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继5月下旬出台6方面33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后,8月下旬再实施19项接续政策
最新的8月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正出现积极变化
文 | 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二季度以来的超预期因素冲击,稳增长、保民生压力增大。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继5月下旬出台6方面33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后,8月下旬再实施19项接续政策,要求在落实好前期政策措施基础上,形成组合效应,巩固经济恢复基础,推动经济企稳向好。
  这19项接续政策,包括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依法用好专项债结存限额,再次增发农资补贴和支持发电企业发债融资;缓缴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举措,保市场主体保就业;部署进一步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强化财力物力支持等。同时向地方派出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组,促进政策加快落实。
  目前各地各部门正按照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落实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和19项接续政策。
最新的8月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正出现积极变化:
  一是有效投资持续扩大。目前第一批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全部投放完毕。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0.0%、8.3%,比前7个月分别加快0.1个、0.9个百分点。
二是市场潜力逐步释放。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由负转正,居民消费稳步恢复。
三是工业生产持续恢复。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四是就业物价形势平稳。8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CPI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尽管主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但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正处于经济恢复紧要关口。各地各部门要推动有关举措尽快落地见效,以更强的紧迫感,夯实经济恢复基础。
首先是继续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进一步助企纾困、稳市场主体。
  助企纾困,除继续落实好留抵退税、缓缴社保、扩围失业保险留工补助、增加普惠小微贷款额度等政策举措外,9月上旬起新增了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扶持、针对创新创业企业的贷款担保和孵化基地免费使用政策安排等,通过精准聚焦中小微和创新创业企业,最大可能留住市场主体。
其次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与消费需求,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多需求,提振市场信心。
留住企业,还要通过扩大内需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在细化落实好中央相关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项目投资进度。根据地方实际需求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推动商业银行提早参与项目实施、配足中长期贷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运用阶段性财政贴息、政策性金融工具等举措,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以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活力、扩大内需和挖掘市场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在着力应对需求收缩的同时,还要有效应对供给冲击。宜立足资源禀赋,有序推进双碳目标,积极释放先进产能,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在确保安全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加快煤矿优质产能释放,确保能源原材料供给安全;农业部门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影响,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健全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框架、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确保了夏粮丰收,秋粮播管有序平稳。粮食能源供给稳定可靠,成为我国经济保供稳价的基础,也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刊于《瞭望》2022年第39期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