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港漂而言,“大围”可谓再熟悉不过了。
皆因许多港漂UU来港的第一站便是大围。
它距离中大、城市大学、浸会大学、理工大学都仅仅只是1-3站之遥。
不管是回深圳还是去港岛亦或是去机场,这个中间点的位置皆在30来分钟可达。
对内地留学生和打工人而言极度方便。
然而在新市镇建设极快的当下,大围其实也保留了许多旧时光的老巷弄。
它重视社区邻里的街道生活和商业文化的多样性,可谓“生活城市”的缩影。
地利之便
和诸位港漂UU一样,笔者数年前选择住大围时也不例外,最大的考量便是大围交通的极度便利。
位于东铁线沙中线和马鞍山线屯马线交汇处的大围,想回深圳,坐40分钟的火车就到罗湖/落马洲了。
沿途看看山野景色,刷刷手机转瞬就到。
向北去很有一种短途旅游的心境。
沙中线往深圳方向,沿途的湖光山色
想去九龙/港岛,过海也不过是十来分钟二十分钟的事儿。
若是去机场,许多巴士可以直达,或者call的士,25分钟从家里到达航站楼。
如果想要上山下海或者打打高尔夫,沿马鞍山方向坐过去,会有不少惊喜。
马鞍山一线的白石高尔夫球场
街坊文化
作为发展很快的新市镇,在近年来各地产商插旗大力扩张的私人屋苑之外,大围有许多仿佛从旧时光穿越而来的老巷弄。
这些是在奔波忙碌的生活中极易被视而不见、然而却同时蓬勃而安静生发着的日常生活。
青砖房屋仍好好保留着
笔者记得有一个不太忙的周末,偶然和朋友走入了一条与正街比邻的小巷弄。
竟发现里面别有一番天地!
细小的道路曲折环绕,将一片片村屋看似杂乱而又有序地联系为一个有机体;
荒废许久的公立小学仿佛从八九十年代的港片里直接走出来一样,生锈的大铁门尘封着几十年的时光;
古老的拱门和祠堂,安安静静像一位老去的智者….
从90年代就已荒废的大围公立学校
当时的震撼到现在还能记起。
就在这闹市之中,竟然有这样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
新和旧,现代与传统,都那样和谐又分明地融合在大围的街坊之中。
更不可思议的是,原来这一片旧巷弄,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就已立村。
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沙田最悠久亦是最大的围村。
1983年九广铁路增设大围站后,“大围”逐渐变成了地区名称,区内的大围村也逐渐不为人所知了。
城市的发展免不了会带来村落环境的变迁,然而大围村却令人惊异地保存着丰富的传统。
没有太大改变的门楼
对大围村民来说,最为隆重的就是正月二十日的“立围”庆祝活动。
正月二十立围日舞狮祭拜
在“立围”的前一日,大围村至今仍延续每年正月十九日“扒天姬”的习俗。
黄历六月十六日侯王诞亦是村民的大日子。
六月十六的侯王诞花牌
“在看似没有秩序的旧城当中,不论何处总是运行得非常成功,其实是一种维持街道安全与城市自由的神奇秩序。”
Jean Jacob在她的《伟大城市的诞生与衰亡》中曾抨击对于大规模开发和夷平式更新的都市发展策略。
强调唯有多元混合的“人性尺度”,始能造就“平凡而伟大的城市”。
也就是重视社区邻里的街道生活、及商业和文化多元化的“生活城市”。
在笔者看来,大围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城市”的典型缩影。
较高的城市密度、城区多元化功能混合、小而充满活力的街道巷落、不同风格和楼龄的建筑物并存。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城市不应只有一种呈现。
而是兼容好的文化传统和城市资产,汲取当地的历史与智慧。
市井美食
大围美食众多,似乎是许多本地人和港漂们的共识。
不同于某些社区云集许多餐饮集团的连锁餐厅,大围更多是小而实惠的市井美食和小而美的街坊餐馆。
许多店铺甚至已经开了几十年,经典的小食、菜式广受人喜爱。
比如一出地铁站就看到的大围小食,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经营到凌晨的它用生菜鱼肉、豉汁鸡腿、油渣面、韭菜猪红、碗仔翅等慰藉着许多晚归留学生、打工人的饥肠辘辘。
