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疫情当下,常态化核酸检测,正在成为各城市的防疫标配。
但如何做、怎么做、谁买单?
5月27日,四川阆中市发文,要求居民常态化核酸检测每周一次,但费用自理,每人次为3.5元。作为第一个宣布核酸自费的城市,阆中此举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5月29日,阆中发布补充公告,将常态化全员核酸调整为“按照愿检尽检原则自愿检测”。
在阆中调整核酸检测要求的同时,据媒体报道,全国多个地区,最近都开始放宽核酸检测时限、频次要求,比如从48小时放宽到72小时,甚至一周或十天一检。
医保基金不再买单之后,重担落到了地方财政头上。越来越多的省市,不得不慎重评估过度核酸的经济成本,从强制到自愿,从高频到低频检测,风向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01
三四月以来,受传染力极强的奥密克戎影响,包括深圳、上海等在内,全国多地因为感染人数快速增加而封城或静默,于是,常态化核酸检测作为快速有效的筛查手段,被广泛运用。
根据公开报道,近段时间,各大省会城市和人口千万级城市,普遍按照要求进行了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规划部署,甚至出现了“核区房”的说法。
来源:东吴证券
为了降低疫情扩散风险,中小城市也普遍开始加大检测力度。这种主动加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提升核酸频次,两天一检、三天一检成常态;第二,扩大检测面,将强制性的“应检尽检”,扩大到一些“愿检尽检”的人群,重点区域检测动辄变成大规模全员核酸。
最典型的例子是河南。
5月21日,河南省宣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每48小时完成至少一次核酸采样,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实行“48小时核酸”的省份。
那么,核酸检测的成本,由谁来承担呢?有的地方层层加码,动辄全员核酸,说白了是因为医保基金承担了大头的费用,但现在,这种成本分担机制彻底打破了。
日前,国家医保局向地方发函,明确提出,用医保基金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不符合现行医保政策规定,要求相关地区立即整改。简单来说,医保基金不买单了。
其实,在国家医保局发函前,国家层面已经有了纠正过度核酸的信号。在23日的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相关人员就特别强调:
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城市都要建立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主要是集中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以及人口千万级的城市;
在频次上也并非要求所有人群都要48小时检测一次,具体的检测频次也是要当地根据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的需要来因时因势确定。
与此同时,各省市也纷纷调整,为常态化核酸检测“降频”。
比如杭州,从48小时延长至72小时。就连上海也在29日宣布,自6月1日零时起,进公共场所或者搭乘交通工具,只用72小时核酸证明。
来源:网络
像黑龙江大庆、河北沧州等地,则采用男女分采的检测方式,以家庭作为间接检测单位,来降低核酸检测的总体频次。
02
医保基金到底该不该为核酸检测兜底埋单?
其实,早在2020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有提到:
“应检尽检”所需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愿检尽检”所需费用由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承担。
但全员核酸是否属于“应检尽检”,“各地政府承担”是否包括各省市医保局,这些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于是,用医保池子里的钱来支撑大规模核酸检测,就成了一些地区的默认做法。
源:网络
注意,这种买单模式,不仅仅局限于那些财力不充沛的小城市,还包括一些发达地区、一二线城市。
根据“健康界”报道,北京、陕西、广东、江苏、河北等地都曾积极探索,将核酸检测项目纳入省级医保目录。
以广东的深圳为例,如参保人属于“应检尽检”人群,按规定在深圳市内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费用由医保统筹基金和财政资金按比例支付,个人无需承担费用。
广东省肇庆也曾公开过一项数据:
截至2021年12月30日,全年共结算核酸检测对象本地参保人319.43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24亿元,其中医保支付金额9515万元,支付比例达76.9%。
当然,也有一些地区早就叫停了医保支付的做法,但总体来说,在公开发文之前,地方大规模核酸的顾忌因素会更少,毕竟花医保的钱不是从财政割肉。
国家医保局果断叫停这一支付模式,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正是因为有医保支付兜底,导致一些地方过度检测,过度防疫。而高频次的核酸检测,不仅没必要,还会阻碍经济流动。
源:国民经略
另一方面,医保基金的池子就那么大,尽管全国还有3.6万亿元的结余,但核酸检测的频次高了、费用多了,正常医疗报销的开支就少了,甚至可能出现“救命钱”报销不了的情况。
03
这里需要普及一点,医保基金不再为大规模核酸检测埋单,不等于不负责疫情任何支出,其实像疫苗的接种、感染者的治疗等,一直都是由医保来承担。
医保不买单,那就只能地方自筹。比如,作为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实行“48小时核酸”的省份,河南日前就明确,“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需费用由各级政府负担”。
但大家都知道,疫情这几年来的地方政府都不容易。
因为地方的财政收入,无非是源于各种税费,卖地等等。现在企业经营困难,税收贡献减少;地产市场下行,市场观望情绪增加,土地也卖不动了,财政收入高增长不再。
源:城市进化论
数据显示,1到4月,深圳、苏州、杭州、宁波、大连、南宁等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均由正转负,其中深圳同比下降12.6%。
财政收入减少的另一面,是支出的大量增加。
为了刺激消费,全国各地最近普遍开始撒“撒钱”,推出一些大手笔的消费券或者补贴。加上针对企业的减费降税类的纾困措施,这意味着开支陡然增加。
源:网络
对地方来说,地方政府自费的模式下,偶尔来一次全员检测倒也能吃得消。毕竟现在核酸检测混检的总体单价,已经压低到了单人3.5元左右,政府采购的成本还会更低。
但是,动不动两天一检、三天一检,注定是一笔庞大的账目。就算是那些财力更充足的一二线城市,地方财政也未必能够负担得起一个常态化的核酸检测成本。
关于这一点,在之前的《核酸检测的经济账:这些大城市,到底吃不吃得消》中有谈到。当时的单价算法偏高,现在核酸检测成本压降之后,总成本其实依然不低。
如按照河南的人口估算,仅常态化核酸检测一项河南省每年将耗资不少于600亿元,占据全省财政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如果加上核酸检测开销,中小城市的钱袋子,就会更紧张了。
以四川阆中为例,阆中是南充代管的县级市,2021年阆中的GDP总量只有280.5亿元,户籍人口82万人,常住人口62万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8.1%。
源:阆中财政收入
哪怕是放宽到七天一检,以现在的人口规模计算,阆中的年支出也在1亿元以上,更不谈核酸检测的一些其他人力、物料开销。
阆中相关人员坦言,“政府承担不起,不可能一刀切”,所以才不得不让民众自费,转移财政压力。
这种政府要求检测,而市民自己买单的做法,显然难以让人接受。于是阆中便有了新的调整,将具有强制性的全员核酸,改成自愿检测。不过,并没有取消自费的做法,这依旧不多见。
源:阆中GDP
阆中的情况,是各大城市的一个缩影。高频率核酸检测这种中长期社会成本最小的防疫方式,在财政收入减缓的背景下,未必是一种长久之策。
那么,在核酸检测普遍“降频”之外,阆中这种自愿者自费的说法,接下来会不会进一步扩大呢?只能说,目前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这取决于各城市的防疫压力、财力。
但可以确定的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当医保不再买单之后,地方必须在核酸检测频次上,取一个最优、最省的做法。那种为了清零而不计代价核酸的做法,接下来将难以为继。
当然,也意味着,核酸检测这个看起来稳赚不赔的生意,将越来越难做。

MORE
往期精选
商务合作、转载开白联系
微信:zmxzyh50(备注身份优先通过)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复制、转载

任耀龙律师团队
为西部城事提供版权及法律服务

区域丨地产丨财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