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少个人来发一篇高“名望”杂志的文章或者经典文章


对这个“梦里寻觅千百度”的问题时不时的牵肠挂肚,在有一段“无所事事”的时间,鼓动了实验室的同事去算算;比较来劲的是,在大数据泛滥,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我们几个拿手的当家本领是---手算😂 趋势虽然看的很明显,但辛辛苦苦的结果还是拿不出手!🤲🫶🏻🤘虽然文章构思都有了!👍🤾🏼🤽🏻‍♂️


后来疫情袭来,学校“停摆”一个月,终于找到高手合作,结果出来,2天就写好了文章🐒👍🍗。这种科学杂文/评论的投稿却不容易,绝大多数杂志社不欢迎这方面投稿,多由编辑一手遮天,信口开河,一般为邀稿。


很像以前的综述类文章,也是多为邀稿。我们约10年前,自己写了一篇综述,也是比较难找到杂志考虑,这篇综述我们其实慢慢滴准备了两年,写了一个热门的蛋白质,当时这方面的综述每年都有几篇在高影响力的杂志,我们的着重点独辟蹊跷,总结了别人忽视、但重要的几个方面,一个杂志拒绝后,我们就投到了一个新办的免费“垃圾”杂志,(便宜没好货🔥😭)还是审了个半年才发,真正的科学家不怕发烂杂志。😩🤧😪

这个杂志几年后,果然垃圾,停刊了。🙄😭。好在文章是收录在PUBMED,是金子总会发光,阅读量还不错,引用也过了100,不过多多少少还是受了点烂杂志的牵连。现在是新旧两重天啊,很多杂志社都看重综述了,知道可以帮助影响因子,想不发都难,三天两头的有人找来发。


我们这篇杂文辗转了几次,现在被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接受了,其中审稿的一个是诺贝尔奖得主Randy Schekman, 他对文章极为欣赏,也提了几个很好的相关建议。
https://www.molbiolcell.org/doi/full/10.1091/mbc.E22-04-0140
🍕🍟🌮🧅🍧🍩🍭🍯🍪

要多少个人来发一篇高名望🐮杂志的🐄文章?

答案:平均18个左右!


要多少个人来发一篇经典文章?

答案:两个人足矣!

作为一个年富力强的“老一辈”身强体壮的科学家,对现在的年轻同事深表同情!


科技的发展使得论文发表变的容易多了,曾几何时的图很多都是经过人工剪裁、手拚、拍照,然后鼓鼓囊囊的信件传递的,论文早晚都能找到个杂志发表,但现在发高影响力杂志的难度比以前大多了,而且越来越难。


在给研究生上课中讨论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得诺贝尔奖的Science 文章,1994年Chalfie and Prasher共同发表,只有一页半纸含3张single panel的图,显示荧光蛋白GFP的可能应用,按现在的标准其实只能算control对照而已!
一篇是1989年Nature上的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发明,Fields后来因此当美国科学院院士及科学界土豪Howard Hughes Investigator,这篇不到两页的文章只有两个图,一个是实验设计,一个是实验用的质粒构建示意图,再加一个control的结果的表格!



这两篇文章在历史上都极为重要,GFP重要性自然不用说;在质谱的技术长期
没谱
的年代里,寻找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验,不用🧠都知道试试双杂交的方法!不过按现在的标准,两篇文章进Nature、Science的子刊都
可能!cell research也看都不会看。为什么?现在的标准
了!是好是坏捏?呵呵🤯🐒🐵


两篇文章都只有达到发表的最最低标准,当年却能进大刊!当时这不是特例!现在的Nature, Science看看,文章多是含10多个图,里面一大堆panel;一篇文章加上supplemental data过50页的也不在少数;影响力能赶上这两篇的寥寥无几。现在的大刊文章像以前那样全文纸质出版的话,每期不是杂志了,会是一本书。


