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晚睡”将我们设置为星标哦 ·
本文转载自:魂有香气的女子(ID:lixiaoyilhyxqdnz)
者:紫宸

这个女孩狠狠感动了我。
江梦南,她的故事你可能已经看过:半岁时听力几乎完全丧失,父母坚持让她和平常孩子一样读普通小学,靠读唇语“听”和“说”,从偏远的瑶族乡镇一路考上吉林大学本硕,又考上清华博士。
江梦南是个奇迹,她的父母更了不起。如果反过来——父母全家都是聋哑人,女儿又该怎么生活?
电影《健听女孩》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不要被这个生硬的片名劝退,它一点都不苦大仇深,反而像脱口秀那样,把苦难嚼碎了咽下去,变成梗说出来。
女主露比,家里4口人,爸妈和哥哥都是聋哑人,她是唯一的健全人。从小到大,露比都承受着超出年龄的压力,全家大小事情都需要她来操心。
每天凌晨3点钟就爬起来,带全家人出海捕鱼卖鱼。露比是全家人的耳朵和嘴巴,带他们躲避危险、讨价还价、跑腿翻译……
聋哑人家庭面临的是两大关卡:生计、尊严。
露比父母不会做别的,只会捕鱼。受大渔场控制,被霸王条款摆布,货好也卖不上价,起早贪黑仅够温饱。
忙完家里一堆事,露比衣服都来不及换就要赶去学校。负担重,成绩差,累得在课堂上睡觉,同学奚落她身上洗不净的鱼腥味,模仿聋哑人声音嘲笑她。
看见暗恋的男生不敢搭讪,做足心理建设去参加合唱团,却只敢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看别人各种牛逼表演,轮到自己吓得扭头就跑,比刚进宫的安陵容还怂。
露比从来不知道自己拥有让人嫉妒的嗓音,充满穿透力,一开口让人寒毛都竖起来。她只敢对着僻静的小湖唱歌,还一直以为自己的声音奇怪又难听。
从小没有享受过赞美的女孩,根本不相信自己有多么好。
别人的家庭是孩子的助燃器,露比的家庭是她的绊脚石,处处添乱。
在老师命令下被迫营业,带喜欢的男孩回家练歌,刚唱出一点酸酸甜甜的小暧昧,就被房间里爸妈的叫床声打断。
没有听力,就像从体内抽走了敏锐,留下了迟钝。控制不了分寸,捕捉不到讯息,分辨不出情绪,体会不到尴尬,甚至判断不出危险。
女孩尴尬得脚趾抠出大平层。爸爸误会,以为女儿带男朋友回家,一顿比划疯狂输出,教年轻人做事要戴套。
第二天,这事就成了整个学校的笑料。对一个自卑女孩来说,那些刺耳的哄笑是尖刀,一刀刀扎得她血肉模糊。
自卑社恐,敏感脆弱,一点就炸,她像套着透明玻璃罩子在人群里行走。
生活就是一边扇你耳光,一边灌你鸡汤。
残疾人难,残疾人家庭里扛事的孩子更难。露比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从来没有和同龄女孩一样享受快乐的资本。
偶尔放纵一次,和男孩子出去谈个恋爱,回到家,等着她的都是晴天霹雳——渔船扣押,执照吊销,外加高额赔偿金。
仿佛这些都是一个17岁女孩子的错。
每个糟糕的女孩能幸运翻身,背后都有一个好老师。
他包容她的一次次迟到;他教她“狗式呼吸”,气沉丹田控制声线;他教她树立野心和目标,争取奖学金,报考伯克利音乐学院;他教她把自己认为最难听的声音嘶喊出来,让淤堵的情绪倾泻;他启发她体会唱歌是什么感觉,她说是一团火在心里燃烧;他教她不是唱给别人听,而是通过声音表达自己内心的勇敢;他告诉她——很多人有着美丽的声音,却无话可说。
但露比并不只是一个人。
报考梦想的伯克利音乐学院,意味着抛开家庭,远离小镇。在聋哑的父母看来,大城市坏人多,太复杂,未知的东西永远让他们觉得危险。
更现实的矛盾是,全家打拼多年终于开了一爿卖鱼小店,刚有点起色,露比走了生意怎么办?
自由?自私?一字之差却足够绑架女孩的一生。
亲情是无形的挟持,她必须在放不下的梦想和挣不脱的责任中间纠结撕扯。
怎么样,像不像“女人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千古第一大难题。
特别打动我的有两个细节。
一个是,女儿身穿妈妈送的红裙子站在台上,歌声惊艳了所有观众。突然声音戛然而止,接下来是大段留白,死亡一般的寂静。父母坐在观众席中间,木然看着周围的人尖叫、鼓掌、热泪盈眶。
世界那么热闹,他们却是木然的局外人。
另一个是,露比大声唱歌,把爸爸的手放在自己喉咙上,让他感受声带的振动,告诉他这就是音乐。

