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事物都有约束条件,比如:
2020年疫情初期,国内外复工的约束条件是口罩,口罩产能的瓶颈一度制约了国内复工的效率,春节后的两周里大部分人只能居家办公,直到3月才陆陆续续转为线下。
2021年海外群体免疫计划的约束条件,最开始是疫苗产能,疫苗的供应速度决定各经济体“群体免疫”的时间。到了后期约束条件是疫苗接种意愿,由于接种意愿不足,美国试图靠疫苗实现“群体免疫”的计划宣告失败。
近几年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车,约束条件是锂矿。因为新能源车40%的成本来源于电池,制约电池生产效率的主要又是上游的锂矿。因此对电动车产业链而言,大部分利润都被上游的矿产商给赚走(比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很多车企也开始布局锂矿开采,试图降低原材料成本。
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上,德军的约束条件是石油。由于燃料极其稀缺,德军的推进速度和距离明显受到制约,以致于在对苏军展开穿插和迂回的时候必须考虑油耗的问题。到了后期,无论是在东线还是西线战场,德军都有很多坦克因为燃油耗尽而被迫抛锚。
如今的俄乌战场,在俄军突袭基辅失败后,已然转变成消耗战。4月开始俄军转变战术,采用大炮轰击的战术,一度取得良好效果。但这也意味着,炮弹产能和库存成为了决定俄乌战争的约束条件。正如二战时期可以通过观测德国石油产能和库存来预测苏德战争走势一样,如今也可以通过观测俄罗斯炮弹产能和库存来预测俄乌战争走势。
正文
明朝后期,“军户制”早已名存实亡。由于官场腐败,大明虽然坐拥两京十三省,但经过地方层层搜刮之后,中央财政收入却少得可怜。仅能维持最基本的公共管理职能,基层士兵的军饷经常被克扣,而且存在严重的“领空饷”问题。军队不仅不满编,而且厌战情绪还很严重,战斗力跟明初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明朝和后金对峙图:
此时的中国东北地区,女真人逐渐崛起。相比腐化的明军来说,女真人战斗意志要强得多,经常出现几千女真骑兵追着几万明军打的现象。这也很好理解,女真人是为生存而战,赢了还可以分到大量财物。明军则是为上级而战,表面上打赢了可能会获得一些犒赏,但实际上这些赏钱大部分都落入文官和将领的腰包。输了自己掉脑袋,赢了上级涨工资,没几个士兵愿意打仗。
战斗意志的差别,导致明军特别畏惧肉搏战,大部分士兵害怕见血,不敢冲上前去跟女真人拼白刃。因此在很长时间里,明军可以说畏敌如虎,甚至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野战基本没有胜算。
从西洋引进的红夷大炮:
情况在引入红夷大炮后发生了逆转。在此之前,明军的火炮射程短、精度差、威力小,难以为军队提供有效支援。但红夷炮不一样,射程超过1公里,且能造成大面积杀伤。凭借着红夷炮,以及高大厚重的城墙,明军相对女真人取得了局部优势。每当战斗打响时,明军通常先对女真人展开多轮炮轰,将其阵线砸烂,然后士兵再趁势冲杀,这就克服了明军不擅长白刃战的劣势。明朝耗费巨资在辽西走廊修建了大量堡垒和大炮阵地,在与后金的对峙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但后来的“吴桥兵变”又一次改变了明朝和后金的军事对比,由于叛徒出卖,明朝的红夷炮技术流入后金,大量现成火炮和工匠被后金获得。这就大大提高了后金的火力和攻城水平,在松锦之战中,后金调集了大量红夷炮,不仅给明军造成了大量杀伤,还轻易攻破了原本啃不动的城墙。在这之后,后金势如破竹,无论对明军还是关内的农民起义军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
总的来看,明清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在红夷炮引进之前,畏惧白刃战的明军很难打得赢女真人;
2、在红夷炮引入中国后,凭借火炮支援,明军改近战为远战,逐渐占据上风;
3、随着红夷炮技术被后金获取,明军的火炮优势被抵消,后金在军事上重新占优。
