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里我们讲到,人类成为食物链顶端之后,开始着手操纵动植物的生命,改造自然。这样才有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这次,我们就从赫拉利的“反常识”视角来认识生产力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赫拉利
01
农业革命让人类陷入了更糟的状态?
1万年前的农业革命中,人类逐步驯化了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让这些原本和杂草一起生长的植物变成了农作物,还驯化了马、山羊、牛、鸡,让这些原本和人一样的野生动物成为了家禽家畜。在人类的精心照料下,被驯化的动植物提高了产量,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人类种群得以大规模繁衍,这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革命性成就。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呢?
是谁驯化了谁?
赫拉利说:“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以小麦的视角来看,它只用了短短1000年,就从中东不起眼的杂草堆为起点,传遍了世界各地。现在小麦在全球占据了大约2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10个英国的面积。从生存、繁衍的基本演化标准来看,小麦无疑是地球上最成功的植物。而这种成功,建立在对智人的“操纵”和“压迫”之上。
古埃及壁画上收割麦子的场景
小麦不喜欢石头,智人要把地里的石头捡干净;小麦不喜欢和别的草争抢养分,智人要除草施肥;小麦会得病,智人要驱虫防病;小麦会渴,智人要引水浇田。智人本质是一种猿类,更擅长爬果树、追瞪羚,结果为了照顾小麦搞得腰酸背痛。骨骼研究发现,农业革命后,人类出现了大量关节疾病。而且为了照顾小麦,智人必须要定居下来,放弃多样化的采集饮食,这对智人的健康来说也不是件好事。
既然吃力不讨好,为什么智人还愿意进入农业社会呢?这就要提到一种现象:奢侈生活陷阱。
奢侈生活陷阱
赫拉利认为,第一代农民的确从农业生活中获得了收益,不用担心野兽袭击、风吹雨淋。这种相对安逸的定居生活使得人类大规模繁衍,量变最终引起质变。
起初,智人顶多帮小麦松土来提高收成,养活更多的孩子。但没有想到的是,小麦的产量远远跟不上人类呈指数增长的种群数量,后来人类要做的事越来越多,农活负担越来越重,还是不足以让所有人都达到温饱水平。农业生活的“安全感”逐渐消失,甚至更多人陷入了饥荒。
这种现象在奢侈品史上非常常见,人类习惯了某种奢侈品后,就开始认为它是天经地义的,并对其产生依赖。原本的奢侈品最后往往成为了必需品,而且带来新的义务,这就是奢侈品陷阱。人的欲望越来越多,新的义务也在不断叠加。
比如,我们有很多本该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发明:手机、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相比几十年前手写信的时代,这些东西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沟通效率。但它们真的让人类变得更轻松了吗?在传统信件时代,只有最重要的、值得耗费信件来往时间的事情才会被写进信里,而且没有人会期待在寄出信的瞬间就收到来自对方的回复,这是完全不现实的。而现在,很多人每天都会收到几十封邮件,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及时回复每一封邮件仿佛变成了一种新的义务。赫拉利说:我们其实是把生活的步调加速成过去的10倍,于是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如果单纯从DNA的复制数量来看待种群成功与否,智人的农业革命的确获得了成功。但赫拉利认为,这种成功的本质,是让更多的人陷入奢侈品陷阱,最开始只是想吃饱一点,生活安全一点,最后却陷入了整日劳作、挑水务农的新义务,以更糟的状况生活下去。身为个人,会为了增加智人基因在世界上的拷贝数,就自愿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吗?这值得思考。
诚然,后续人类逐步解决了机械化灌溉和驱虫的问题,也培育出了更高产的小麦品种,满足了更多人的温饱要求。但可能恰恰就是为了解决农业革命“后遗症”,人类才不断进化到了工业革命的历史阶段。
02
工业革命解放了劳动力吗?
