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  Subscribe for More
拖延癌晚期的狮子座
Gail
生活
这个月就看了一本书!
还是拖到五月份才看完。。。
虽然没什么时间看书,但是想看书的内心还是一直保持着骚动。
与此同时,我和我男人也发现我们很久没有时间好好聊天说话了,每天都被时间安排赶得紧张兮兮的。于是,我们重新排列一下事情的优先级别,决定每周三晚上,娃睡了以后一起看电影。
某人边选电影边嘟囔着,“怎么这么久的电影都还没看过,我们这段时间都干嘛了?”

呃,好问题。
我也想知道。。。
读书
《情感依附》
这本书是一个长达数十年跟踪反馈的研究论文总结。
从孩子出生起,定期观察家访采访到7岁,此后118岁,30岁对孩子本人进行回访。
在这数年的时间里有部分研究对象失联,拒绝接受采访等,未完成研究,没有作为样本进入总结。
根据观察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模式进行评估,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所有的孩子和家庭分为给予环境好的组和给予环境不好的组。
最后详细分析了每组发展超出预期的孩子情况和发展不如预期情况。
发展好的定义可能和普遍社会定义不太一样,并不是一定有多高的社会地位成就。更多是稳定的生活,稳定的状态,对自我认知清晰,对现状满足,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发展不好的定义也和普遍社会定义不太一样。更多是自我认知有冲突,在个人和社会行为上有些矛盾,自我没有察觉或者无法调整。但是自身有矛盾的人也可能事业成就不错,社会地位很高。
生活状态非常糟糕的人可能没有继续参与研究,所以仍在研究里的孩子里,即使发展不好,也没有很糟糕的程度。大部分人有相对稳定生活,相对稳定的家庭伴侣关系(有单身),相对稳定的工作。
  • 孩子们都有自我修复成长能力。即使在早期环境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或者外界环境造成了伤害,在之后成长的过程中也可能从其他家庭成员,从社会,从同伴,从他人,从伴侣身上得到自我修复成长的能量。
  • 对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的伤害的特点是持续性和多次。这些连续的伤害可能有因果关系,也可能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各种意外)。
  • 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找自我,和家人关系,和他人关系的路上。所有人的成长都是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与自己,与父母和解。
  • 小时候收到好的照顾的孩子,多数都不是家里第一个孩子。父母们在养育的过程中,对于之后的孩子养育会更轻松。
  • 弟弟妹妹的出生,如果同时哥哥姐姐的主要养育者变化(变成爸爸或者老人),有可能会对哥哥姐姐造成因养育者变更而带来的稳定养育关系的破坏。
  • 父母们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全程陪伴很重要。
  • 所有的因果关系并没有单一因果关系直接导向,也就是说并不会因为父母做了某件事就一定会对孩子产生好的或坏的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影响因素都是复杂交织在一起的。多数影响都是在重复长时间的基础上。
  • 个体的发占进程使无数因素结合的过程。

  •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回应,反而会干预影响孩子生长。
  • 有些父母有”倾向于把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意思是说,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那个不是尽力去理解孩子的内心,而是用自己的情感去代替孩子的情感,使孩子实际上处在被忽视的状态中。

  • 尼克的父母说:“我们只是没有破坏孩子原本具有的一些而已。”
布洛迪博士对研究的总结是”儿童不是由父母培养大的,不是父母教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儿童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的东西。“
电影
《King Richard
网球明星Venus Williams和Serena Williams成长过程中以父亲作传记的剧情片。
当成为父母以后,看这种传记片的视角会更关注父母养育和父母的感受上。Venus和Serena出生在比较贫苦的社区和家庭,父母们对于孩子们寄予厚望:成功并摆脱贫穷的社区和生活。父母双方都在长时间工作为了支撑家庭运转,同时全力支持孩子们的运动和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睡眠时间,调换更灵活的工作时间以此来支持孩子们。作为家长的角度来说,这种牺牲和付出真的是非常大的。看到之前他爸爸每夜工作,第二天没睡几个小时要去找教练,还要带孩子们训练,全身就已经被疲惫和无力感包围了。
但在这种长期的牺牲和压力下,Will Smith和妻子并没有给孩子们过大的压力,孩子们得到的更多是鼓励支持,父母的信任肯定和爱。扪心自问能不能做到这样的牺牲且不给孩子任何压力和失望?我自己是做不到的。