因此红夷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清战争走向。
如今的俄罗斯,与曾经的大明朝有相似之处。俄罗斯虽然体量庞大,但自90年代以来,去工业化极其严重,曾经引以为豪的重工业基本凋零,军事工业也乏善可陈。除了核武器和能源产业外,俄罗斯几乎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东西。不仅如此,俄罗斯还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官僚主义的威胁,内部贪腐成风,连情报部门都被西方渗透成筛子。
俄乌开战后的第一个月,俄军对基辅发动突袭,并试图在占领基辅后迂回到顿巴斯的乌军主力后方。这个战略大方向是对的,但很明显,俄军士气不如乌军。很多俄军几乎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赶上战场,以至于刚开战的时候还以为是演习;而乌军则抱着保家卫国的信念拼死抵抗,战意非常高昂。大量的事实表明,在近战范围内(5公里以内),俄军面对乌军处于下风。这里可以参考一些案例。
当俄军坦克集群向乌军阵地冲锋时,有很多乌军士兵敢单枪匹马扛着反坦克导弹迎敌,在很近的距离对俄军坦克开火。在基辅战役中这样的案例很多,以至于大部分俄军坦克都是毁于乌军反坦克导弹之手,以至于美国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一战成名。
反过来,当乌军坦克集群向俄军阵地冲锋时,在没有重武器支援时俄军很少会做出激烈抵抗,有些士兵丢下手里的武器就跑。9月乌克兰反攻时期,伊久姆的俄军就是如此。根据统计,只有少量的乌军坦克是被反坦克导弹击中的,大部分乌军坦克则是毁于火炮之手。数据的差异显示俄军更擅长远战,不擅长近战。
这难道是乌军反坦克导弹比俄军更先进吗?显然不是,乌军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射程不过2.5公里,俄军的“短号”反坦克导弹射程可是达到8公里。但再好的武器,也得人来操作。乌军之所以能充分发挥反坦克导弹效果,是因为乌军敢冲上前跟俄军坦克拼命。相比之下,俄军更喜欢躲在后方靠火炮来制敌,毕竟离得越近,自己伤亡的概率就越高。
另一方面,乌军作战序列也比俄军灵活得多。俄军通常只敢大部队行动,靠抱团的方式来互相提供掩护。相比之下,乌军各种小分队在只有几个人的情况下就穿插到俄军后方,破坏俄军补给线。因此开战以来乌军补给线基本畅通无阻,俄军补给线则经常遭到偷袭。
俄乌军人战斗意志的差距,导致开战前两个月,尽管俄军拥有更先进的武器,却未能占据上风。俄军不仅没能攻下基辅,还损失了上万名士兵,大量坦克、装甲车、飞机被摧毁。与明末的军队一样,俄军在近战方面处于明显下风,这也是为什么第一阶段军事行动(2月底—4月)俄罗斯遭遇失败的原因。
因此从4月底开始,俄军转变战术,放弃了原本的装甲穿插的打法,利用其火炮数量和弹药库存远多于乌军的优势,先用密集火炮轰击乌军阵地,等清理得差不多再派步兵上前占领。俄军在乌东集中了4000多门大炮,每天消耗5-7万枚炮弹,无间断、不限量地对乌军阵地进行袭击。相比之下,乌克兰在顿巴斯地区仅有几百门大炮,每天最多发射7000枚炮弹,双方火力不在一个层级。凭借火力优势,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俄军的伤亡大大下降,也取得了一定战果,比如说拿下了交通枢纽北顿涅茨克。
这就和明清战争比较类似,明军在引入红夷炮之后,改近战为远战,因此逐渐占据上风。俄军在采用大炮轰击的战术后,也克服了近战不利的劣势,因此在4月底——6月初,俄军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但这就有个问题,那就是俄军太依赖火炮了,假如有一天火炮的优势没了,俄军就会重新陷入被动。
俄军炮击后的较为分散弹坑,据此可以看出其命中率并不高:
根据4月—9月的数据统计,平均来看,俄军的炮弹消耗量,与乌军伤亡人数成正比。
俄军炮弹发射量对战事影响:
炮弹发射量
对乌军杀伤情况
1-2
200
3
300-400
5-7
600
9
1000
当俄军炮弹发射量维持在每天9万发时,俄军可以取得压倒性优势,平均每天能对乌军造成1000多人的伤亡,比如6月下旬。
当俄军的炮弹发射量维持在每天5万—7万发时,俄军可以取得较大优势,平均每天能对乌军造成600多人的伤亡,比如6月上旬。
