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数字化已经驶入快车道,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发展,从垂直行业到跨行业融合到深度转变,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正在加速到来。

但随着疫情的不断反复,全球经济不断变化,不同国家、行业的数字化发展程度也均有差异,而如何做好数字化、怎样做数字化则他们被摆在了最优先级的位置上。
“联接,是实现数字化的第一步。”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认为,面对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联接物和机器必不可少,这样才能使数据采得到、流得通。同时,数据的海量增长也在反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IDC预测到2024年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孕育出超过5亿个新应用/服务,传统模式的应用开发、部署和运行效率,根本无法满足海量数据的需求。
图为: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
尤其当行业应用场景不断延伸,XR、全息通信等沉浸式业务的逐步成熟,联接体验从千兆1Gbps走向万兆10Gbps,移动端将从现在的15GB上升到100GB,对时延和泛在联接也提出更高要求。在华为看来,未来技术发展并不能满足更多样性、更复杂的全场景需求,要实现泛在10Gbps体验,算力的智能和高品质调度,“5.5G”时代是迈向智能世界的必由之路。
从5G到5.5G,持续开创新商业场景
不管是达到L4级网络的高度自治,还是连接虚拟与现实世界,随着一个跨时空多感官通信时代的到来,5G时代全频谱走向5.5G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从接入到承载,5.5G将在上行速率、定位精度、融合感知等物联网领域实现技术性突破,”华为汪涛解释道,要拥抱5.5G时代,更要加速释放数字生产力,进行更精准的把控。
早在今年4月,华为便提出了F5G持续演进,迈向F5.5G的倡议。目标是在F5G的基础上,将网络带宽和联接数提高10倍,并向GAO绿色敏捷全光、RRL实时韧性联接和OSV光感知与可视化三个新维度发展。
图为: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
据了解,F5.5G可将光通信延伸到光感知,通过光纤散射效应实现震动、应力、温度的感知,精准度达到米级,开拓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价值,如油气管线的智能巡检;通过高密时隙、无损多路径保护等技术提供实时韧性联接,F5.5G还可将网络能力从电信级提升到工业级,满足工业场景微秒级时延、6个9可用性的要求。
不仅如此,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以智慧城市、智慧工厂为典型代表的智能应用将实现规模商用,而企业更需要以低成本、高敏捷、灵活弹性为目标获取充足算力。“这就需要我们在IPv6技术基础上,持续创新,并与业界共同发展IPv6 enhanced(IPE)的技术体系。”汪涛表示,共同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持续演进和增强,是华为对下一代Net5.5G数据通信网络的产业愿景,涉及了绿色超宽、广址异构互联、高韧性低时延互联、IPv6+、网络智能化与泛在安全六个方面。
如通过绿色超宽可向WiFi7+800G升级,使移动、家庭、办公园区10Gbps接入,保证端到端网络带宽;通过IPv6+、网络智能化、泛在安全可为企业提供云网/算网资源融合感知调度的多云网络;以及通过广址异构互联实现工业、园区的物联化等。
但要想开拓更多的5.5G商业场景,要连同产业共同制定相关标准,深化行业协作,才能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
“联接力”“计算力”、数字化转型的必要底气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两年疫情导致了全球GDP增长波动,唯有数字经济始终保持正增长,2021年同比增长达到15.6%。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技术也已融入各个领域的全过程。
首先,对于一些数字化转型刚起步的国家、企业来说,联接、计算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如亚太地区超过60%的企业没有物联网,宽带渗透率约为35%;其次,技术与业务场景存在差距,缺少规划、集成、部署的能力,经常出现“技术无法匹配的情况”;再加上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行业场景落地难,尤其是还需要自建IT设备和开发环境,来开发AI应用等。
不过,华为也并没有放弃。“释放数字生产力,坚定拥抱云服务”便是华为给出的解决方案之一,毕竟云的高效率、便捷、资源配置更弹性等优势,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而言价值巨大。“但如今很多上云的企业更多是利用云的基础设施服务,来获取弹性计算资源,有点大材小用。”胡厚崑表示,现在云已经发展出了新能力,如应用开发、大数据等技术都可在云上随取随用。预计到2025年,全球企业有95%的数字化业务将基于云原生基础设施构建(Gartner)。
话虽如此,企业又该如何从“上好云”转变为“用好云”?比如在药物研发领域,一款新药的研发,需要购置设备,投入大量专家,采集海量数据,从研发、临床到上市整个周期超过10年,费用投入更是超过10亿美元。通过AI的应用,华为把预训练好的大模型结合开发流水线,在云上开放出来给企业使用,将先导药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到1个月,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实现了药物研发的跨越式发展。
对于传统银行来说亦是如此,如果在建行之初构建核心系统,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作为新加坡首批面向企业的数字银行,新加坡绿联国际银行(GLDB)基于云上的应用开发服务,不到1年时间便完成了银行系统和业务应用上线,为业务发展赢得先机。未来,绿联国际银行还可以在云上实现业务快速开发、迭代,为更多中小客户群提供丰富的数字金融服务。
为了使企业可以更聚焦自身业务创新,实现从传统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华为云原生更是围绕一切皆服务,通过全球数据中心和网络布局,以及分布式云原生等创新,让时延低至50ms。“当你需要这些技术能力的时候,调用就行了”胡厚崑说。
ICT深入千行百业,促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不难发现,从办公领域到生产领域,从简单技术到复杂技术应用,数字应用场景涉及了AI检测、远程操控、自动驾驶等方面,而ICT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华为首席战略架构师党文栓看来,全面迈向5.5G时代,实现智能世界愿景,ICT技术也从两个方面持续演进。一是ICT产业各领域核心能力持续创新、演进,支持智能世界逐步实现;二是ICT产业各领域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架构性创新,解决包括运维复杂度不断提升、多样性业务体验保障、绿色节能等挑战,使各领域的核心能力更充分发挥。
如车联网支持的远程驾驶,创造新的作业模式与服务模式。在100公里时速下,可以将人工驾驶所需要的几十米、上百米的安全距离,缩小到0.8米,从而极大地提升高速公路的车流量与安全性。同时,在城市环境中,通过超视距的车联网、车路协同,有可能提升30%通行效率、减少90%交通事故。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则聚焦3大ICT创新方向,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首先从站点、网络、运营三个维度,系统性的提升整体网络能效,应对能耗增长;其次,依托数字化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融合创新来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而在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高排放行业,则通过数字技术使全社会步入低碳化发展。
除此之外,在工厂、医院、港口等行业,ICT技术也在深入千行百业,不断促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如通过穿戴式传感器、无线通信与云计算,可以更好地支持人们运动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ICT技术还可以支持无处不在的自动和智能机器,发展虚实融合数字世界新的体验,例如3D显示和虚拟触觉,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各行各业的作业效率。
图为:ICT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应用
华为认为,数字技术将以超过十年百倍的速度增长,数字化将促进人和社会加速发展。预计到2030年,全球通用算力将增长10倍,AI算力将增长500倍,国家、企业需要构建面向多样性计算、云-边-端协同的算力基础设施,才能满足海量终端和智慧应用场景的数据存储和计算的需求。
“越靠近后端商业、客户和用户的创新,效果就越明显;而越靠近前端假设、愿景和基础科学,就越需要耐心。”华为周红博士表示,面对未来更要敢于向前端基础研究寻求答案,不断突破计算性能和效率的瓶颈,才能更好的认知世界、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