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一些人会发现自己身处在以下情况之中——
情形一:老板批评几句,就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想辞职走人;
情形二:同事在旁边小声交谈,觉得好像在说自己,特别敏感;
情形三:和其他人意见不统一,就觉得别人和自己作对,处处针对自己;
情形四:犯了错,领导还没批评,自己先委屈哭了……
其实,职场人的“玻璃心”现象并不少见,很多职场人,都会因为情绪管理不到位,导致工作状态不佳。
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就很容易陷入内耗情绪当中。新一代职场人,对职场中隐形的规则感到不满,已经在网上开启了吐槽模式。
他们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委屈”的工作经历。
比如某公司领导教育员工,回复领导微信时不要只用一个“嗯”,要回复“嗯嗯”“好的”“收到”以示尊重。
这名员工非常委屈,和亲朋好友相继吐槽,还在求职软件上给公司写“差评”。
又比如,小E下楼拿外卖,领导让她顺便拿个快递,小E就觉得自己被“吆五喝六”,拿快递不在自己的工作职责之内,心生怨怼。
很多网友表示以上案例的员工太过玻璃心,有些是单纯提醒职场措辞,有些是同事之间的人情世故,因为这些小事心生不满,未免过于小题大做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只是职场中的一个缩影。试问,谁没有在职场中受过委屈呢?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委屈成本”,领导的一个眼神,同事随口的玩笑话,群里的一个表情,我们都揪住不放,看似和别人较劲,实则是在折磨自己。
其实,很多职场问题都是我们太玻璃心了。
如何避免职场玻璃心,让自己变得波澜不惊,是每位留学生职场人的必备素质。
接受“短板”,没什么大不了
陈晨是一家外企员工,95后的他,是员工中最年轻的一位。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陈晨说话有口音,英文发音也不太标准,再加上性格腼腆,他很难和同事打成一片。
在一次会议中,轮到陈晨发言的时候,同事开玩笑吐槽他的口音,逗得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本来是一个玩笑,陈晨感觉自己的脸“腾”地一下热了起来,觉得十分羞耻。
很长一段时间内,陈晨甚至都不敢开口说话了,他当时也没有同事好朋友,没办法倾诉自己的苦闷,导致他的心情一度跌落谷底。
直到公司团建,陈晨发现同事们都很大大咧咧,也会开玩笑嘲笑彼此的新发型、黑眼圈、红配绿的服装搭配等。
前辈同事们比陈晨大了几岁,随着他逐渐融入集体才发现,每个同事的心态都很年轻,工作氛围也很轻松。渐渐地,陈晨开始放松心态。
虽然,陈晨有时候说英语还是会被吐槽有口音,但是这回他不再那么敏感,他及时更正发音,口语说得越发地道纯正了。
工作间隙,还有同事向他学习粤语,比如“逛街”“下班”“吃饭”这些常用语,同事们一边说着“蹩脚”粤语,一边学得不亦乐乎。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才能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
陈晨越来越觉得自己有口音,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现在,他和那些曾经“很介意”的同事们打成了一片,成了好朋友。他也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了。
别人没义务“惯着”自己
如果说家庭是温暖的港湾,校园是纯白的象牙塔,那么,职场就是一片深不可测的大海。
每个人踏入社会都要拥抱变化,不管是工作节奏还是人情世故。如果不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
Ruby作为一个职场小白,被同事关系搞得十分头疼。她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助理。她和组内的其他两个女同事,平时关系还算过得去。
但Ruby唯独受不了别人冷落自己。
有一次中午临近吃饭,Ruby整理好上午的工作,就起身去了卫生间,等她回来的时候,发现其他两个同事已经不在工位了。
到了公司食堂,Ruby看到两个人在一个窗口取餐,正谈笑风生。Ruby觉得很失望,明明大家经常一起吃饭,为什么不能微信问一句自己去哪了,为什么不等自己一起吃饭呢?
Ruby端着餐盘直接在两人排队的后面不远处。两位同事想等她一起吃饭,可她却阴沉着脸。
等Ruby取完餐,她自己直接略过两个同事,找了张桌子去吃饭了。Ruby觉得十分委屈,自己吃完了饭回到办公区,也耷拉着脸不想理人。
下午工作的时候,同事在群里发消息,问要不要一起拼个奶茶,Ruby直接回复:“拼单的时候想起我了,你们中午去吃饭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我,是有什么我不能听的吗?”