当俄军的炮弹发射量维持在每天3万发左右时,俄军可以与乌军持平,平均每天能对乌军造成数百人的伤亡,比如7月下旬。
但当俄军炮弹发射量明显低于3万发时,俄军相比乌军就会处于劣势。8月以来,由于弹药库经常遭到“海马斯”打击,叠加库存压力,俄军炮弹发射量仅维持在1万—2万发的水平,俄乌攻守易势,俄军进入防御阶段,乌军进入反攻阶段。
也就是说,俄军的炮弹发射量,是判断俄乌战争走向的重要参考指标。平均来看,由于俄军缺乏精准制导炮弹,火炮命中率较低,平均100发炮弹才能杀伤一个乌克兰士兵。相比之下,俄乌炮战阶段,乌军每天大约发射7000枚炮弹,平均每天能杀伤200名俄军。也就是说,乌军大约发射每35发炮弹能杀伤一名俄罗斯士兵,命中率比俄军高3倍。这里面可能有三个原因:
1、乌军炮兵技术更好,毕竟乌克兰有大量炮兵学院;
2、来自西方的火炮和弹药精度更高,特别是精准制导炮弹;
3、在卫星和无人机的支持下,乌克兰侦查能力更强。
由于缺乏精确制导武器,俄军打击敌方重要目标往往采取大炮狂轰的策略,一枚精确制导导弹就能摧毁的乌军地堡,俄军可能需要发射上百枚炮弹才能摧毁。但在炮弹管够时,俄军这种大炮狂轰的策略确实很奏效。5月—7月上旬俄军一直压着乌军打,仅北顿涅茨克攻防战乌军就损失了超过1万人。
如果俄军能够一直保持这种势头的话,它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但俄罗斯却面临一个最大的约束——那就是炮弹产能不够。
俄罗斯继承了大量苏联炮弹库存:
苏联解体的时候大约留下了8000万枚炮弹,其中俄罗斯分到了60%左右,也就是4800万枚左右。苏联解体后,由于经费缺乏等原因,俄罗斯主动销毁了其中2/3的炮弹,如果这么算的话,苏联留下来的炮弹最多只有1600万枚。
由于年龄老化,俄罗斯弹药库经常自爆:
但更关键的是,炮弹的使用寿命/保质期通常只有20年左右,苏联解体已经30多年,当年留下来的炮弹有很多都超过50年了(有很多炮弹甚至是二战时期生产的),如今还有多少能使用,是个未知数。近十多年来,由于弹药老化严重,俄罗斯弹药库经常发生自爆现象,累计起来仅自爆就消耗了俄罗斯20万吨炮弹(将近400万枚炮弹)。90年代叶利钦执政期间由于财政困难,俄罗斯基本没有生产新炮弹,一直在吃老本,俄罗斯是从2004年才开始启动炮弹生产线,平均每年生产30万枚左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炮弹产能进一步提升,达到54万枚,截至俄乌战争前俄罗斯应该累计生产了730万枚新炮弹。
也就是说,俄乌开战前俄罗斯炮弹库存最多只有730万枚新炮弹+1200万枚苏联时代的旧炮弹,但这还是没有考虑过去几十年战争消耗的情况。如果考虑到战争消耗,战前俄罗斯炮弹库存可能在1500万枚左右。当然了,这一数据足以使俄罗斯成为世界上炮弹库存最多的国家,因为美国炮弹库存仅500万枚左右,是俄罗斯的1/3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保持了高强度的火力覆盖,7个月的时间里,俄军大约打掉了900万发炮弹,占总库存的60%。虽然战争爆发以来俄政府加大了对炮弹的采购量,俄兵工厂也加班加点赶制炮弹。但在生产线和原材料受限的情况下,俄罗斯炮弹产能最多提升一倍,即年产量100万枚。这意味着,俄罗斯一年的炮弹产能,仅够在战场上打一个月。
也就是说,如果俄罗斯维持3万发/日的炮弹消耗量,到明年春季的时候,俄罗斯炮弹库存就会见底,它将面临无炮弹可用的境地,届时俄罗斯的火力优势将不复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普京希望从朝鲜和中亚购买炮弹的原因,因为这些国家都储备了苏联时期的炮弹,如果能提供给俄罗斯,可以让俄罗斯多挺几个月。
美国一年的炮弹产能仅够俄乌战争一周消耗:
相比俄罗斯,西方的炮弹产能更是少得可怜。美国155毫米炮弹产能一年仅7万枚,总炮弹产能一年也就十多万枚,还不够俄军打一周。今年3月以来虽然拜登多次催促美国军工企业加快生产弹药,但产能也就提升了三倍,仍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求。俄乌开战以来,美国累计向乌克兰提供了80万枚155毫米炮弹,占其总库存的40%。其它西方国家炮弹产能也不容乐观,有些国家甚至早就关闭了炮弹生产线。苏联解体后世界上没有爆发过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大规模战争,基本都是速战速决,因此各大国在武器弹药生产方面仅考虑半年的供应量,面对俄乌这种大型消耗战,各国都捉襟见肘。
