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接触 TTTB ,光怪陆离的海报,不明觉历的主题,再加上望而生畏的学术背景,和大量黑色视觉元素冲击,我想起了火影里面的「晓」组织,强大,高傲,不可一世。
怀着前卫和先锋的灵魂,沉浸在他们想执着表达的世界里面,像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一样,TTTB 有着把观众吸进去的魅力,又魔幻地与现实完全割裂。
TTTB 展览现场 《空壳 肉体 牢笼》
但所谓艺术就像一趟旅行,各种标签和表达手法,是你所乘坐的交通工具,艺术家是守门人,是司机,也是导游,关键在于踩下油门的那一刻,当所有真实世界的感官成为阻力,来自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的气息推翻了你的想象。
TTTB 作品 《空壳 肉体 牢笼》
无论你觉得自己是读懂了,还是没读懂。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先锋的源头
Q:先简单介绍一下你们的团队吧!
A: TTTB ( Two Trillion Terabyte )Artist-Run Space 是由 9 位多学科⻘年艺术家于 2021 年共同创⽴的场域特定艺术空间。「TB」(Terabyte)源于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Two Trillion」 两万亿 TB 即是⼀种包容的乌托邦理想,也象征如今网络世界空间的怪兽性。
TTTB 专注于网络语境下艺术创造,包括研究、⽂献、艺术、场景、公共性、艺术家出版物、设计师产品、沙⻰讨论、拜物、档案 / 归档。定期组织展览、讨论、艺术家出版物呈现,并邀请跨地联网,寻求远离通常的艺术利⽤形式,保留激怒艺术家的乐趣。研究(Research)即探索(Search)。
Q:什么勇气让你们组建团队,并走向如此小众的方向?
A:组建团队其实谈不上勇气,这估计就是年轻人想做事情的动力,但并不是冲动,我们创立之初经历过很多次沟通和讨论。沟通中涉及到很多问题,其中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共识,今天的艺术展览某种意义充斥着过渡商业、展览形式趋同等现象,我们希望基于今天网络语境下,实践不受实体空间限制,激活新的艺术观念和今天什么是艺术的探讨。
蕾切尔·贝克 早期线上网络艺术作品
当然这种研究和实践是今天真实的「先锋」和「实验」,小众便成为了理所当然,但是回看艺术历史,很多运动和流派在他们的年代都是一种反叛和「小众」。
Q:为什么会选择用视觉出版物来表达你们的观点和态度?
A:视觉出版物是 TTTB 团队的工作方法之一,我们践行实干大于多谈的理念。开始之初,视觉出版物是我们内部进行主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中团队成员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精益求精的打磨出版物的细节。之后在北京 abC 书展等多个书展中呈现展出,通过这样的方式与观者沟通交流,并以试图激活艺术家的活力与我们展开更多探索和合作。
TTTB 视觉出版物展示
Q:你们的作品特别迷恋黑色视觉,有什么寓意吗?
A:我们逐渐也意识到这样的黑色系视觉,虽然并不是我们有意为之。这样的现象应该是一个综合背景导致。
我们成员的学术背景都根植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城市设计学院,我们认为它是今天中央美术学院中极具特色的学院,既继承了美院传统的优秀滋养,又具备一种独特的艺术反叛精神。还有网络艺术早期特点的继承也影响我们的视觉表达。
也许是这样的背景和团队每个人视觉喜好汇集,所呈现出的视觉态度。
TTTB 作品《你说你会在平安夜前回来,明天就是平安夜》
Q:你们专注于网络语境下的艺术创造,和传统的网络艺术最大区别在哪,能赢过现在很火的数字艺术吗?(如 NFT )
A: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自己身处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时代,在当下,我们的理解是科技。」科技的极大发展也许是当今的一个共识。
网络艺术也是这样,欧美早期的互联网艺术全神贯注于信息、传播、互动和系统等后观念艺术流派相关的主题,但在很大程度上与 20 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界早期的技术和政治语境密不可分。
比如 1996 年奥利亚·利亚利娜在最原始的网络时代,只用图文完成了《我的男友从战场归来》。
奥利亚·利亚利娜 作品《我的男友从战场归来》
而在「真实世界」的讨论声中,这一代互联网艺术先驱表现出多样化的关注点,阿列克谢·舒尔金将互联网的潜在能力,应用到他对保守艺术的批评上,将「纯净和真诚的沟通」确立为是网络艺术家的共同目标
还有《远程花园》,由多位艺术家共同创作,阐明自然与通信网络之间存在某种突破「虚拟」的联系。这件装置作品由全球互联网用户,通过给一个机器人手臂发出指令,来照料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个花园(其物理位置在奥地利的林茨)。
作品《远程花园》
作品《远程花园》线上互动页面
基于这些早期网络艺术的脉络延续到今天,我们和之前的网络艺术较大的区别即是技术的发展,并且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样的网络世界中,这种生活或者生存方式极大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观念。
NFT 据我们的理解是基于区块链的一个多应用的领域,比如 NFT 作为门票,房产所有权,知识产权,邮箱和信息,甚至医疗记录等领域。数字艺术品是其中的一种应用,作用一个领域和应用方式,我们考虑的是如何理解其中的技术和形式,再给出我们基于这种应用的回应,谈不上输赢的问题。
Q:你们是国内首批尝试「艺术家经营空间」的团队,这种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吗?