农业社会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工业化打破了家庭作坊,加速了人类合作融合的进程。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驾驭并改变了能源的转换方式,提高了生产力。但与工业革命配套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不只与生产力有关的新故事。
生活:时间表统一化
技术发展让智人不再受到自然的摆布,但却越来越受到现代产业的支配。就拿时间来说,传统农业社会遵循的是自然周期,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季节来劳作。而现代工业对太阳或季节变化毫不在意,遵循的是精确一致的工作时间表。工人一定要同时上班、同时下班、同一时间吃饭休息,流水线才能顺畅地运转,一旦有人迟到,整条生产线都要受到影响。
火车时刻表
这套时间表制度不仅在工业上流行起来,还被大力推广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交通运输。英国的第一条商业铁路在1830年正式启用,但当时的英国各地根据太阳东升西落制定时间,与伦敦存在时差,这给人们乘车造成了困扰。于是火车行业统一协商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以此为起点,后来发展出了全球的时刻表网络。电台广播最早的内容之一就是报时讯号,让偏远地区的居民甚至海上的船舶据此校准时间。直到现在,新闻联播的第一句话仍然是“现在时间”。
文化:消费主义任性花
赫拉利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源于《国富论》,把所有利润投入再生产,继而产生更多的利润,社会总财富才会增加。如果把利润拿去藏起来,是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假设工厂老板挣钱买了套大房子住进去,把资产固定下来,就不算资本主义;如果等房子涨价之后再卖出去,买房的钱就变成了一种投资,就符合资本主义的原则了。如果一个打工人把自己的工资放在股票市场,那他也算一个资本主义者。
资本循环
按照这样的理论,利润不断投产,生产规模会不断扩大,产品必须要有人买,才能构成循环的闭环,否则就不能产生新的利润。于是,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孪生兄弟——消费主义。广告、促销、升级换代,不断有新的刺激来支配每一个消费者,节俭理性不再是美德,任性快活才是真理。相比那些禁欲克制的宗教教义,资本-消费主义的理想似乎更加符合人类的天性。
消费循环
经济:交易信用化
从“以物换物”到“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再到“银行贷款”,交易变得越来越信用化。按照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的计算方法,银行持有1元钱就可以放款10元,这听起来像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但它的根基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信任。现在的投资领域还流行着相似的箴言:“信心比黄金重要”。这么看来,“万物可换”和“万众相信”的金钱原则增加了人类对彼此、对未来的信任。
贷款广告
但是,金钱制度也带来了暗黑的一面,如果一切都能换成金钱,当金钱法则凌驾于荣誉、道德、忠诚和爱之上时,信用是不是也能变成交易?父母为了金钱可以贩卖孩子,骑士为了钱可以出卖自己的忠诚……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的地狱?这还不算完,陌生人合作的本质,是因为大家共同相信一套金钱系统,没有钱似乎意味着没有信任。说到底,什么才是可信的呢?
政治:政府工会化
有这么一句玩笑,说“19世纪的西方政府几乎像是资本家的工会”。赫拉利举了几个例子,当时的西方政府为了维护资本利益,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英国的鸦片烟商与国会关系良好,很多议员和部长都持有烟商公司的股票,于是在遭遇中国禁烟令后,英国政府以“自由贸易”之名向中国宣战,发动了鸦片战争;在希腊人反抗奥斯曼帝国争取独立的历史上,也有英国资本主义的身影。他们以“起义债券”的形式为希腊反抗军筹资,如果希腊成功独立,就要连本带利偿还。结果在战争后期,希腊反抗军逐渐式微,英国债券持有人眼看就要赔本。此时为了维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英国随即组织起国际舰队,击溃了奥斯曼帝国的主要舰队。
中英鸦片战争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似乎看到资本主义有了新的侧写。
我们都知道中国很早就发明了火药,但早期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放鞭炮,发明600年后才被用于战争火炮。如果没有资本主义,蒸汽动力很可能像中国的四大发明一样成为看风水、搞气氛的工具;如果没有工业革命,资本家也无法通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方法来实现原始积累。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那么,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到底有没有解放生产力,让多数人类变得更轻松呢?
03
科学革命是帝国征服的副产品?