不过美国的炮弹大多带制导功能,因此命中率比俄国炮弹高得多。但代价是非常昂贵,一发155毫米炮弹就得好几千美元,一发火箭弹更得几万美元,“海马斯”的配套火箭弹更是18万美元/发。美国对乌克兰的158亿美元军事援助,大部分都是弹药的费用。
因此乌克兰的炮弹供应问题同样很严重,它只能省着弹药打,每天发射的炮弹数量不到俄罗斯的1/10。但区别在于乌克兰并不依赖火炮,假如俄乌炮弹都打光,重新回到近距离战斗的话,乌军应该能重新占据优势。这也是各大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军队对火力和后勤依赖度太高了。如果把俄军换成美军,在失去火力优势后,美军战绩可能会更糟糕。因此俄罗斯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它必须获得充足的炮弹供应才能重新建立优势。
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能满足俄罗斯的炮弹缺口,那就是东方大国。如果东方大国进行动员的话,理论上一年生产500多万枚炮弹是不成问题的,而且性能也会在俄制炮弹之上。这样一来,俄罗斯至少可以维持每天5万枚的炮弹发射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西方未能提供更大规模的武器支援,乌克兰很难招架得住,俄军有望复制在今年6月那样步步推进的局面。但对东方大国来说,对俄军售会被视作介入俄乌战争,容易引来西方的制裁。因此除非东方大国彻底与美国撕破脸,否则应该不会轻易为俄国提供炮弹。
由于使用频率过高,俄军炮管经常炸膛:
除了炮弹外,也要考虑炮管的问题。俄乌战争炮击频率远超以往战争,炮管损耗惊人。比如德国的PZH2000重型火炮,额定每天最多发射100枚炮弹,但由于乌军使用强度过高,一个月炮管就得报废。俄军同样如此,由于俄军炮击频率远高于乌军,大量俄军火炮装弹机和炮管因为磨损而报废,轻则打不准,重则炸膛。因此俄乌战争炮管也成了消耗品,铸造新炮管的工序很复杂,需要冶炼、切削、拉膛、猝火、上镀,比造炮弹可难多了。俄罗斯除了面临炮弹供应短缺外,也面临炮管供应短缺的问题。
俄军高强度的炮击模式对铁路运输严重依赖:
由于采取高强度炮击的战争模式,俄军弹药消耗量非常大,这意味着其对铁路运输也高度依赖。俄罗斯在乌东部署了4000多门大炮,每个月需要消耗上百万枚炮弹。要维持这么多炮弹供应,俄罗斯就需要维持4万吨的运力。一节火车大约60吨的运力,那么俄罗斯每个月需要开动700节火车,才能维持前线俄军的补给。如果是卡车的话,则需要上万车次才够。这也是为什么俄军火炮阵地通常部署在铁路线附近40公里以内的原因。如果距离太远,俄军炮弹供应就会出现问题。
这就给了乌军很多可操作空间,比如用海马斯袭击俄军弹药库、火车站、桥梁、铁路线、货运集散中心等,这样一搞俄军补给压力就会非常大,炮弹供应一旦上不去,俄军就会丧失火力优势。另一方面,乌军在收复了库皮扬斯克后,俄军进入顿巴斯的铁路线被部分切断,俄军补给线被迫拉长,炮弹供应更加捉襟见肘,炮击密度掉到跟乌军同等水平。
对火炮的依赖还使乌克兰获得了声东击西的可能,当俄军把大部分火炮部署在顿巴斯的时候,乌军就重点进攻赫尔松;当俄军费尽力气把大部分火炮转移到赫尔松的时候,乌军就改为重点进攻顿巴斯。总之,无论俄军怎样部署,都不可能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同时维持火力优势,这样总能被乌军找到破绽。
如果按照现在的节奏持续到明年春季,俄罗斯就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方面是炮弹库存可能会见底,火力优势逐渐丧失。另一方面乌克兰有很多飞行员正在西方接受培训,学习驾驶F-16战斗机,培训时间大概一年左右。一旦这些飞行员完成培训,再加上美国提供的上百架F-16战机,以及配套的“响尾蛇”红外制导空空导弹、AIM-120中距空空导弹,乌克兰就能抵消来自俄罗斯的空军优势,届时乌方就再也不用担心重步兵集结时会遭到俄空军打击。在失去制空权和地面火力优势后,俄军只会越来越被动。