甚至连明星如王祖蓝等也都纷纷前往,辣菜脯更成为招牌。
还有豪大大的鸡排(其他分店就是奇怪地没这家大围分店好吃)、华辉小食的手撕鸡肠粉、龙津肠粉的石磨肠粉……
这些小食店又实惠又好吃,从白天到夜晚总是排着人龙。
而一些街坊经营餐厅如沙田强记鸡粥、616牛肉火锅、婆婆家的饺子、川味鸡烤鱼大王等也都人气颇高。
还有一间做传统中菜的枫林小馆菜品也很讲究,经营50年,可惜几年前关门了。
一些小而美餐厅更是受到米芝莲、必比登推荐。
笔者特别喜欢的一家餐厅叫好汤好面,有很多丰富的鲜美汤底可以选择,如龙虾汤、牛骨汤等等。
它背后的大厨据说来自前四季酒店三星法国餐厅Caprice,用料和搭配都颇为讲究。
比如选用48个月的风干黑毛猪火腿片、蓝蟹肉、虾头油入汤等等。
大围好汤好面
还有一间大围小馆笔者也很喜欢,它家也是做粤菜比较讲究。
有不少怀旧点心、巧手小菜都很值得一试,比如蒜香笼仔蒸蟹饭、勾魂叉烧等。
休闲天堂
除了交通和日常生活的极度便利,大围在笔者看来也是个休闲天堂。
既可以是忙人们的补给站,也可以让慢生活不重样。
比如大围是单车圣地这件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
从大围一直延伸到马鞍山、大埔、大美督的单车道(也是缓跑径)从公园、河景变幻到山海相依的景致,一天单车游心旷神怡。
惬意的单车道
而城门河上每年端午节举办的龙舟竞渡,也是区内盛事。
锣鼓喧天的热闹氛围中,又何尝不是文化传统的凝聚力呢。
笔者特别喜欢沿着城门河的缓跑径,步行十来分钟到香港文化博物馆去看展。
一路有道旁树间细细密密洒下的阳光斑影。
间或有白色的水鸟从河面悠然略过,留下一圈圈荡开的涟漪。
如果是雨后前往就更妙了。
榕树的细枝条上挂着透亮的水珠,路面残留的雨水倒映出绿意盎然的生机。
奔波的生活如泉水汇入溪流,一瞬就平缓而愉悦。
城门河边安静的文化博物馆
虽然地段不在市中心,文化博物馆的常展(如岭南画派的书画展、传统戏曲展厅、金庸展厅等)、特展质素都极高。
不管从立意、审美、展品还是科技的角度都很值得沉浸式观展。
它的水准是足以和香港艺术馆比肩的。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文化博物馆的许多特展都让笔者念念不忘。
如莫奈、毕加索的作品展,大英博物馆藏品展、俄罗斯皇家珍品展、卢浮宫的畅想、数码敦煌展等等。
他乡情韵——克劳德‧莫奈作品展
博物馆连接着此处与他处,此时与彼时,它藏着更加浩瀚的世界。

举步之遥便另有一番天地,有什么比住博物馆旁更幸福的呢?
敦煌特展
住在大围,还可以拥有一条特别的行山路径,那就是沙田道风山。
不同于很多行山路线山海绵延的开阔之美,道风山的路径以阶梯和水泥路为主,难度低而风景幽静。
大约半小时就可以到达道风山基督教丛林。
除却山林静谧,还可以欣赏中西结合的历史建筑。
基督教元素与中国古典建筑相融合
道风山高达12米的巨型十字架
住在大围当然也是有不足的。
比如步行范围内没有购物大商场、饱受居民诟病的区内图书馆等康乐设施不足等等。
不过下年度大商场围方The Wai就要开放,相信大围的宜居程度将更趋于完美。
香港的一个迷人之处,在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每一个区都有独特的生态、神秘复杂的运作方式和千差万别的居住体验。
兼容并蓄的文化包容让不同的人都能找到一方天地。
我想这也是全世界的港漂uu都能在香港安居乐业的原因吧。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END-
●    ●
/本 文 作 者/
不加糖小姐
且文艺且搬砖的资深宅
/小 助 理 推 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如果你也想将自己在香港的经历
与更多人分享
在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要求
本文为“香港体验官”版权所有
转载加入读者群
请联系@小助理
我住在大围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