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转载自7月29日中诚信国际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1772字
阅读时间:5分钟
7月20日,由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政府债务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2022年)》发布会暨政府降杠杆研讨会”在线上举行。继2021年出版首本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之后,中诚信国际再次重磅推出《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2022年)》,并邀请业界、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当前三重压力之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应如何精准发力以及政府债券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晓光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指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策选择空间有所收窄的背景下,要着眼于中长期视角考虑宏观政策选择与政府债务空间,避免错失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刘晓光指出,今年5-6月份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我国经济出现边际改善,展望下半年,在疫情不再出现大范围扩张的背景下,随着“十四五”规划项目的进一步落地、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显现和前期一些不利因素的缓和,中国经济将有望继续复苏。
刘晓光同时提醒,本轮疫后复苏与2020年的疫后复苏相比已经有着多方面的不同,导致本轮经济复苏的难度和压力会更大:首先,经受了三年来的疫情反复,微观主体更为脆弱,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大为弱化;其次,疫情多次反复导致市场预期持续走弱,企业长期投资动力弱化,居民消费也更为谨慎;再次,中国经济循环速度较2020年有明显下降;第四,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出口对经济复苏的带动作用下半年将边际弱化;第五,不同于2020年,2022年传统宏观政策的空间已经在过去两年多消耗大半,各类政策刺激效率也已大幅递减。此外,下半年到明年我国还需提防疫情再度暴发、俄乌冲突进一步全面激化、房地产风险进一步暴露等“灰犀牛”冲击。
刘晓光指出,在经济复苏难度较大、宏观政策空间收窄、不确定性提升的背景下, 宏观政策要进一步强化协同、形成合力。刘晓光提出,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等,从消费、基建、产业等三个方面共同发力,形成协同效应,实施一揽子的政策稳增长,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出台各种稳增长的增量政策。
刘晓光对如何从中长期视角看待政府部门债务空间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政府负债意愿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负债意愿依然是考量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方面,短期来看,截至6月底,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券全年额度已经发行了93.3%,但下半年尤其是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稳投资、稳增长所需要的财政支持依然较大,现有的财政政策如何才能满足稳增长的需要依然值得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来看,如果当前这种经济中低速增长维持的时间过长,有可能导致微观主体行为的变异,导致中国经济彻底滑入中低速增长时代,这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所不能承受的。刘晓光建议,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宏观政策应把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稳固微观主体作为短期目标,将全面恢复和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作为中期目标,并在此两个目标的指导下,务实地审视我国政府部门的债务空间。
刘晓光教授还建议,为更好地发挥政策合力效果,需避免政策出现太大波动,应合理制定政府债务限额及使用时限。6月份新增专项债已基本发行完毕,政策要求8月份基本使用完毕,在此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或存在资金需求与项目数量不相匹配的情况。未来我国经济在加快推进复工复产促进经济修复的同时,仍面临疫情“黑天鹅”以及债务风险等“灰犀牛”的威胁,在此背景下,或可考虑从更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待地方债发行,在适当加大地方政府发债限额空间的同时,对债券的使用时限进行调整优化,合理增加债券使用的时效弹性,或能更好的发挥刺激政策的带动作用。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