也就是说,明年开春后乌军将具备了全面反攻的能力,届时乌军可能会全面反攻。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说,明年夏季或秋季俄乌战争应该能结束,在不动用核武器的情况下,乌军将有独自战胜对手的能力,并收复大部分国土。但也得考虑政治因素,如果英美有意拖延战争节奏的话,战争也可能会被拖到20243月的俄罗斯大选前后,这么做一方面可以削弱普京支持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剧欧盟的能源危机。但战争大概率还是会在明年下半年结束,乌克兰人不愿意拖太久,一旦俄罗斯炮弹库存见底,乌军就会筹划全面反攻。
如何看待俄罗斯最近搞局部动员,且要在乌东四州搞公投呢?一方面是因为俄军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俄罗斯宪法规定,其义务兵只能在本土遭到入侵的时候才能投入战场,因此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境内的30万义务兵都未能投入战斗,普京能动用的只有20万的合同兵。相比之下乌克兰在保家卫国的旗号下动员了上百万的军队,乌军人力资源比俄军充沛得多。
俄罗斯欲吞并乌克兰自然禀赋最好的四个州:
因此普京才急着搞公投,公投之后,依据宪法,那30万义务兵就可以投入乌东战场,俄军的规模翻了一倍多。但俄义务兵的问题在于,大多只接受过一年的训练,作战能力跟合同兵完全不能比。如果贸然被派上战场,很有可能充当炮灰。
另一方面,根据宪法,俄罗斯可以在本土遭到入侵的时候动用核武器。如果这四州加入俄罗斯,日后乌军反攻的时候,俄罗斯就能以此为借口投掷核武器。这也反映出俄内部对战争前景比较悲观,俄高层已经做好了迎接乌克兰全面反攻的心理准备。
公投结束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俄罗斯与欧盟和谈的窗口基本被堵死。普京曾指望今年出现冷冬,然后借能源危机胁迫欧盟和谈,以此来体面结束战争。作为交换,俄罗斯可能会撤出乌克兰南部,保住在顿巴斯地区的利益,给双方一个台阶下。但搞了公投之后,意味着普京再也不可能主动放弃这些土地,只能死守已经加入俄罗斯的赫尔松和扎波罗热。这相当于失去了最重要的和谈筹码,即便今年出现冷冬,欧盟也不可能再跟俄罗斯和谈。西方和俄罗斯,只剩下你死我活的关系。
因此对俄罗斯来说,公投是把双刃剑。它虽然获得了动员义务兵上场和发射核武器的权利,却失去了与西方、乌克兰和谈的筹码,即便能源价格涨再高欧盟也不太可能对俄妥协。普京相当于背水一战,压上了大部分筹码,不成功便成仁,放弃外交和经济手段,寄希望于通过武力手段解决战斗。
因此俄罗斯还发动了局部动员,准备征召30万预备役人员上战场(其中很多是老兵)。30万预备役+30万合同兵+20万义务兵,俄罗斯就能凑够80万军人,在数量上跟乌克兰势均力敌。不过这里的一个问题在于,无论是预备役还是义务兵,都缺乏战争经验,而且属于赶鸭子上架,战斗意志可能远不如合同兵。拿来修地堡、维持后勤倒是没问题,但有多少能投入战斗就不知道了。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最缺的不是兵员,而是弹药产能。由于芯片的匮乏,俄罗斯已经很难大量生产导弹,以至于空军出勤率相当低;受供应链制约,俄罗斯一年生产的炮弹仅够战场一个月消耗。虽然普京要求俄国所有军工企业进入战时状态 且维持满负荷生产,但受原材料、生产线的约束,俄军依然会面临弹药短缺的问题。
面对俄罗斯的局部动员,以及乌东四州的公投。本来已经出现裂痕的西方阵营会大力增加对乌克兰的援助,以维持俄乌军事平衡,欧盟的能源危机将让位于俄乌战争的道义大旗之下,欧盟绥靖派话语权会被大大削弱。在乌东公投之前,俄罗斯尚可打着“特别军事行动”的旗号;在公投之后,俄罗斯武力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欧盟的亲俄派很难再得到支持。在战争的威胁下,欧盟将加速右转,进一步提高军备开支的同时加速与俄罗斯能源脱钩。
这次俄罗斯加大战争规模后,英美估计笑开花了,因为这样一搞相当于掐断了欧盟和俄罗斯和谈的可能性,欧盟的能源危机只会进一步加剧。英美很乐意大幅提高对乌克兰援助,相比从欧盟头上赚的钱,这点武器援助费用算什么呢?
