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
本文转载自8月18日金砖TIME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3814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一、谈全球化:逆全球化刚刚开始,全球化仍是长期趋势
金砖财经:过去可能有三四十年,大家对全球化特别信任,都拥抱自由市场经济,但是这种现象为什么最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经济学角度如何解释?未来逆全球化的现象是不是就已经无法阻挡了?
刘元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全球化提高了效率,提高了全球人民的福利,但是全球化又是不平衡的全球化,让很多经济主体获益的同时另外一些经济主体受损。
在全球化过程中,很多国家没有对内部再分配进行很好的协调,建立一个获益者补偿受损者的机制,这一轮全球化中一些发达国家原来已经解决的贫富分化问题,经过多年发展又重新回到了传统的水平,美国的贫富分化状况已经与1929年大危机前大致相当。
受损且没有得到补偿的经济主体,就会反对全球化,当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滋生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各个层面掀起反全球化浪潮。
从近400年市场经济发展历史也能看到,人类已经经历了4次全球化浪潮,同时也经历了4次反全球化浪潮。
目前的逆全球化并不是新现象,它是市场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螺旋前进中的一个步骤,要以正确的眼光来看待。
第一,逆全球化现象不是一个短期的运动。第二,逆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第三,很重要的一点,逆全球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未来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目前来看,逆全球化刚刚开始,大国博弈、大国竞争也刚刚开始,各种民粹主义和地缘政治的冲突也刚刚开始。
在疫情之后全球分工链的再定位,全球产业链的再重组,以及逆全球化的一些冲突在兴起,很可能在未来四五年成为很重要的现象或特征,这种特征挡不住趋势,全球化依然是一个长期趋势。
二、谈经济目标:今年全年应该会有4.5%左右的增速
金砖财经:受新冠疫情冲击、俄乌冲突、主要发达国家通胀高企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严重受挫,而中国经济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与4月份“力争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相比,您预估今年中国经济的“最好结果”会是什么?
刘元春:4月29日,政治局会议对疫情防控下的经济和风险,进行了再评估与再定位,出台了相应的政策。7月28日,政治局根据上半年整体运行情况与疫情防控,推进复工复产、稳经济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
总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用“力争取得更好成果”代替“力争完成预期目标”,根据经济复苏情况和经济常态化运行,提出了保就业、保物价的要求,确定经济发展目标。
按照我们测算,理论上今年全年经济应该会有4.5%左右的增速。核心原因就是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为0.4%,大大压低了上半年的经济增速。还要看到,今年下半年虽然经济的弹性、韧性非常好,稳经济、稳增长一揽子政策也及时出台,落实得也很好,但是目前确实还面临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第一,新冠疫情下一步到底如何演变,政策如何调整,存在着不确定性。第二,房地产调控在一些超预期事件的冲击下,是否能够快速止跌并企稳回升,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第三,中美之间的冲突,以及台海局势到底怎么走,具有强烈的影响。第四,全球经济滞胀,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第五,俄乌战争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变化,这些会给下半年的经济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要求我们立足中期,稳住短期,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进行布局。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与控风险,四者之间的关系要把握好。
因此,今年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要以经济常态化发展,在合理运行区间循环稳定和畅通,作为我们的目标。
三、谈政策:财政政策的空间依然存在,货币政策如何发力
金砖财经: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您认为财政政策还有多大的空间,货币政策如何发力?
刘元春:中国的财政政策前期没有跟随欧美采取超级的刺激措施,政府的债务率只有60%左右,非常安全,财政政策的空间依然存在。从广义来讲,我们的财政可挖掘的资金依然在2 万亿元左右。
如果从动态角度来看,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土地出让金收入腰斩,名义增长速度下降,减税降费等,财政的收入要比预期要少,比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预算收入可能会减少3 万亿元左右,财政赤字可能会逐步扩大。
从债务空间来看,今年年底确定的债务空间是21.8万亿元,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存量是20.2万亿元,因此还有1.6万亿元地方债发行这样一个空间。同时还可以提高财政赤字率以及特别国债的发行。
目前来看,中国财政总体空间比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空间要大,但是我们的财政空间又比以往想象的要小,这就要求我们要科学适度运用财政政策,就是不能太激进,也不能够太保守,需要在债务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灵活。第一,保证流动性宽裕,防止因为流动性枯竭,导致一些现金流、资金流断裂,从而引发局部的风险转换成系统性风险,“保底线”的前提,就是流动性顺畅并相对充裕。
第二,要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目前我们进行了两次降息,由于欧美货币政策转向,他们进行全面的、超预期的加息,导致中国降息空间被压缩,但是目前来看,降息的空间依然存在。考虑到存在一系列风险与压力,下半年可以更好地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大货币定向投放,对于财政项目和民间投资提供资金支持,这可能会是一个主要的发力点。
四、谈民间投资:房地产是很大的一块,稳房产很重要
金砖财经:2021年之前连续多年,民间投资增长低迷。民间投资增速起不来,整个投资速度也上不来。政府采取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去年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回升到7%,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9%快了两个多百分点。您认为民间投资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激活民间投资的活力?有何政策建议?
刘元春:目前民间投资低迷,从产业来看,第一是制造业投资,第二是房地产投资,特别在房地产投资中,民间投资的量还是很大,目前房地产投资负增长,与去年同期持续较高的正增长,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稳房产是稳民间投资很重要的一个举措,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看到的,更多的人可能是从投资空间或预期的角度来看,特别是预期,目前企业或资本“躺平”,对规范资本有一些焦虑或担忧。实际上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7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精神,专门提到了要鼓励各种资本能够活起来,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国家要从政策层面、制度层面和投资空间的层面稳定和激励民间投资。
这些举措要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能很难。未来经济的前景还不是很明朗,很多中小企业对于经济下一步的去向,依然感觉有一些压力。我觉得,一方面政府要在稳增长的层面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要保民间市场主体进一步稳固其信心。
另一方面,要在“二十大”进一步提出一些改革方案,经济全面复苏的一揽子方案,对民营投资的盈利前景要有更好的稳定的保证。
我觉得,通过这些措施能够破解民间投资低迷的状况。我重点要强调,房地产依然是民间投资很大的一块,稳房产依然很重要。
同时,要鼓励民间投资进入中高端制造业,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战略性创新行业要向民间投资开放。
五、谈营商环境:一个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要真正建立
金砖财经:如何改善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对于弘扬企业家精神,您有怎样的思考与建议?
刘元春:改善营商环境,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强调的,也是这些年抓的一个重点。我们的营商环境从原来在全世界排名 100多位提升到30多位,说明我们的确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但是依然有提升的空间。
第一,政府权力约束和管理,过去通过“放管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还得继续推进政府改革,特别是地方政府改革。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营商环境改善的重点就是政府改革。政府改革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推动进行,密集性的布局和政策会推出来,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作用,进一步明确民间资本投资的负面清单,明确“红绿灯”的界限,特别要明确绿灯的确定性范围和创新性探索,未知探索领域的行为模式,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政府权力也要进一步明确规范,进行清单管理。两者是互动的,如果单纯强调对资本“红绿灯”管理,而不强调对于政府权力的规范,会导致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这是很多老百姓和一些民间资本担忧的问题,营商环境的改善要向制度化、体制化方向的改革来进行定位。
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一是要遵循各种法律体系,二是要履行社会责任,按照一些ESG评价体系来履行在环境、社会责任以及治理结构方面的要求。
期待企业家一定要超越原来的温饱时代,不是单纯提供产品与服务,而是要增强事业的使命感,增强对民族复兴的神圣感,在遵纪守法的同时要提升自己的情怀。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