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催化了悲剧?
“我最疼爱的女儿,竟时时刻刻想要我的命!”
这是一件多么耸人听闻的事,可它却切切实实发生了。
一个叫詹妮弗的华裔女孩雇了三个人,夜间潜入她家,企图谋杀自己的父母。
母亲当场死亡,父亲侥幸逃过一劫而她在现场扮演了无助的目击者,还拨打911报了警。
十几岁的孩子,竟买凶残忍杀害自己最亲的人,是什么让她对父母恨之入骨?
詹妮弗在供述中,说出了她的动机。
詹妮弗从小是同学眼中的佼佼者,邻居眼中的乖乖女,全家人的骄傲。
父母希望她出人头地,一直对她要求很高,目标计划早就定下,不允许“失败”,不允许让他们失望。
她也不负众望,从小多才多艺,成绩优秀,清一色的全A。
不过,在小学快毕业时,她在手臂上开始出现了一道道刀割的痕迹。
到高中时,她的成绩开始走下坡路,还谈起了恋爱,她知道,如果父母知道这件事,绝对不会饶过她,于是她开始伪造成绩单,让父母觉得一切都还在正轨。
撒一个谎就要用无数个谎来圆。
于是,她谎称自己被瑞尔森大学录取了,实际上没一个学校要她;每天出门,假装去了大学,实际上去了图书馆。
不知实情的父母,对她还是一如既往的严格。
“上大学”之后,不准化妆,不准谈恋爱,不准和朋友外出,不准参加party,不准在上除专业课之外的所有兴趣课。
可谎言终有被戳穿的那一天,她不得不向父母坦白这一切。
父母怒不可遏,没收了她的手机电脑,禁止她和男朋友来往,查她聊天记录,跟踪车上的里程数,完完全全监控她的生活。
她说“家,就像个监狱。”
很多子女面对父母的控制,要么忍气吞声,言听计从,要么奋起反抗,脱离掌控。
可詹妮弗一边忍受着父母的管制,不敢离开家,不敢独立生活。一边积累着对父母的怨气,无法消解,各种情绪掺杂在一起,内心越来越分裂。
“我感觉自己就像轮子上的仓鼠,总是在忙于满足完全由他们决定、也总是无法达成的各种期待。”
几个月后,在男朋友丹尼尔的撺掇下,她坚信了一个事实:没有父母,生活会更好。
最终,一场悲剧发生了。
案件经过4年的调查,10个月的审理才真相大白,而詹妮弗和她男友以一级谋杀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经历过那件事后,詹尼佛的弟弟患了抑郁症,远离了家乡,父亲则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生不如死。
“当我失去了妻子的时候,我也就没有了女儿,我已经没有家了,有人说我能活下来是幸运的,但我觉得我已经死了.....”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父母用无法倒流的时间,甚至是仅此一次的宝贵生命,为他们的控制欲“买单”。
一个家庭就这样走上了悲剧的路途,再也无法回头。
有的事情
原本可以避免
可无独有偶,悲剧竟不止这么一起。

有的事情原本可以避免,却永远没有机会重来。
2020年5月23日,15岁的女孩在家中勒死了自己的母亲。
(女儿与张灵)
她将尸体塞于行李箱中,反锁家门,一个人与母亲的遗体待了两天一夜,直到被人发现。
没人知道那是怎样天塌地陷的两天一夜。
女孩告诉警察,她的杀人动机是“没考好,担心被埋怨”。