事实上俄罗斯动员得太晚了,它直到大部分库存炮弹都被消耗之后才开始局部动员。如果它在今年4月搞总动员,凭借火炮优势,它还有机会以打促和,靠武力优势迫使乌克兰和欧盟妥协。但它现在才搞总动员,为时晚矣。新征召的军人至少需要3个月的训练才能形成战斗力,否则就是炮灰。而且无论它怎么动员,俄罗斯弹药产能短期内也没办法大幅提升。如果美国援助乌克兰足够多的“F-16”战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A-10”攻击机,早已完成军事训练的乌军是能够化解俄军增兵压力的。
历史上俄罗斯民族搞过多次总动员,分别是:
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防守方,俄国胜利,一跃成为欧陆第一强国;
19世纪中叶克里米亚战争,进攻方,俄国失败,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杀;
1905年日俄战争,进攻方,俄国失败,国内爆发革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攻方,俄国失败,沙皇尼古拉二世被灭门;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防守方,苏联胜利,跃居世界第二强国
历年普京支持率与反对率:
俄罗斯老百姓对战败的容忍度相当低,任何一个沙皇,只要打了败仗,都没有好下场。普京可以搞不好经济和外交,但不能输掉战争。一旦在总动员的情况下俄罗斯还是走向失败,20243月的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很难有胜算。普京在任期间得罪了太多人,一旦他失去权力,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为什么普京不能接受失败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近日俄罗斯多次发出核威慑的原因。与苏联不一样,苏联在50年代之后一直搞党内民主,很多决策都是集体说了算,核按钮被掌握在一群人手中,因此苏联动用核武器的概率极低。但俄罗斯不一样,俄罗斯更类似沙皇俄国,权力被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个人决策做出非理性选择的概率远大于集体决策。因此如果普京不能接受战败结果,核战争的风险就不容忽视。
一种可能的情况就是俄罗斯对西方采取核敲诈,比如在乌波边境甚至是波兰投掷战术核导弹,在这种情况下,英美法等有核国家大概率不愿为了乌克兰/波兰与俄罗斯同归于尽。俄罗斯就能靠核敲诈来迫使西方妥协,如果西方继续援助乌克兰,俄罗斯就再扔一颗核弹,直到西方妥协/双方走向核战争为止。
对我国来说,未来外交政策应更加灵活、审慎。俄罗斯搞总动员+公投,意味着欧盟与俄罗斯缓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欧盟与俄罗斯预计走向全面脱钩。这可能意味着我们必须在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做出取舍,在经贸和地缘方面做出平衡。受俄乌战争影响,今年以来欧盟对华政策也逐渐强硬,德国内部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都开始讨论与中国经济脱钩的问题,默克尔时期牢固的中德关系面临考验。一旦未来德国立场动摇,美国就有可能联合欧盟一起对华发动贸易战。因此在当前的节骨眼上,对外政策应该秉持实用主义的态度。好的情况是像印度和土耳其那样两头获利,中等的情况是在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做选择,差的情况是同时得罪欧盟和俄罗斯。如果想争取不差的结果,就需要精准预判俄乌战争走势,以及俄罗斯和欧盟政坛未来动向,审时度势,相机抉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