虽然一开始成为网球明星是孩子们未出生之前父亲的意愿(我高度怀疑他在孩子出生之前是不是录过各种不同运动的版本),但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做的更多的是帮助她们训练,陪伴训练,帮助她们找更好的教练训练,完完全全的陪伴支持鼓励的角色。
Will Smith想要的是全家都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所以在大V签到club的时候, 他提出的要求是让全家搬家,所有孩子们都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在大V正式进入club训练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允许大V去比赛,这也成为他和女儿之间唯一的冲突。他认为过早比赛会太容易受伤,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在目前丰厚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去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更多向的教育,尽情的玩乐,甚至为了去迪士尼而放弃训练。这是作为父亲的角色对于孩子们的保护,同时这个模式也见证了Venus和Serena的天赋,她们的训练时间和其他人相比起来少很多了。但是从Venus角度,她会觉得爸爸是不是对自己的实力不认可,不够信任。另外一方面来说,孩子也好,其他人也好,甚至其实Will自己内心都在质疑:不让Venus去比赛是不是真的没有自信,害怕不如意的比赛结果;拒绝比赛只是在给孩子们留后路,拖延时间。
当然,第一次参加美网比赛进入决赛后,Venus对战Martina Hingis并没有赢得比赛。那一刻,真的很佩服作为父亲Will Smith的状态,在这么多年压力巨大充满各方期待和质疑的状态下,面对Venus的失败完全没有任何气馁沮丧失落的负面情绪,反而充满了骄傲和鼓励。Venus自己在比赛后无比沮丧,从休息室出来之后面对的是充满鼓励和爱的家人们,和令人惊喜的场外粉丝!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科幻电影,也不仅仅只讲亲情关系。
全片融合了各种元素,科幻,幻想,武打等,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看起来天马行空,但是每一个元素都完美地支持了故事主题,随着故事发展这些元素成为强有力的支撑,看起来眼花缭乱的画面,但是从来没有偏离主线剧情,完全不会让观影者感到lost。
我们在做选择之前,会不会想象选A和选B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会不会在选B之后,无数个日夜暗想如果选A会是怎样另一番的模样?当说到每一个选择都会产生一个时间线的世界,最终无数个平行世界中有无数个你存在的时候,砰,一下,把我拽回到了很多年的想象中。想不想知道其他自己是什么样子,过的怎么样?
这几年涉及平行宇宙,时间线题材的内容越来越多,漫威剧《LOKI》就是在讨论在众多自己当中,”我“的存在究竟是谁。
当然在众多自己中,生活的最不如意的那一个是潜能最无限的这种设定,的确有点套路了~
用一个完整充满感情的亲情的故事,不仅仅是在讲亲人之间的冲突(家长和孩子,丈夫和妻子,家长和祖辈),本质上也是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虽然秀莲和女儿之间的矛盾是整个剧情的主线矛盾,其他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一直伴随着主线: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威门并不想离婚,但是当他发现和秀莲的婚姻情感出现问题的时候,而是用离婚这个行动来试图表达想要解决问题,也是非常典型的亚裔人在解决问题上的迂回做法;在主时间线上王秀莲和IRS的Deirdre是有冲突的双方,而在另外一条时间线上两个人是恋人,最后在主线剧情中洗衣房内的争吵因为丈夫威门插入,秀莲和Deirdre感到互相理解最终达到和解,和另外一条线上的恋人关系相呼应;更不用说还有秀莲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压力。冲突的最本质,是双方都不能互相理解,当然想不想要去理解,是不是故意要去歪解对方,这是个人的选择了。

威门的那句话:“也许觉得我很软弱,但是这是我对应这个世界的处理方式。”
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幕后采访故事,有很多有意思的过程和导演们的心血在里面。导演不仅对于人的情感有着非常深入的认知,对于亚裔的文化生活习惯背景都有着很detail的理解和表达,这种表达存在于整部影片中很多零散的细节中,不是刻意摆几个象征背景,而是存在环境中,对话中,动作中,自然到难以察觉。这几年中,亚裔元素不再是影片里一个不得不刻意放在那的象征,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真正把亚裔的生活从电影中表现出来。《尚气》里外婆家门口放满鞋的鞋架,想必是很多人会注意到会心一笑,而美国人无法理解的存在。
杨紫琼的采访里,有一段非常打动我的话,她说面试的时候,她会看导演的状态。如果导演都不能说服自己,她是不会离开家庭几个月去拍一部导演都不能说服自己的影片。
当她看到《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剧本的时候,虽然还没有答应,但是她已经充满感激,因为终于有人看到她的能力,认为她可以去拍这样一部感情充沛的戏,她可以做到很多角色。
强推此片,从视觉,情感,感受,故事,都带给了观众非常完美的观影体验。
超爱石头这段!很多话都想打印出来!