(王童鞋 上面的广告费还没交哈 有认识的人通知他一下)
与此相应的是现在平均作者人数,牛刊这些年快速上升,连平缓的趋势都没个影!这种现象在商业性强、由职业编辑主导的杂志中(cell, nature, science、nature cell biology等),尤为明显;在过去20年中,5个作者以下的文章在cell和nature cell biology的占比从40%分别降到15%、5%;而10个作者以上的文章占比从~10%增加到了~60%,尤其可怕的是近年来加速的上升,可以预见10年后可能占比会到90%;在非盈利性、专业人士主导的杂志中(JBC、eLife、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等等),则多年来相对变化不太多。我们初略分析了10多个生命科学的杂志,基本情况也是类似的。


现在的年代,很多地方,尤其在亚洲,发大刊和工作、职位、晋升、名誉、奖项都紧密挂钩,因此带来了很多相关的问题,如何区分作者的贡献,尤其是有多个共同第一作者的文章,如何避免作假?纠纷?。。。


是谁让科学家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呵呵,
科学家自己!
把标准越抬越“高“,也因此这些大刊的编辑地位越抬越高,本来是
“服务”行业
的,却在某些地方的“科学家”自甘堕落,把他们奉成了顶礼膜拜的king- maker大爷,还得意洋洋、眉飞色舞的说如何讨他们欢心。😤😭🤯

科学在被淘汰的博士后引领下狂奔

其实以前的大刊的文章更重可能的impact,实验有时并不很完善,那时“小”刊的文章往往图表、数据更多些!现在大刊文章看上去是面面俱到,可与此同时,毛病可能还比以前多了。


如何改进、自救泥

2013年Randy Schekman(加州大学伯克利教授)就提出,拒绝Nature、Science、Cell,视其如粪土。科学评价本就该真正的科学家来主导,文章的水平在文章本身,而不是由杂志“档次”或者数字(影响因子、引用因子等等)来无🧠判定,凡是有点水平的院校、机构都知道这点,由同行评议工作的重要性、新颖性、影响等。很明显,不按这个标准评判的就是没水平。


另一个是把
处理稿件的编辑亮出来
,不少专业期刊(JBC、MBC)已经这样做了,相对来说,也是一种品牌认证或者加持;大刊的职业编辑也该从幕后出来走走,列在发表的文章上面,久而久之,大家也对他们高下有个认识,享受该有的名誉或者责任担当,发的文章有问题砸自己的牌子。(当年臭名昭著的小保方镜子的Stap文章是哪一位🦬编推出来的😤🤯😭😂


还有一项是科学家审稿的
标准要“降低”
,走回头路,看重文章的重要性、时速性,而不是片面追求数据、结果的“完美性”,
完美和科研有点背道而驰
,科研是个探索、求证、完善的过程,一时的完美终究是有问题的。当然文章的严谨性是不能少的。


科学家(编辑)为大刊审稿的时候,可以想想,前面提到的两篇影响极大的GFP、双杂交的文章,现在由自己来审的话,
是有眼光的立马接受呢?还是蠢的自以为是的要他们加上一大串数据泥?还是蠢的自以为是的要他们加上一大串数据泥?
还是蠢的自以为是的要他们加上一大串数据泥?
受阻的不光是文章发表,更是科学的发展🔨⚔️🍡🌰
不得不说,这个简单的数据分析、夸夸其谈就顺手牵🐑发了有些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SCI文章,连经费都不需要,还是很爽的;令人想屡试不爽!(
这到底是爽还是不爽?
 🍦🍺🧉)


我们就茅塞顿开、突发奇想,
下一步
要自己发明一个更专业的评判杂志期刊影响力的新方法,那样的话,以后杂志的编辑就会反过来,把我们几个当
大爷
了!!!


当然更好的是,搞个分析角度,整个让人欢喜、让人悠/幽/油/诱、几多欢乐、几多凑/抽的大学排名,那就更好了,凭着我们这个百万级的自媒体平台,一传十、十传百,可以达到亿级点击,那时就终于可以流量变现了,以后各个大学都要拜我们的山头,也就是退休了以后,都可以
吃香喝辣哉,坐吃山丰/风乎,晚节不保耶
!(这到底是保还是不保? )


多么的完美!

现在小试🐮🔪,正式公布2022年海外学人回国最喜欢的学校排名(数据和评委都绝密,经典暗箱操作,绝对权威全面):
1. 南方科技大学

2. 北京大学
3. 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 https://m.eias.ac.cn
4. 上海🚗🚂✈️大学
5. X科大
6.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