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风窗记者 吴阳煜
“最后,这也是一次巨大的机会。这是一个可以一劳永逸地消除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巨大机会,从而使普京不能再把能源武器化作为推进其帝国计划的手段。这是非常重要的,为未来几年提供了巨大的战略机会。”
当地时间9月30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记者会上谈及“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时如此回应。
9月26日,在位于丹麦附近的波罗的海海域,“北溪1号”与“北溪2号”两条天然气管道突发泄漏事故。
9月29日,在瑞典南部和丹麦附近的海域,这两条天然气管道已经查明有4处泄漏点,事故规模不断升级。
10月2日,丹麦能源署称,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已通知他们,“北溪-1”天然气管道的压力恢复稳定,这表明该管道的天然气泄漏已经停止。至此,两条“北溪”天然气管道都已停止泄漏。
两条管道如果被彻底破坏,对于美国天然气的市场,以及美国通过能源进一步控制欧洲而言,显然是“巨大的战略机会”。但对于欧洲人来说,眼前正在进入一个难熬的寒冬。布林肯似乎在说,恭喜你们,在透骨寒风中胜利地摆脱了棉袄。
水下70米的爆破
“北溪1号”自2011年开始投入使用,尽管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其对欧输气量持续削减,但每日的供气量仍有数千万立方米;而“北溪2号”则于2021年10月开始调试送气,全长超过120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管道,与前者基本平行铺设,虽然至今尚未被正式启用,但它内部已经封存有天然气。
时至今日,该片海域中,泄漏进入海水的甲烷还在喷涌着。根据丹麦能源署的声明,通过运营商提供的管道相关信息,受损的这两条“北溪”天然气管道总共含有接近8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泄漏的甲烷有可能在40万吨以上,其造成的碳排放量,相当于丹麦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丹麦国防部9月27日发布的航拍照片显示的是一处“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点。新华社发(丹麦国防部供图)
事故发生后,首先浮现的疑点是,泄漏是怎么造成的?
从已有的公开信息来看,管道受损泄漏的位置在“海平面以下70-90米”。并且,在“北溪”项目动工的时候,所采用的这些管道本身就已经设计得非常坚固,它们本身的钢制管壁就厚达数厘米,表面还覆盖着钢筋混凝土,每段管道重达约25吨。
保护如此到位,人们很难相信,泄漏事故会是常规故障所引起的。更为蹊跷的是,事发当天,也就是9月26日,在天然气泄漏的同一海域,人们还监测到了两次威力巨大的水下爆炸,分别发生在0时03分和17时04分,爆炸烈度相当于2.3级地震。
欧洲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直截了当地说,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是“破坏行为”,包括欧盟各主要国家在内,外界目前基本达成共识,北溪管道的泄漏,可以排除自然灾害或相关材料老化等原因,而是其基础设施受到损害。
但如欧盟外交事务专员博雷利在声明中所说的,“任何对营运中的欧洲能源基础设施的蓄意破坏,都是不可接受的,并将引来最强力的回击”,导致泄漏的爆炸是如何被做到的,成为了各方寻找始作俑者的最基本方向。
西方国家首先将舆论对准了俄罗斯,列举了俄海军所拥有的各式特种潜艇、深海潜水器与无人潜航器,认为它们可能被用以破坏天然气管道。但俄罗斯方面有专家反击称,英国海军的特种部队在挪威设有基地,“他们拥有水下作战所需的一切特种装备,可能是通过无人潜航器远程引爆炸药”。
今年3月,英国海军宣布组建了名为“潜水与威胁应对小组”的特种部队,以提升前者在专业潜水、排雷排爆和海上开发等特种作战方面的能力。公开信息显示,该小队被部署在美国、法国、挪威和冰岛等国,除执行北约特别行动任务外,其还计划与更多国家开展联合军事演习。
“北溪”项目原本为俄罗斯对欧能源计划的重要基石,俄方否认涉及该起事件,并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开会商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称,准备为欧洲盟友提供援助,保障各国的能源安全;德国《明镜》周刊则引述了多名匿名消息人士的话说,德国早在今年夏季,就接到了美国中情局的情报,知晓“北溪1号”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可能会遭到袭击。
各方相互指责之下,泄漏事故的真相似乎还远未到明晰的时候。
“此次’北溪’爆炸,从地点上看,是靠近丹麦领海的海域,对海洋态势感知能力的要求相当高;从爆炸效果看,是对水下几十米的目标进行了精确爆破,这对爆破的技术要求相当高;从行动本身来看,该海域不断有欧洲国家的海军巡逻舰巡弋,对组织、控制、指挥和情报保障能力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这不太可能是非国家行为体采取的行动,而是训练有素的特战部队所为。”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军事专家杨震向南风窗分析。
