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李家超将于1019日发表首份《施政报告》,李家超带领一众官员,近日频频落区进行政策咨询,听取市民建议,以期打造一份务实、接地气的施政报告,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香港中通社图片谢光磊
香港这两年多以来受到疫情影响,经济和民生都大影响,市民都急待政府如何重振香港的活力。
为了让《施政报告》更符合民情、民意,特区政府这次举办约30场咨询会,以听取立法会议员、不同界别代表和市民对施政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从近期举办的多场公众咨询会的热烈反响看,这份《施政报告》可谓万众期待。
干实事、高效率、解决问题一向是李家超在市民心中的形象。李家超在竞选期间,便已经提出“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方向,并承诺会提升管治能力、增强发展动能、着力解决民困、凝聚社会力量。
近日,两场在周末举行的公众咨询有数百位市民出席,李家超率领司局长出席,一把胶凳、一本笔记,特首直接与市民交流听取民意,展现亲民作风。市民大多关注房屋问题,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学生称欠下20多万港元学债,希望政府纾缓压力;还有少数族裔男教师直言过去很少有机会面对面与官员交流,坦言想进政府工作很难。
香港中通社图片谢光磊
正如李家超在首场地区咨询会所说的“多听少讲”。除了地区咨询,李家超和香港多个政团、议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通过在线线下等方式,就《施政报告》交换意见。在李家超探访深水埗基层后,司局长也纷纷落区倾听民意。
2019年社会运动后,香港小区因黑暴或因疫情,一直较少有官员落区。李家超上任以来,展现的亲民形象,让市民感受到新人事新作风。李家超参选前提出的政纲强调要着手解决多项民生难题,首份《施政报告》正是验证李家超是否有心改革的指标。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对中通社记者表示,李家超与他的团队在努力建构一个政府接近民众、愿意聆听民众心声的形象。当然,这些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否则会前功尽弃。这些工作也会燃点民众对政府的期望,《施政报告》因此必须对那些提升了的期望作出适当响应。
实际上,虽《施政报告》尚未出炉,但特首上任以来在施政上已让外界耳目一新。
李家超出身纪律部队,特点就是执行力强、重视效率、反应迅速,这些特点也充分反映在李家超上任后面对社会热点议题的方式上,如增加“通关”名额、放宽入境检疫、安排港生北上便捷路径、人气男团发生意外后彻查事件等等。
这些积极响应民意的表现,难免也让外界对特首在解决长期问题上有超预期期待。
无论是公众咨询,还是各界提建议,房屋都是重点议题。然而,觅地建屋,需要十年八载,更何况目前香港面临的是填海、收地等更棘手的大工程,“硬骨头”不少。
香港中通社图片谢光磊
刘兆佳强调,在房屋等长期民生议题上,特区政府有需要做好期望管理,向民众讲解政府面对的困难和局限,并同时努力调动社会资源配合和支持政府工作。
时事评论员、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讲师陈伟强对记者表示,新特首上任后,市民对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有所期待,这是理所当然的。他特别指出,房屋问题是历届政府的难题,市民都期望李家超能提出大刀阔斧、立竿见影的政策,但这几乎不太容易实现。他建议,特首在《施政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举措,例如在与利益阶层商议收地时,要表现姿态,破除利益纠葛,让市民感受到特首与基层站在一起。
正如与内地“通关”这一民生大事,李家超视为重要工作,但也做好了预期管理,强调并非短期内能实现。随后,他率领团队一步步开“小门”,在疫情下仍与粤方保持密切沟通,务实提出方案解决“痛点”,虽没有立竿见影,但急民所急的态度,已经响应了要求。
近日谈及处理“逆向隔离”问题,李家超称希望尽快做,“我是一个好心急的人”。相信就是这份“急”的心情,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正正是李家超的施政风格,也是香港急于需要的。
作者:陈卓仪  周文菁 
来源:香港中通社
编辑:文菁
监制:罗光萍
往期精选 / 点击即阅
转载请注明来源
《通说》
香港中国通讯社出品
更多好看新闻,请点击二维码,
下载“香港中通社”APP,
玩转全球华人华侨圈最大的中文互动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