A:早在 19 世纪,艺术家经营空间就作为一种倡议诞生,并延伸⾄今,区别与艺术机构和商业艺术,开创⼀种艺术家将话语掌握在⾃⼰⼿中的侵略性,TTTB 提供超越标准的特定空间、不受实体空间限制、不受市场义务和宣传控制的展⽰机会,我们相信批判性的反思和开放性的讨论是⽣存和发展的最直接动⼒,TTTB 所⼒图展⽰和推动的就是这种理性⼒量。
TTTB 展览「空壳· 肉体 · 牢笼」 海报
Q:当话语权掌握在你们手中,还有什么可以限制你们的创作吗?
A:即便如此,限制也依然存在,而且我们也很乐于在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这种限制,我们很喜欢设计的一个信条「创造基于限制。」
对于我们而言限制有客观的和主观两个方面的来源,客观的限制比如技术的欠缺;设备的局限性;或者包括网络审核机制等等。主观方面我们的视野能否更开阔;研究和实践的投入比例等限制。虽然我们某种意义释放了艺术圈的话语权问题,但依然还有很多限制,我们也乐于挖掘限制性条件下的智慧。
TTTB 特定场域空间「冰龛」
和大众交锋
Q:第一次展览往往是最难的,你们怎么开始的?
A:认为做一件事之前,一定需要充足的准备,这应该是一种惯性思维。我们有意识的跳出这种怪圈,能不能在什么的都没有的情况下,先开始工作,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我们抱着理性的热情,在长久发展的愿景下正式启动。效果也让我们意外,在团队的共同智慧和努力下,今天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都给予了我们不同程度的帮助和支持。
TTTB 首次展览「薄荷·旗帜·雪崩」海报
Q:你们的展览主题总是用几个词语串在一起,单从字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关联,为什么用这个形式?
A:我们对每个展览的主题都是经过多角度研究,并通过圆桌会议讨论、研究性出版物和研究文献汇集、整理并提取,最后进行团队研判提出。
比如展览「薄荷·旗帜·雪崩」在特定空间「冰龛」展开,主题是基于我们的虚构性写作,其中虚构到「冰龛」散发出一种苹果、松针、薄荷的混合刺激性气体。另外引申了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中的一种电脑病毒。展览中大量的旗帜作品具有抑制这种病毒扩散的作用。
「薄荷·旗帜·雪崩」展览作品
综合这些复杂文献我们选择了三个关键词作为展览主题「薄荷·旗帜·雪崩」,展览试图唤醒一种业已出现的数字感知性,召唤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不同寻常的虚拟时空亦或是全真互联网,并预见后网络时代的人们对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荒诞崇拜。
「薄荷·旗帜·雪崩」展览作品
Q:举办一次展览的创作周期有多长?你们之间如何分工?
A:展览和项目的周期取决于研究的时长,这其中包括很多工作,比如研究性出版物、团队讨论、档案和归档等。我们现在还建立 TTTB Shop,制作设计师产品,这也将是我们把 TTTB 理念通过实物和粉丝交流的方式。
成都 A4 艺术书展中 TTTB 展览现场
TTTB 特定场域空间 《数本植物》
所以其中分工就像今天的网络技术带来的,具有一种时刻准备的随机性,因为每个成员都可能在某个时刻发出邀请,开启一个新的项目。
Q:有没有担心过你们的艺术门槛太高,不能被大众所接受?
A:我们更多的担心是不追求艺术高度,这将迫使项目结构变得更加僵硬,我们对此一直保持警惕。
这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中国经济、文化和整体影响力在逐步上升,历史角度看这样的趋势发展,国人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将不断提高,基于这样的历史观判断,我们对未来的中国艺术保持相对的乐观,那么艺术性的高度和批判将会被更加重视。
第二,今天的商业性已经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我们的原创转化诱惑也逐步增高,但简单的消费和盈利,并非长远的优势。综合种种考量,我们更倾向于做更真实的东西,保持初心。
像安妮·迪拉德《现世》中提到的「愈古老的沙粒愈接近圆球形……」,我们就像这样一颗沙粒,需要经历逐渐的磨平,是一种永续运动恒久不息的力量。 
Q:欣赏艺术的好像来来去去都是一群人,有没有想过在普及艺术上做些什么?面对一些「我看不懂艺术,我就不看了」的观众,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A:欣赏艺术应该是每个人的精神滋养的权利。
片面地观察到一些城市的美术馆人流量在增加,新的美术馆和空间也在不断开启。TTTB 必然具有普及艺术的义务,我们热衷参与和举行不同的线上线下活动,正是希望给出我们对于艺术的普及方式。
面对不同的观众,还是需要一个代际的养成过程,一种生活习惯和认知方式,并非一时就能改变,但是 Z 世代和更年轻的一代,明显地关注着精神世界的认同,这也许说明变化已经在我们身边生长扩散开来。
现实的未来
Q:你们要保留激怒艺术家的乐趣,到目前为止你觉得你们的作品激怒的是自己,还是激怒了其他的艺术家?
