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茉莉妈妈。
上一篇和大家分享了我们的暑假计划复盘以及为新学期所做的准备,推荐了一些自用好评的学习用品。
今天想简单说说新课标对数学学习带来的一点启示。(文末有新课标文本分享,还有数学学习练习册)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集体发布的时候,我下功夫仔细研究过英语这个科目——毕竟娃过了剑桥PET考试标准也就基本可以打通启蒙高考这个通道了。
结合带茉莉英语学习的实际经历,看“英语新课标”能看得更明白、有真切体会。而对其它学科的新课标就少了那么一点“钻研”的信心和耐心。
几个月后,沉下来心借助教辅材料来重新研读新课标,发现数学新课标对孩子未来数学考点和考题方向提出了很清晰的要求。我来分享给大家!
1
强调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① 重视理解概念和原理
新课标强调“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提出要“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来源”。
不仅仅要孩子学习和记住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还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数学概念从本质上所表达的意思。
展示对乘法和加法的的运算理解
这样的风向标似乎就是在为“题海战术”踩刹车。对数学概念和原理公式达成“本质”上的理解,更有助于形成知识的迁移为更新、更难内容的学习夯实基础,铺平道路。
② 强调思考的过程
新课标重视对思考过程的考察,明确提出“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思考过程,考核孩子对计算步骤拆解和中间量的理解
思考过程需要缜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步骤,基于第一步对概念和原理理解的基础。
让孩子讲题,做“小老师”的方法特别好,多讲一讲思考步骤,有助于帮助他们理清思考过程、查缺补漏、加深印象,培养“爱问为什么”习惯。
2
强调数学学习根植于真实的生活情境
① 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情境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这点真的是说到心坎里了。我一直觉得没有孩子会不爱科学,小时候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割裂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理、化、生都成了书本中的题目。
一方面容易陷入题海,感受不到“科学"的真正魅力;一方面即使是做题高手也不见得具备在实际中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数学亦是如此。
新课标要求将具体而真实的生活场景融入到题目中,实现”无情境,不命题“,让孩子不仅仅会做题,更要成为活学活用、真正解决问题的人。
比如,传统的考法给出月用水量和每立方米水费的价格,让孩子计算一个月需要支付的水费;而新考法会直接给出两张水表的图,让孩子读取水表,再根据已知水费价格来计算需要支付的水费。
新课标考题更加贴近生活
这就不仅仅要孩子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也有生活技能的考察,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咱们也带孩子勤观察、多思考,常互问,注重积累生活实际经验,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我在想那种“一个水管注水,一个水管放水”,那种经典的注水问题,是不是也要换一个更为真实的生活场景。注水问题是为了给孩子们带来一个数学模型,可以学习类似问题的解题思路。但是单纯的一边注水、一边放水的情境确实让人不好理解。
但是如果换成下暴雨的时候,水库会大量进水,因此需要进行泄洪,就是类似的真实生活情境了;再比如快递中转站,一边接送快递一边派送快递,要对快递进出数量进行监控才不会爆仓;再比如矿井渗水,一边抽一边渗,那么多久才能把水抽光;还想到了我们一边充电一边耗电玩手机,多久能充满电,是不是也更为真实,哈哈。
新课标注重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读懂长题目)
总之,不用担心孩子生活体验少,理解不了实际生活情境。反而,通过数学公式、概念和模型的学习推导过程,有机会去让孩子接触、了解不同行业的真实生活情境,激发他们努力帮助大人解决问题、找到挑战困难的乐趣,把数学融入生活,才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② 突出考察“量感”
新课标首次提出了“量感”——“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这要求孩子“会针对真实情景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量感”就是对咱们都能感觉出这些测量质量、容量、长度的单位都是多重、多少、多长这就要求除了书本上与量感相关的知识外,还要在生活中多积累一些量感经验。
对“量感”的考察
比如。在生活中多带娃用各种容积不同的瓶子来分装水,去体会容量的“量感”;带着娃去买菜,买水果,预估各种挑选的水果“重量”,再和称出来的实际重量作比较;比如安装各种小家具,让娃拿着卷尺帮忙测量各个边的“长度”,并做好记录;比如去动物园和海洋馆,看各种动物介绍标牌的信息,着重带娃关注一下动物们的身高、重量信息……这些不起眼的家庭活动,都是培养孩子“量感”的好办法。
3
注重结构学习,通过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① 注重选择体系结构化的课程和教辅
新课标提出了五大课程理念,其中有一条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要求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倡导以“大单元教学"达到教学的结构化,要求“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数与代数”领域,内容被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大结构化主题。
结构化学习有助于我们将学习内容打通、形成知识串联,将碎片化知识更好地归拢和分类。
这更多是对于学校和教学者的要求,咱们家长不容易做到,但可以更多作为咱们在帮孩子选择课程、选择教辅资料时的一个参考标准。
尽量帮孩子选择教学体系结构化,善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区分和归纳、总结的课程与教辅。
比如学完常见单位之后,用不同的导图帮孩子进行区分、整理,便于孩子掌握和记忆。
归纳“单位”
② 有效、高效刷题,发展知识迁移能力
基于以上“利用知识本质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帮孩子将学习过的核心概念进行迁移、快速理解,理清知识之间的关联,构建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这也要求咱们带娃刷题,不要盲目追求数量,多看看题型,题目要重视对知识本质和思考过程的考察,也要贴近生活实际。当然“计算”要日积月累,坚持练习。
新课标注重对步骤的拆解,考核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迁移能力
4
注重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① 鼓励动手操作
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这两类图形的关联”。
可以带娃从小多摆弄各种数学教具、益智玩具。
家里的各种数学学具
动手能力考核
② 提升家务能力
如何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经验,那就是多让娃参与家庭劳动,给孩子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让娃摆放餐具可以感受数量对应关系、整理衣服可以巩固分类意识、各种组装工作中的测量任务有助于提升“量感”、做蛋糕的时候称量各种原料的用量并计算配比、去购物时做预算、出门前计算行程的时间以判断交通工具的选择……
咱们多交给孩子任务,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和劳动中来,这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多让孩子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多在家庭中进行开放式讨论,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给予孩子及时而具体的反馈,进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解决更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
这是新课标为考点和考题类型变化带来的方向指导。
等我再来分享我们数学学习使用的教辅和练习册资料,一起加油吧~
文末 [赞 ]+ [在看],戳以下名片进入公众号,右上角点击[关注]
在对话框回复关键词“数学1”就可以获得文中提到的2022版新课标各科文件以及推荐的幼儿数学学习练习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