他们是局外人,却可以因为亲情而共情。
《健听女孩》翻拍自法国老版《贝利叶一家》,却是2021全年评分最高的美国电影,被苹果公司1.6亿高价买下版权,烂番茄新鲜度96%,豆瓣评分8.6。

剧本给露比安排了一个向日葵式的明媚结局,经历挣扎和成长,既追上了梦想也和家人达成了和解。
作为一部励志电影,多少是有些套路在身上的。但网友非常宽容:我们需要这样的老套和简单。
不刻意渲染苦情,而是用不那么体面的细节,一一揭开残疾人生活里的爱、怨、苦。
比如残疾人也有爱的渴望。
常年出海工作,环境潮湿恶劣,爸爸生了股癣,又传染给老婆。去看病,只能依赖露比给爸妈和医生当翻译。医生说治疗期间不可以亲密接触,爸爸秀恩爱说那可不行,你妈妈那么性感,我控制不住。
比如残疾人精神生活的贫瘠。
爸妈和哥哥在饭前的娱乐项目是看交友软件里漂亮的妹子,露比看不惯,觉得他们粗俗。就像他们理解不了女儿的音乐——身体的残缺会让精神世界被砍掉一半,这是多么残忍。
又比如母女的冲突与和解。
她会自私质问:你走了我们家里的生意怎么办?也会悄悄买下漂亮的红裙子,让女儿穿上去参加演唱会。作为主妇,她用“同进共退”去捆绑家人;同为女性,她理解女儿的忧郁和渴望,孤独和狂想。
但现实生活中的露比和江梦南们,并不是这么幸运。
有一组数据可能让你觉得吃惊。
第七次人口普查去年5月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全国人口总数14.1178亿人。来自残联的数据是,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8500万,这个比例为6.21%。
图源 / 新华社
也就是说,16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残疾人(当然残疾程度不同)。
换到全世界范围内,这个比例又高出许多。世卫组织给出的数据是,全世界人口总数76亿,残疾人占到10亿。
如果走在街上,每8个人里就能看见一位残疾人,我们心里一定特别难受吧。
但为什么在街上很少能看见残疾人呢?
UP主@科技领航员,用技术模拟了盲人的生活。街上不足2米的盲道,如果弯弯绕绕,就可能要让盲人花上10分钟。
更何况那些设计诡异的盲道。有的撞上广告牌,有的通往配电箱,有的尽头竟是停车场,更可怕的终点是车流滚滚大马路。
不知道是要给人走路,还是要把人送走。
B 站UP主@nya酱的一生,因为一场严重腰病压迫神经,有段时间只能坐轮椅。于是她请来另一位腿有残疾的姐妹程子,用一整天时间体验残疾人怎么出门,拍摄成沉浸式视频。
第一步,从家里到电梯,都异常艰难。轮子被电梯口卡住,腾挪了三分钟才下楼。在小区里,几个大爷大妈用同情混杂着好奇的目光从头到脚扫射了她俩好几遍。
一路上,很小的斜坡或马路牙子,对nya和程子都是考验。不是遭遇大卡车占道,就是被电动车挡住地铁无障碍通道。乘地铁也是道坎,站台和车厢之间的缝隙很容易绊倒轮椅,必须借助外力帮忙。
商场设施看似贴心,却暗藏很多不便之处。残疾人专用卫生间,洗手池下设置了柜子,牢牢卡住轮椅,根本洗不到手。镜子的高度很尴尬,坐在轮椅上照不到脸,只能看见一个头顶。
处处碰壁,nya最大的感受就是残障人士出一趟门真的太不容易了。

所以,明白前面那个问题的答案了吧。
为什么街上极少能看见残疾人?因为他们很少或者根本就不出来。
他们本该应有更大的行走半径,像江梦南那样。而不该是一边直面生活短兵相接,一边远离人群画地为牢。
北京冬残奥会前天闭幕了。
我国体育代表团获得18枚金牌、61枚奖牌,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创造了参加冬残奥会以来的最好成绩。但和一个月之前全网沸腾的冬奥会相比,关于这一次的赛事报道明显十分冷清。
在很少有人看见的地方,运动员们以惊人的意志力,一次又一次突破身体极值。不管有没有奖牌,他们都和谷爱凌苏翊鸣们一样了不起。
他们的世界,有的死寂,有的空茫,有的寸步难行。日复一日的挫败、痛苦、重建,我们根本不能感同身受。
人的悲欢并不相同,但举手之劳付出一点关照,谁都可以做到。
要始终记得:有一群人,不止让人心疼,更值得被人看见。
- END -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推荐
作者介绍
紫宸,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签约作者。资深编辑、媒体评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榜原创top20作者,深度研究中国女性情感和社会心理。
如果你也喜欢他的文章
欢迎扫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