3处泄露点
杨震分析认为,俄罗斯不太可能是幕后策划者,俄罗斯有阀门在手,但没有这个必要。美国有能力但可能性也不大,因为会让北约内部产生无可弥补的裂痕,甚至毁掉大西洋联盟的基础。因此,不排除来自欧洲国家的可能。
最严重的温室气体排放事件
南风窗留意到,早在2007年,“北溪1号”主管道尚未建成的时候,瑞典国防研究局就曾警告称,在恐怖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尽管有混凝土涂层,但这些天然气管道“相当脆弱,一名潜水员就足以设置爆炸装置”。
的确,无论是谁动的手,像这样向大型能源基建发起攻击的破坏行径,起到了和恐怖主义相同的目的,把人类往和平的反方向又推进了一步。
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两条北溪天然气管道被蓄意破坏,导致大量甲烷被排放了出来。有能源行业业内人士估计,受损管道释放的甲烷量相当于全球油气行业一天的甲烷排放量。
公开资料显示,甲烷的温室气体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同时甲烷在大气中比二氧化碳更难被清除,这次泄漏很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事件。
“北溪”天然气管道终端(图源:新华社)
在此前关停“北溪1号”管道的时候,俄罗斯方面曾解释称,原因是压缩站的涡轮机问题。
而从8月31日至9月2日,输气量已经大幅缩减八成的“北溪1号”再次进入停运状态。气候,以例行检修为理由关闸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又宣布因“技术原因”无法恢复供气。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长佩斯科夫在9月5日的新闻会上表示,“北溪1号”管线的涡轮机罢工,完全是因为德、英、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导致管道无法正常运行。
其还称,当西方国家取消对俄制裁后,后者就会重启输气──这也是俄罗斯官方首次将“断气”作为对西方国家谈判的筹码,而非之前所言的故障维修等技术原因。
彻底失去幻想
在天然气价格屡创新高的背景下,能源短缺的问题在欧洲越来越需要被正视。号召“减少洗澡时间”、规定商店开空调不关大门罚款等举动频出,显示欧洲国家的政府们节约能源、削减需求的决心极为强烈。
欧盟正在为接下来这个没有俄罗斯天然气的冬天做着准备,但从宏观经济到社会民生,届时,欧陆将受到多大的冲击尚未可知。
换句话说,包括上述俄气资源在内,由于供应一端的许多因素在地缘政治影响下仍然未决,今年将至的秋冬,欧洲能源市场困难重重。
“对于西欧国家来说,此次俄乌冲突导致的’断气’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还使得其制造业遭受严重打击。长此以往,这些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将会急剧萎缩。”杨震认为,出于对这种前景的忧虑,欧洲国家将会加速与俄罗斯的能源脱钩,“脱钩之后的欧洲国家将很有可能采用非清洁能源,这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
因此,国际社会必须敦促欧洲国家担负起相应的责任,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置全人类利益于不顾。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围绕能源问题进行的博弈和对抗,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继续进行下去。”
瑞典海岸警卫队29日说,发现“北溪”天然气管道第四个泄漏点。新华社发(瑞典海岸警卫队供图)
在历史上,俄欧能源合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即使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对立尖锐,输往西欧的油气资源也未曾被截停过。如今,这条看似坚韧的“能源纽带”逐渐断裂,“北溪”管道出现多处泄漏,意味着欧洲人在今年内从“北溪1号”重获天然气的可能性降为零。
一个略显黑色幽默的事实是,从9月初开始,俄罗斯就已经宣布无限期关闭“北溪1号”,表明在管道遭到毁坏泄漏之前,“北溪1号”就已经彻底“断气”了。
“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资料图)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次的泄漏事故的发生,并没有对欧洲的天然气供给产生直接冲击,但必须承认,事故“黑天鹅”给欧洲人带来的信念转变是震撼性且难以逆转的,当曾经物美价廉的管道天然气彻底断供成为客观事实,想要安稳度过年内的寒冬已是奢望,打破幻想后,一船又一船发自美国、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才是他们新的希望。
    编辑 | 煎尼
排版 | 八斤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