已经很久没有一部在看完后会让我深深叹气,想起来就会被那些情感包围,会想要再看一遍的电影了。
《CODA
同样也是经久不衰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问题,所以看,这个矛盾不仅存在于亚裔家庭中。2017年的《Lady Bird》也是讲述同样的矛盾的故事,如果感兴趣,可以一起找来看看。
相比较亚裔家庭的矛盾多来源于父母的高压控制(本身也是不够理解孩子),美国家庭之间的矛盾更多是在互相不理解的过程中,以孩子本身寻找自我的过程上。如果抛出家庭背景,单纯看《CODA》的故事主线,也是一样女孩子想要寻找属于自己的但是不被家人理解的人生,在过程中如何和家人互相理解,和解,得到支持。这么看有点过于套路是不是?然而,这是发生在听障人士的家庭中,父母和哥哥都是有听力障碍的人,只有妹妹Ruby自己一个人听力正常,所以多年来她一直在帮助家里和外界做交流沟通,父母也很依赖她。当她发现自己有唱歌天赋,想要出去求学时,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因为父母觉得这个家庭更需要她,不想让她离开。这个矛盾太特殊了,但又理所当然!因为特殊的背景和矛盾,让这个故事从情节到表达方式顿时变得非常独特。
其实对于这个选择,Ruby自己内心也很挣扎,知道父母需要她,不仅仅是作为交流沟通,交流沟通也是为了家庭收入的支持,但是她也非常想去学习唱歌。同时唱歌这条路对她来说是完全未知的世界,全家人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理解,有经验帮助她(不像她男朋友是音乐世家)。这条路选择了,就只有她自己走下去,她也有些恐惧和不自信。父母的不理解在这里面并不算主要矛盾,充其量是故事背景支持信息。
这部片子非常细节的表现了听力障碍人士的生活。爸爸的演员Troy Michael Kotsur,也是导演本身,就是听力障碍人士。在电影里,爸爸的表情也是他对话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就可以在对话的过程中从他表情读到他想要表达的内容。这种自然的表情表达的确是表演本身很难做到的,是真正的听障人士的生活细节。
Ruby作为家里唯一不失聪的孩子,虽然健全,但同样也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因为和家人不同而得不到父母的爱;作为家里唯一不一样的孩子,要走的路和家人完全不同,也同样会挣扎在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同时也可以看到,完完全全全身心无条件支持的爱,更多来自手足。兄妹俩的无条件支持对方,真的是力量。
当女孩第一次参加学校表演,父母和哥哥虽然什么也听不到,但是仍然去参加,在中途,从有声切到父母的无声视角的那一刻,他们的表情,他们在观察,他们试图理解的样子,太直击人心了。虽然想到了这个场景会设立这样的对比表达,但是真正进入到那个情景的时候,被无声包围着,完全进入了无法理解,怎么也不能体会,但因为女儿的缘故所以试图想要理解的心情,被这样的感受包围着。
在《Sound of Metal》里也有很多这样的片段:无声的,带着人工耳蜗嘈杂的,对方模糊的说话声,听障人士所感受到的一切。在五月观影里会详细讲道。
The Silent Place 2
讲真不知道为什么还会有第二部。第一部其实也一般,只是题材比较新颖。第二部延续了第一部的设定,前面还穿插了一些第一部的前传内容铺垫,让死去的爸爸仍然露了几面,同时引出了能帮忙的邻居。and,帮忙是这个邻居唯一的作用。。。
妈妈的角色仍然固执且无理。
唯一的变化是小女孩成为了新生代主角,大放异彩。Girls' Power!
《Nightmare Alley
一个完美闭环的故事,从一无所有的起家,到拥有一切的鼎盛,到最终只是活着的苟延残喘。在一无所有起家阶段,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完美的铺垫。
虽然不能理解,作为xx男主角,为什么会全心全意相信大魔头会帮助他。男主角贪婪的最终,会被她陷害简直是必然,简直是自己的贪婪把自己双手亲自送出去。
总的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如同黄粱一梦,所谓的鼎盛时期是最美的梦境,结局才是不愿意醒来面对的残酷现实。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你可能感兴趣的
Gail
美国ACE认证私人教练
孕期/产后运动ACE认证
自18年开启线上健身教学
传播科学运动饮食与减脂的知识传播。
让更多的人建立对饮食和运动的正确认知,
帮助培养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
不再对它们充满畏惧。
DBA/MAed/MBA
手帐/家庭纪实摄影
运动是和自己建立连结
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公众号ID:弥生面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