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5位航天科学家参加的一场特殊的公益科学活动——9月19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舞台上,他们向台下及屏幕前的青少年朋友,分享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众多一线科研成果,串联起一条中国航天近七十年发展的传承线。
  这场专门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公益活动叫作“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今年是第四届。本次话题聚焦“大航天”,由航天领域的豪华“宇宙天团”介绍中国“探日”、“探月”、“载人航天”等多项航天工程的科研进展,以及“黑洞”、天文观测等前沿话题。
图片说明:“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现场
【全民科普从青少年做起】
  从议题设置的学科系统性,足见这场活动的严肃和精心。而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同频共振”,也是近期发布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的要求。这个纲领性文件,把面向全民的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科普要全民参与、惠及全民,全社会都有科普责任。
  高质量的科普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显著增强我国科学文化软实力。少年智则中国智,全民科普的第一步正是夯实对青少年的科普。“从1970年《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到前两日“嫦娥石”最新科学成果发布,航天人用中国式浪漫在星汉之间写下宇宙级诗歌;中国航天特有的奋斗历程、科学精神、对未知元素的探索,是科普宣传的天然富矿,希望更多的青少年通过科学小会,了解科学之奇、科技之美、科幻之趣,同时高扬理想之帆,脚踏实地逐梦。” 在今年的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上,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孟华开宗明义的讲到。
图片说明: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孟华致辞
  对于今年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的舞台,几位科学家们都花了不少时间做准备。新时代的青少年有鲜明的特点,为了做好一场面向他们的有价值、有温度、有趣味的演讲,专家们的讲稿改了又改。
图片说明: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演讲
  本月发布的《意见》强调,要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建立科学家有效参与的机制,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资源进行科学教育。对与会的科学家们而言,参加这场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科学会议的意义即在于此。重大科技成就鼓舞人心,是最生动、最有感染力的科普教材,将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唤起更多青少年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科学界流传着一段三代科学家两次交会相遇的佳话。国际知名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走上科研道路,是因为高二时听的一次讲座。当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创始人严济慈回母校东阳中学办讲座。在交流中,潘建伟受到了严济慈的鼓励。高考时,潘建伟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将近12年后,学有所成的潘建伟也回到母校,为高中生们做量子物理的科普,陆朝阳当时就在台下专心聆听。几年后,他成了潘建伟院士的学生,现在成长为国内量子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两场科普讲座,改变了潘建伟和陆朝阳的人生轨迹。许多科学家都在青少年时期被科学家们启发过。通过科普点燃兴趣,启发更多青少年是创办科学小会的初衷。
  “小会”的表面含义是指观众是青少年;“小”的第二层含义则是指伟大的科学突破经常起源于小问题,它们激发了兴趣和热爱,由此带领未来的科学家们走上了科学道路。
【致广精微,科学小会的大主题】
  今年科学小会的现场,五位科学家带领孩子们游览了一部人类探索宇宙的微缩历史。从“探日”“探月”工程突破,到“黑洞”“暗物质”天体现象,从“祝融号”探测器到“羲和”“慧眼”卫星等大国重器,中国航天的奋斗历程、科学精神让孩子们目不转睛。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展示了今年5月12日全球多地同时发布的首张银心黑洞照片。这个距离地球最近的超大质量黑洞,与三年前人类发现的首个黑洞——M87中央黑洞,所拍出的照片都是“甜甜圈”的样子。这是因为黑洞周围的发光气体发出的光线被黑洞自身强大引力弯曲,由此呈现出明亮的环状结构。沈志强介绍,这两张来之不易的照片,将帮助科学家们进一步揭开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奥秘。
图片说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演讲
  关于黑洞,还有许多未知未解的难题,“我们这一代科学家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这给小朋友们留下想象空间和探索空间,希望将来你们能够找到这背后的答案。”这些未来的大问题,沈志强留给了“小会”的观众们。
  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工程总师赵坚则把“洞察天地,致广精微”这八个字送给了孩子们。这是他对工作伙伴、宇宙摄影高手“羲和号”的工作经验总结。自从去年10月发射至今,这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创下了五项国际“首次”。“‘羲和’这位摄影大师,首次实现了在太空给太阳做‘CT扫描’,科学家可以通过扫描到的光谱信息,分析太阳爆发的前兆特征、能量释放和传输过程等。”太阳会影响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探测了解太阳实时动态情况对地球安全至关重要。
图片说明: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赵坚演讲
  赵坚希望孩子们“心怀天地,放眼世界”,既要有宽广博大的视角,又要有深入细微的探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已经有30年,浩瀚的宇宙展现了无穷的探索可能。更多的科研创新的可能,在未来致广精微的发现中。本届科学小会以“科学向未来”为主题,主角不仅仅是科学家,还包括仰望星空的“未来之光”们。当孩子们的视野被打开,心中播撒下科学精神的种子,他们之间或许将诞生未来的科学家。
  科学小会创办四年来,已有超4000万青少年通过线上线下参加到相关活动。在火星探索里程碑式的量子计算突破、研发速度创纪录的新冠疫苗、人工智能突破等丰富内容中,孩子们见大师之大、树理想之大。
图片说明:参加科学小会的孩子们
  “孩子不一定能听懂,但哪怕只看到科学家们的后脑勺,这都是难得的体验,值了!”一位家长如此解释为什么专程带孩子从广州到北京参加这场活动。
  提高科普公共服务覆盖率和科研人员科普参与率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希望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同探索推动科普教育方式创新和科普教育内容建设,打造特色科普项目,使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助力青少年用科学开创更美好未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井顿泉在现场表示。本届科学小会被列入2022全国科技活动周轮值主场活动,入选了国家级科普公益活动。通过不间断的举办科学小会,主办方希望使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这是“小会”的“小”的更深一层的寓意,即在全民科普的大格局中,唤起更多青少年的探索热情。
图片说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井顿泉致辞
  要成就全民的大格局,需要许许多多的“小”汇聚在一起。如《意见》所要求的,企业履行科普社会责任,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加大科普投入;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则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运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
  多年来,腾讯运用数字技术新手段,联接各种社会资源,丰富科普的路径和形态。科学小会之外,腾讯青少年模式的产品线近年来已上线了多领域的大师课,其中不乏顶尖科学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未成年用户传道授业。登陆腾讯地图App搜索“空间站”,青少年们可以查看中国空间站实时位置和轨迹,遇见最亮的“中国星”;对火星感兴趣的青少年,也可以参加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在虚拟仿真环境中“探索火星”。
  《意见》提出了全民科普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务覆盖率和科研人员科普参与率显著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能效显著,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公益科普的社会势能不断扩大,伴随科技赋能下科普方式更加丰富和便捷,那位来自广州的家长将不再需要带着孩子远行来靠近科学家,孩子们也不止是远远地看著科学家。中国的孩子们将可以在线上线下与科学家的“面对面”交流中,自由探索浩瀚的科学宇宙。(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