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随着川渝两地党代会闭幕,未来五年,四川和重庆的最新发展目标,正式揭晓。
四川

综合发展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八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九万元。
重庆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达到更高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左右。
也就是说,到2027年,川渝两地的经济总量将达到12万亿。

截至2021年底,四川和重庆的经济总量分别为:53850.8亿元和27894.02亿元,合计刚过八万亿。
按照12万亿的目标计算,未来5年,川渝的经济增量要达到4万亿,大致相当于目前两个成都的规模。
而12万亿的总规模,超过目前的江苏,比肩广东了。
四川和重庆的底气来在哪?
 01
首先是面临的多重发展机遇。
四川的表述是: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川叠加。
重庆的表述是:

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
两个结论:1.未来一段时间,川渝都面临着多重国家战略的加持,也可以说是被国家赋予重任。

2.除了四川多了一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川渝两地所面临的国家机遇是完全一样的。
这充分反映了两地在发展上的联系紧密度,真的是“同命运,共发展”。
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在,在当前新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下,
川渝作为“大后方”的战略价值更显突出


四川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到,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
有利于四川更好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持续用好政策红利、增强发展动能……有利于四川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市场腹地优势和开放门户优势,大幅提升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战略位势……
西部菌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越是在全国发展遭遇挑战时,川渝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就越高。而积极承担国家使命的过程,也正是川渝抓住发展机遇的过程。
02

具体来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无疑是未来五年,川渝发展的绝对重头戏,也均被两地摆在了突出位置。


其中,四川提出,要强力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
”。

在共建方面,报告是这么说的:


促进一轴两翼协同联动,支持成渝主轴节点城市融合发展,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
……更加重视未纳入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的区域发展,着力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短板,提高全域协调发展水平。


要聚力抓好川渝高水平合作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牵引性的大事要事,建成一批具有支撑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平台。


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实现路径。
重庆方面,目前报告全文还没公布,结合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有这些表述:


今后五年,重庆要深入推动川渝全方位合作,紧扣“两中心两地”定位,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打造高水平区域协作样板,携手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重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使命和强大引擎。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战略站位,努力把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很明显,成渝双圈建设在四川和重庆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分量都非常重。所以,未来五年,成渝
(川渝)
相向、融合发展的趋势会越来越强,真正形成发展共同体。

关于这一点,上次有读者在一篇关于某房企区域总部从重庆搬到成都的文章后的留言,让西部菌非常感慨:成渝都是一家人,不管从哪儿迁至哪儿都OK。

事实上,正是因为成渝双圈有成都和重庆这两座超大城市可以选择,才能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和人才的落地。
因为它意味着可以在大区范围内实现腾挪。而这一点,正是顶级城市群的共同优势所在。


在谈到成渝双圈的发展目标时,四川报告中的表述是:
要强化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其中,“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这个点比较值得注意。它意味着,未来川渝两地的人口将进一步向双圈范围内集中。
更确切地说,将主要向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这两个圈集中。
03

产业的发展空间,也是川渝发展的根本底气所在。
比如,报告中,四川和重庆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要重视制造业。
四川的表述是:


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链补链工程,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
重庆的表述是:


坚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并强调:
制造业是重庆经济发展的家底,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优势的根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一项拼意志、拼定力的任务。我们要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心无旁骛把现代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发展好!
两地都强调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一方面是因为制造业太重要,并且川渝是全国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区域之一,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确实面临新的机遇。


这几年,虽然产业转移的总体步伐有所趋缓,但国家的重视力度实际还是在增强的。
比如,2020年11月,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就强调,引导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


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


今年初,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又明确提出:
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


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转移
这意味着,川渝制造业实力的提升,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随之而来的,还有人的回流。
此外,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将有力推动川渝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这实际上也将助力川渝产业发展环境的继续改善。


04

除了四川、重庆,成都也在上个月底召开了党代会。报告明确,
成都经济总量将冲刺3万亿元的目标
这个规模,和目前的深圳大致相当。
在其他区域发展上,四川还明确:
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加快提升乐山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持续做强重要节点城市特色功能。
总之,一个12万亿的川渝,意味着一个更加稳固的国家战略大后方,也将是一个更加值得憧憬的“新川渝”。
MORE
往期精选
商务合作、转载开白联系
微信:zmxzyh50(备注身份优先通过)
未经授权请勿擅自复制、转载

任耀龙律师团队
为西部城事提供版权及法律服务

区域丨地产丨财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