两个同事觉得很诧异,Ruby的质问也让她们很有压迫感,于是两个人都及时“闭麦”。
群内平时的八卦趣闻、资讯分享也都没有了,整个工作组的氛围也越来越尴尬。
其实,Ruby的“任性”是有原因的。她把同事当成了真诚相处的朋友,自然要求朋友也为自己考虑。
但实际上,职场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大部分同事仅仅是共事合作关系,人际交往应该以“互相尊重”作为前提。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微妙,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追求完美,作为团队的一员,和同事共同完成工作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适当自嘲,解锁幽默感
阿茂是一名澳洲大学的留学生,2019年回国后,在国内找了一份海外市场相关的工作。
如今阿茂已经毕业三年,对英语的听说读的能力还算在线,虽然听说读的能力在线,但写作能力退步尤其是在拼一些不常用单词的时候,他会迟疑单词具体的拼写。
有一次,在一个比较重要的文件中,阿茂把“original ”拼错了字母,发到群里后,幸好被眼尖的同事看了出来,及时改正。
同事和他开玩笑,吐槽他是个“假留学生”。阿茂虽然脸上笑笑,但是内心十分上火,觉得自己拖了团队的后腿。
下班后,阿茂在网上搜索“被工作同事吐槽能力差,该怎么办”,看到了很多人的回答。
不少人有相似的经历,甚至还有因为自己工作失误导致项目无法推进的情况,对比其他人,阿茂觉得同事对自己的吐槽实在算不上什么。
通过不断地反思,阿茂已经调整好了心态,任何人在工作上都会有小失误,重要的是如何精进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去逃避。
后来,同事再吐槽他是假留学生时,阿茂就顺着同事的玩笑,自嘲自己确实是个假留学生,回国这么久,单词都忘了怎么拼了。
改变心态后,阿茂反而轻松了下来。再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玩笑、一句吐槽,去反复拉扯自己的情绪了。
在和同事们日常的交流中,阿茂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拼单词也不会出错了,跟同事们也越来越熟络了。
如何避免职场玻璃心
如何在职场中避免玻璃心,过度消耗自己,是每位职场人应该去思考、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
01
换角度看问题
一个职场人不成熟的表现,就是遇到事情喜欢感情用事,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说过一句话:“不要有感性的烦恼”。这句话在职场中同样适用。
我们很多时候都对领导的决策产生质疑、不满,但如果学会换位思考,想到领导可能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大家都是以结果为导向把工作完成,那么,领导的提拔和批评都显得格外清晰了。
同时,如果职场人总是陷在自己的情绪里,就很难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存在的问题。
只有告别感性的消耗,从理性的角度对待工作,才会有更多进步的可能。
02
修炼钝感力
渡边淳一的书籍《钝感力》里,很重要的一句精髓是:“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郁郁寡欢”。
人都是社会动物,不管你多么优秀、工作能力多么突出,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就不能完全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职场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玻璃心”,过于敏感就会导致精神内耗。
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结果,对于其他琐碎小事我们应该稍微“迟钝”一点,在困顿中保持耐力,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心态,进而迂回向前。
放下心中的执念,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我们就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把事情做到更好。
03
皮实一点
看过太多职场大神,总结起来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越优秀的人,承受压力和消化委屈的能力就越强。
在当今的职场环境下,“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已经成了员工的必备素质之一。
虽然压力会给人带来焦虑、难过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但适当的压力也可能成为一定的动力。
聪明的职场人不去规避压力,反而会把这些压力转化成动力,化委屈为力量,转化为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与养料。
魏书生曾说:“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就试着改变自己,用一颗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这和《钝感力》这本书传达的理念不谋而合,受委屈后的忿忿不平、难过、抱怨其实都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不如花这些时间去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在职场中“皮实”一点,告别玻璃心,保持一定的钝感力,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耐心,不要总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允许自己的不完美,客观正视问题,这样你就会发现轻松很多,工作也就自然而然变得容易了。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出精彩的那个自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