A:我们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理念,认为对艺术家的激怒或者说直言不讳,一直是艺术领域中较少出现的状态,更多是一种互相的恭维和利己主义的表达。
我们希望尝试摒弃这一现象,比如 TTTB 内部时常出现观点层面互相激怒的现象,愤怒是一种很美妙的能量,它建立在一种底层的认可和真切的尊重之上。就像爆炸在夜空中的烟火,有时候它能照亮我们一直逃避的问题。
TTTB 特定场域空间「人偶剧场」
Q:目前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哪里?
A:最大的阻力还是来源于一切有可能使团队内部僵化的机制。我们对这种状态一直保持着警惕。
Q:未来的 TTTB 想要继续成长,会专注在哪些方面?有看到你们想要连结更多的艺术家,有什么新项目吗?
A:2022 年 8 月会在广州未来社 House 进行一个月的展览,「Tut-Tut!Story · Patch · Book」探索实验性跨媒介体验,其中将展示我们的特定空间、创作手稿、艺术家出版物和设计师产品。
广州 未来社 House TTTB 展览
9 月-10 月即将推出我们新的艺术项目 PBW 游戏「数本植物大冒险!」 。这是一个以艺术研究为目的的游戏项目,游戏中不强调音效和画面,游玩时也不仅在游戏机或是电脑。玩家们需要的只是定期微信传输的文件。
玩家参与到这个虚构的冒险当中,经历一整年激动人心的数本植物探险,玩家可能时而互相斗争时而齐心协力,共同谱写一段新的游戏历史。
TTTB 艺术项目 PBW 游戏 「数本植物大冒险」海报
我们将通过这个项目体验和研究共创性虚构写作、第三次虚拟等网络艺术观念,并且实践我们发明的 PBW(Play By Wechat)游戏的魅力。期待与玩家共同体验这样一场奇妙的游戏新历史。
Q:在工作之外,团队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有想过团队很远的未来和结局会是怎样的吗?
A:TTTB 成员秘术:工作之外我们是很亲密的朋友。TTTB 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在遥远的未来在我们都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回忆起这一段不留遗憾的日子会安心离去。
TTTB 成员世界:我们都是朋友;有想过结局, 可能是到达了真实的世界。
TTTB 成员隐士:团队的关系更像无事不谈的家人,未来可期,结束尚早。
TTTB 成员作品
TTTB 成员祭司:良师益友;我相信那会是一个快乐的结局,没有客观意义上的失败的顾虑,在无数可能性编织成的终点有着属于每个人的感动。
TTTB 成员力量:我把这想象成驾驶小船在数本植物的一次航行,友情、冒险、热血、爱情、秘宝…这会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航行途中总有人停留,有人选择继续前进,但最初的梦想已经铭记在我们心里,小船会承载着我们的梦想驶向远方。
TTTB 成员战车:我们工作之外的关系就像 TB 这个单位一样密不可分。未来 TTTB 会编译成两万亿兆字节被上传在网络墓穴,供当时的人们打卡观光。
——————————————————
在艺术面前我时常保持着一种羞愧,自感「读不懂,但是大受震撼」的浅薄,为理解一个深刻和晦涩的概念抓耳挠腮,最后只能气急败坏地打开一个个社交软件,投身一个个「甜蜜陷阱」。
那些有趣,好玩的内容和梗,让我有一种安全感,我能淹没在普罗大众的世界里安心做一个普通人,不需要思考头顶的星空和道德哪一个更为深邃。
但为什么要逃离一切声光色,追求一个虚无的概念,追求一种真实的刺痛感。
TTTB 的答案,藏在他们每一次展览的主题里。
2022 年 7 月的北京 abC 艺术书展中,TTTB 的展览主题为「Rat-tat!Black,Hurt,River」,「Rat-tat」是一个拟声词,指一种敲击声,「Black」是一种我们对于艺术出版物严肃态度的表达,「Hurt」强调视觉的刺痛感,还意指一种情绪,「River」河流是 TTTB 艺术出版物「数本植物」中描绘的黑色爱河。
TTTB 团队合照
不是每一个人都要选择艺术地活着,艺术对于生活也不是不可或缺。
但像海子说的,「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THE END
关于 TTTB 的一切👇

TTTB 新展预告
我们的跨媒介社区实验场——未来社 HOUSE 将于 8 月 18 日开业,TTTB 将在此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展示他们的特定空间、创作手稿、艺术家出版物和设计师产品,欢迎光临 ✨
每次点击,都是你对明日生活的态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