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气数已尽”的新冠又开始作妖!
科学家发出警告,检测到一种新的新冠变种毒株,正在全球快速传播
英国、欧洲多国都有现踪,可能在“几周内”成为主流毒株!
据报道,这种新变种依然是Omicron的分支,名为BF.7
目前已经在英国发现数百病例,并已经悄然占据比利时新冠病例的四分之一、占丹麦、法国、德国病例的10%。
数据显示,英国的新冠感染和住院人数近日再次飙升,一周增近20%,疫情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伦敦国王学院教授Tim Spector表示,目前,英国新冠R值已经超过了1——1个阳性可以传染1个以上的人。
到10月底或者11月初,英国每日新增病例将飙升到60万到65万例
虽然目前科学家们没有指出,近期的这种上升是否与最新变种BF.7有关,但这种新变种的出现还是引发了专家们的担忧。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系Stuart Ray 博士表示:“多个国家的相同增长优势使我们有理由认为 BF.7 正在站稳脚跟。”
“我们从 Alpha 到 Beta 到 Gamma 到 Delta,再到Omicron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可能自满了。这可能会让人认为疫情已经过去了。”
但是,BF.7的横空出世并快速传播让科学家们再次侧目:对于新冠,我们可能有点盲目自信。
就在周四,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发出了警告。
世卫组织Covid-19技术负责人Maria Van Kerkhove表示,新冠病毒仍在世界范围内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度”传播
但是,“我们追踪世界各地变体和子变体的能力正在减弱,这限制了我们评估已知变体的能力,也限制了我们跟踪和识别新变体的能力。”
Maria指出,“目前,我们正在追踪大约 200 个 Omicron 子谱系,我们正在追踪BA.5,我们还在关注BA.2.75 、BA.4.6 和 BF.7。”
“这种病毒传播得越多,改变的机会就越大,”她说,“这是我们深感关切的事情。”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周四也指出,随着病毒继续传播和变化,“出现更危险变种的风险永远存在”。
大流行尚未结束。我们在一条长长的黑暗隧道里呆了两年半,我们才刚刚开始看到隧道尽头的光明,但距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隧道仍然很黑。”他说。
谭德塞还表示,“在大多数国家,限制措施已经结束,生活看起来像大流行之前的样子。每周的死亡人数继续下降,但每周依然有 10,000 人的死亡,10,000人还是太多了,这些死亡中的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
大流行中,死亡还只是一个方面。近日的好几个新冠研究带来的都是悲观结论。
加拿大,UBC教授主导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新冠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身体的健康部位,而不是保护身体免受入侵的病毒和细菌的侵害时,就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狼疮等。
(影星周海媚就曾患狼疮)
加拿大2孩妈妈Sara Olson也是新冠后遗症患者,儿子9岁女儿11岁的她,曾是幼儿园老师。
但是,自2021年1月感染后,早已转阴的她却“一直生活在黑暗中”。
脑雾、精神分裂症、疲劳、呼吸和其他症状,长期以来折磨着她,“到今年春天,我还不能站立,我需要一个助步器。
“这个星期六我就41岁了,我没想到我在这个年龄需要用助步器。”
Olson说,她还被诊断出患有肌痛性脑脊髓炎,现在她最担心的是,她永远无法从长新冠中恢复过来。
另一边,美国研究者周四报告称,与从未感染过的人相比,感染过新冠的人一年后出现一系列脑损伤的风险更高,可能会影响数百万美国人
这项为期一年的研究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其中评估了新冠对44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
结果显示,与从未感染过的人相比,感染过新冠者出现脑损伤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比例要高出7%。
研究团队称,这意味着大约有660万美国人会因感染新冠而出现脑损伤
该研究资深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Ziyad Al-Aly表示:“研究结果显示了新冠的长期破坏性影响。”
研究还指,感染病毒的人出现记忆问题的风险增加了 77%;
患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性要高出50%;
患癫痫或癫痫发作的可能性高80%;
患焦虑或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高43%
42% 更有可能遇到运动障碍,包括不自主的肌肉收缩、震颤和其他类似帕金森的症状。
此外,听力异常的可能性要高出22%,视力问题增加30%
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已经够惊悚了,英国的研究也来加码:
英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在感染COVID-19一年后,发生血栓的风险仍然很高!
研究人员估计,到 2020 年,COVID-19 在英国导致超过 10,500 起额外的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其他血栓相关事件。
虽然风险会随着感染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研究者发现,在感染新冠后长达 49 周内,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 (VTE) 的几率几乎是未感染者的两倍
新冠已经快3年了,我们早已想扯下这烦人的桎梏,迫不及待地回到大流行前的生活。
但,在新变种和长新冠的黑暗隧道中,我们还是小心为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