
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2012年
得主:莫言(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国籍:中国
代表作:《红高粱》《丰乳肥臀》《蛙》
获奖理由:用幻觉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