一切,源于母亲对自己的严格。
学习上,母亲要求她必须是前5名,成绩一下滑,她就觉得是女儿贪玩了。
生活上,必须得听她的话。
不负期望,女儿考上了当地一所优秀的高中。
但是在外人眼中,女孩却没有了之前的快乐,常常呆呆的。
在疫情期间,张灵几乎天天守着女儿学习,责骂甚至动手的情况,时有发生。
直到自己被女儿勒死,一个命丧黄泉,一个前途尽毁。
我们谴责杀人者的残酷,可是也不禁反思,如果张灵早点抛弃自己不当的教育方式——
那么两个人的命运,都会发生改变吧。
破解教育误区
找到爱的真正意义
那个14岁的男孩,他的母亲不爱他吗?怕被母亲埋怨的女孩,她的母亲不爱她吗?
不是不爱,只是因为不会爱。
父母之爱深厚纯粹,但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制造一个父母心中的“完美小孩”,而是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塑造的过程。
最近大火的宁静,曾在金星的节目中,谈起自己的育儿观。
金星问宁静:“儿子找的女朋友你不满意,怎么办?
宁静回答:“我满意有什么用?我不管。”
金星又问:“你也不提醒一下?”
宁静说:“如果我真的看到,我认为不合适的,我可能会做一些提醒。但我认为不应该去直接制止他,因为孩子就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的。” 
宁静还在节目中表达了对“不管”孩子的理解:
“我认为,不应该是去直接制止孩子做什么。这个火坑是这么个事儿,你如果这回不让他跳,他下回还得跳。”
只有跳过“火坑”,才知道如何躲避“火坑”。
宁静的育儿理念,看似“佛系”,却印证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不管孩子”不是不爱孩子。
相反,正是因为爱孩子,才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自我探索中成长,学习和发展各种社会性技能。
一个从小被允许犯错、对这世界有良好观察和体验的孩子,长大后,才有可能发展出良好的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最终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格,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说过: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用以呵护孩子的成长;
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尤其是青春期孩子,正处于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智却不成熟的时期。
他们需要被当成一个“成年人”,当成一个朋友那样平等的身份去沟通。
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能够自主管理时间、自主管理手机和游戏、自主学习……早日独立呢?
但前提是,我们的爱,是否为孩子提供了能够独立的生命底色。
我们的行为,是处处包办、限制、监控、不信任?还是给与孩子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爱孩子,也要做对了。
家庭教育三层楼
解码“爱与自由”,走出管教误区
其实,父母期待孩子有好习惯、好能力、好成绩都没有错,但往往是我们的方法用错了,最后达不成期待,还破坏了孩子对爱的感受。
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我们不仅能满足孩子需要爱的感受,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且能够促进孩子的自我发展,最终达到孩子真正享受自由,成就自我的状态。
特别是当孩子处于向“成人期”过渡的阶段,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尊重。
感受爱——学独立——享自由,如果把家庭教育比喻成一栋楼,那么家长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构建这三层楼。
为此,尹建莉父母学堂经过精心研发,推出了【家庭教育三层楼】训练营。只有掌握了家庭教育三层楼理念,才能够在育儿过程中,不踩坑、不焦虑、走出管教误区,直抵教育目标。
课程由尹建莉老师参与策划把关,学堂导师级辅导员瑞妈和教研团队,历时3年研发而成。整套课程浓缩了学堂多年来开办的上千场阅读活动、戒吼活动、作业训练营等课程精华,以及辅导10万+用户的成功经验,和几十部专业理论书籍的要点提炼,
5天时间,跟随学堂大牛系统学习,为您省去自己翻书查资料和上网寻求方法的时间,助您掌握家庭教育三层楼理念精髓,培养出拥有独立人格的孩子,拥抱不确定的未来世界。
活跃的群内氛围,贴心的助教和老师,还有真挚而朴素的教学语言……让你轻轻松松,就能学会最深奥的育儿之理。
课程为我们拨开爱的误区里的迷雾,教给我们如何在爱里培养孩子,让孩子在爱里走向独立。
这是家长要助力孩子来达成的目标,所以分了孩子维度和家长维度。
分别是:
站在孩子的视角的——
感受爱
学独立
享自由
站在家长的角度相对应的——
打造生命底色
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放手成就彼此
父母在一楼首先做到爱孩子,为孩子提供生命的底色,让孩子感受到爱。这是这三层楼的基础,是最最重要的一层,也是贯穿孩子一生的一层。
然后,在二楼的目标就是帮助孩子学会独立,帮助孩子习得并发展各种社会性技能,学做人学做事,以达成家长都期待的好身体、好学业、好行为规范等小的教育目标。
再过渡到三楼,通过前两层的能力构建,孩子找到自我,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且有能力应对未来不确定世界的时候,父母得体地退出,彼此都自由。
感受爱+学独立+享自由,它就像一个站在孩子视角的教育公式,可以套用到我们家长所有的教育行为中去,检验自己做得正确与否。
它还是一个家长教育行为的标准指南,指给我们培养优秀而幸福的孩子的道路方向,告诉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如何三步走,何为基础需先行,顺序不可乱。
在这个训练营的课程里,导师瑞妈将帮助大家突破关于家庭教育的“关键认知瓶颈”。
比如——
1、青春期孩子出现“厌学”心理,其实是释放了哪种信号?
2、为什么孩子大了之后,就什么事都不喜欢和爸妈说了?
3、孩子沉迷网络,爱打游戏,背后藏着什么心理需求?
4、青春期叛逆,有暴力倾向透露出什么问题?
5、越管越反,把父母当仇人,亲子关系充满火药味?
……
26堂音频课
104个育儿妙招
78个案例分析
9大误区解读
5大主题互动
3大案例分享
↓↓↓
每次【家庭教育三层楼训练营】上线
粉丝们都是疯抢:
“才看到,好郁闷,不能多加几个名额吗?”
“好郁闷”
“错过不开心”
👇
每个人都在这里刷新了认知,得到了成长
👇
教育孩子就像是在放风筝,如果你抓得太紧,孩子就永远飞不高,如果你用力过猛,容易扯断孩子的羽翼。
如果你想—
走出过去养育孩子的困境
将亲子关系量化并可视化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成一个优秀而幸福的人儿
.......
赶紧来报名【家庭教育三层楼训练营】吧!

愿你走出这5天的三层楼训练营后,走进自己的家,以爱为地基,用自由封顶!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问题孩子”的背后,
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来三层楼跟瑞妈一起,
用爱筑孩子的一生!
点击阅读原文
👇走出管教误区,解码“爱与自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