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超英国,成为了这两天热议的一条消息,想必诸位都已经知道。
对印度,作者的观点一直是:印度想要发展起来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它能走多远!
印度的发展,不会是问题
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当部长的时候,就注重学习中国,2014年成为印度总理后,更是如越南一样,摸着中国的石头过河。
▲莫迪 视频截图
总体来说,莫迪干了三点:
1, 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对内,莫迪进行了GST税改,农业改革,甚至连废钞这样的极端手段都搞出来了,不过阻力很大。
特别是去年的农改,大量印度农民持久性抗议,最后迫使莫迪政府不得不一定程度让步与妥协。
对外,凭借自身14亿的市场及众多年轻劳动力,加大外资吸引力度,并利用中美交锋的国际大环境,积极吸引外企入印度投资办厂;
2, 大搞基建
也就是推进传统的“铁公基”建设,新建铁路、铁路电汽化改造、单线改复线、推进城市化,等等。
有一个数据大概可以说明点什么,印度的水泥与钢铁生产都达到了世界第二,虽然只有中国的1/10,但绝对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了。
这一点,印度搞得还算是成功的。
3, 效仿“中国制度”,推进“印度制造”
这一点,印度干得不怎样。
服装、纺织、鞋子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印度没干过越南与孟加拉国,印度只获得了一些电子产品(如手机)的组装产业。
莫迪原本的目标是将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到25%,结果反而从16%降至了14%,制造业就业减少了一半,没有就业导致上千万人跑回农村务农去了。
上述三点,基建方面印度还算成功,制造业比较失败,改革开放算是半调子、喜忧参半。
印度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与优势:
1, 相对独立自主
世界上真正能做到独立自主的只有中美俄三国,但印度相对其它国家来说,还算是比较独立、不受人操控,这就让印度有了发展前提。否则,若是受制于人,你想发展,别人不让你搞,就比较难。
2, 拥有大量平原,意味着印度能够生产大量粮食,养活不少人;
3, 体量不小
拥有14亿口;国土面积虽然只有中国1/3,但也不小了,大体量意味着印度拥有发展潜力。
4, 低端制造业无技术门槛,只是组织实施问题
在上述7个特性下,意味着印度要发展起来,并不是问题。
因为印度只要搞搞基建、利用自身体量吸引吸引外资、搞搞低端制造业、再搞搞房地产推进城镇化什么的,印度的GDP必然是蹭蹭上涨。
主要原因就是印度体量在这里,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不会是问题。
印度能走多远,才是问题。
这里有3因素:
1, 印度自身问题
印度并未进行彻底土改,这会严重阻碍印度发展;
印度种姓制度在法律上虽然已经废除了,但在社会层面却是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印度劳动力释放;此外,印度妇女并未得到解放,这也会极大制约印度生产力。
如此等等。
2, 西方因素——不会放过印度
当前印度的国际环境是很好的,不论美国还是俄罗斯,都积极拉拢印度,包括中国也是尽量不得罪印度,这让印度可以说是左右逢源,拥有良好发展环境。
然而,印度作为一个潜力国家,西方必然不希望印度发展起来,它当前日子好过,仅仅是因为它目前的体量还威胁不到美国,且有中俄顶在前面。一旦它后面体量大到一定程度对美国构成威胁、一旦美国从中俄腾出手来,印度的麻烦也就来了。
关于这一点,在《原始法则》一文里有详细论述,这世界上所有套路,如民主、自由人权什么的,都不过是竞争话术,剥开这些表层,内部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资源争夺。
关于这一点,奥巴马时代的美国就已经说得很清楚,光是占全球人口20%的西方白人进入现代化,就已经把地球糟蹋成这个样子了,如果20%的中国人再进入现代化,就再需要一个地球,若是其它人种再进入现代化,则需要6个地球。
因此,为了资源争夺不允许其它人种进入现代化,是当前世界一系列激烈过招的本质,西方会对印度网开一面吗?自然不会。
3, 历史原因——工业化背景已然不在
教科书都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进入工业化,那就先从农业生产搞起,资本富集后就进入城镇化,随着人口流入与资本进入,进而就实现了工业化。
可是,你在全世界找找,看能不能找到一个这样的国家,只要有一个就行了,实际上是没有的。
这套理论,完全就是照搬西方理论的忽悠话术。
当前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都有它的历史背景。
西方就不用说了,它是利用了近500年时间的三次大跃迁才办到的,这一点在《西方富强根源》里有详细论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查看。
二战后,实现工业化的对象主要就4个:中国、日韩与欧洲。各位可曾想过,为什么是这4个?
那正是因为当时有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二战打完后,世界就立即在讨论三战,三战的前线一是欧洲,二是中日(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美苏两大阵营才积极武装这些地区,甚至将军事重工业直接搬到这些地区,当年苏联为什么大力援助中国工业,并非苏联好心,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美国对日本与欧洲的帮扶,也基本上是不计代价,这才让被打成一片废墟的日本、欧洲再度快速崛起。
结果是战争没在欧洲爆发,因为在欧洲发生烈度太大,都受不了,三战苗头在朝鲜半岛发生了。
也就是说,二战后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除了自身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受到当时三战背景影响、受到美苏两大阵营“帮扶”的影响,从而实现的。
除此外,你在全世界再找一个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看看,一个都没有。
论人口、地理环境、体量,印度、非洲与拉美都很好,为什么先发展起来的不是它们,而是中欧日韩这些地区,原因就在此。
介绍这段历史,是想说印度没有赶上这种历史机遇,它还能不能上得来,就是大问题。
当然,有一点似乎是印度的机遇,即中美交锋,美国有可能扶植印度对抗中国。但相较于当时面临的三战热战较量,中美间难以形成集团性热战,美国对印度的工业化扶持也就不存在;况且有了中俄的前车之鉴、加之上述第二点“资源之争”,美国恐怕不会再帮扶一个潜在对手,让一个新的威胁出现。
上述三点,决定了“印度能走多远”将会是一个巨大疑问。
综合起来看,鉴于印度自身体量,它会一定程度的发展,必然不是问题;然而,由于印度自身内部问题、西方遏制、工业化历史机遇消失等因素,印度能走多远才是问题。
当前印度,只要在基建、房地产(城镇化)、吸引外资、低端制造业等方向多努力下,印度经济会高速发展必然不是问题,并且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超过德国、日本也只是时间早晚。
但当它的GDP达到10万亿美元上下时,当它基建搞得差不多、当它浅水区改革搞得差不多、当它低端制造业已到尽头,它还能不能继续向前走得动、进入深水区改革还改不改得动、其制造业还能不能像中国一样升到中端甚至是高端、西方还允许不允许它继续向前成为西方的威胁……这都将是大大的疑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