赫拉利认为,科学革命的起点源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此之前,人们相信神是无所不知的,但《圣经》竟然不知道美洲的存在,这让欧洲人认识到:实际的观察比过去的传统更重要。在此之后,科学的观察与实验成为了欧洲人认识世界的主要通道。
航海,是征服也是科学探险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的地图绘制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地图不再被陆地填满,没被探索过的区域出现了大片留白,这些空白区域激起了欧洲人强烈的征服欲。1500-1850年间,西欧派出了无数舰队,去征服美洲大陆和海洋世界。为了收益最大化,每支舰队都会随行一批科学家,他们在航海征途中获得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南太平洋征旅》封面原画,作者:Hessel Gerritsz
1769年,英国皇家学会派出库克船长远征澳大利亚,不仅带回了“金星凌日”的观测数据,还带回了数量惊人的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和人类学资料;1798年拿破仑进攻埃及的时候就带了165名学者,这些学者建立了埃及学;1831年“小猎犬号”被派去绘制海岸线图,船长邀请了年仅22岁的剑桥毕业生达尔文同去,达尔文在航程中搜集了各种实证资料,形成了演化论。
如果说欧洲仅靠发达的航海技术就实现了崛起,并不是很准确。毕竟早在1405-1433年间,郑和7次下西洋,航海规模远比哥伦布要宏大。赫拉利认为郑和的船队与沿途各地进行了友好交流,从来没有占领与殖民的野心,而欧洲各国对新领地的占领、对新知识的探索、以及对当地土著的殖民积累使其逐渐强盛起来。
科学家并不能控制科学走向?
大部分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埋头苦修,都是为了纯粹的求知,但科学之所以能得到经费,多半是因为其研究有助于达到某些政治、宗教或经济目的。
16世纪,各位国王和银行对前往世界各地进行的地理勘探挥金如土,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基本上看都不看一眼。因为当时认为,新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征服新的土地,构建贸易帝国,但儿童心理的研究得不到任何利益;20世纪40年代,美国和苏联投入大量资金研究核物理,而不是水下考古,因为水下考古对赢得战争胜利没有什么帮助。
核试验
科学家为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科学似乎无力决定自己的优先级,真正控制科学走向的,很少是科学家本身。
04
反常识的历史角度
从以上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赫拉利提出了很多反常识的角度,他认为历史没有正义,从全物种的角度来看,世界不会朝着偏向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很多偶然事件造就了既得利益群体,这部分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会划分等级来限制别人侵占自己的利益,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和美洲对黑人的偏见。这种等级的形成不是因为人种之间存在差异,而是因为上层统治者用虚构故事扩大了偶然因素的影响。评判历史进程,不能只看欧洲人,不能只看男性,甚至不能只看人类。
马后炮谬误
当我们检视历史时,很容易站在人类的角度反推原因,这是一种“马后炮谬误”。历史上选择某条岔路后更像分裂出了一个平行宇宙,事件的发展到底是“顺序关系”还是“因果关系”很难判断,很多事后看起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可能毫不明显。毕竟历史属于二级混沌系统。
一级混沌指的是“不会因预测而改变的系统”,例如天气,明天是不是会下雨,与气象人员的预测无关。二级混沌指的是“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的系统”,因此永远无法准确预测。例如民间流传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方仲永一家对这一预测深信无疑,从此不再努力,最后只能接受“泯然众人”的结局。
对二级混沌系统的预测会对系统本身产生影响,所以没人说得清二级混沌系统的因果究竟如何。有人预测会发生战争,各方都做好了准备,但战争却没有发生。到底是因为预测出了问题,还是因为分析够准确才避免了战争呢?
当崇拜的对象变成人?
从采集时代开始,人类就拥有了宗教。不同部落所信奉的神明不一样,被总结为“泛灵论”,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不管动物还是植物,都是有灵力的。到了农业时代,一部分动物和植物被人类驯化,农民当然不会相信家禽和农作物有什么神力,但农民相信有神灵在掌管风雨雷电,主宰着农业收成。再后来,人类宗教经历了不断演化,直到有一天,人文主义把人性变得神圣化。赫拉利认为,这是智人对自己的崇拜,与对神的崇拜别无二致。
人文主义崇拜人性,但对人性的定义却不相同,由此产生了三种对立的教派: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演化人文主义。不管哪种主义,都把人的体验作为判断标准,追求人类利益最大化。人类从食物链中间位置到达顶端不过几万年,已经有了主宰世界的“自觉”。
在书的最后,赫拉利对未来进行了预测,掌握了基因工程的人类仿佛掌握了“神”的能力,但人类常常在改造世界的时候不顾别的物种,甚至不顾别的人类的生存空间,于是他发出了一个疑问:智人末日是否快要到来?
至此,《人类简史》就读完了。赫拉利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从生物、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阐述了人类的发展历程。有意思的是,他总是尝试跳出人类视角,提出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不断对抗“惯性思维”,反常识思考。篇幅有限,只能摘取书中的部分观点,欢迎大家探讨指正。
作者简介:流瑾茉篱,特约撰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