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珺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比较教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组织教育政策、21世纪核心素养、全球胜任力、全球教育治理、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在这些领域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滕珺教授曾在一次论坛上谈及全球胜任力,她认为全球胜任力是一个学术概念,但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具有自由行走的能力,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全球胜任力具有不同的特质,需要在不同文化中汲取养分。
中国的国际教育经历了从1.0“拿来主义”的发展初期,到如今4.0的综合发展、争取国际认证阶段,国际教育的发展不断深化,已经从只关注看得见的显性资源到重视看不见的隐性资源,从简单强调外语能力的提升到注重全球思维方式的培养,从奉行“拿来主义”到开始尝试挖掘自身教育的价值。
在讨论“全球胜任力”时,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强调“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因为他们默认是在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基础上,讨论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和包容。但滕珺教授强调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是一个人面对世界、面对天下的前提,中国自身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史,要求我们必须直面这一问题。
因此,在中国国际教育的本质的认识上,滕珺教授坦言不在于“国际”二字,“而在于如何让自己更现代,而现代的前提是做好‘中国人’的中国特色。每一个中国人、中国受教育者和中国从事教育行业的人,都应该首先意识到‘中国’二字所带来的文化内涵,这是独一无二也是需要首先发扬和坚守的。
在所有探讨国际问题的场合,滕珺教授都喜欢穿旗袍,她认为这是自己文化身份的象征,“如果自己都不自信,要如何跟别人得体自如的相处?当你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和身份的认同产生怀疑时,如何跟别人交流?”。
此外,滕珺教授认为对中国人而言,除了要拥有理解全球性问题的能力和形象,还要有理解底层的逻辑。底层逻辑是指一个人在本土语境中所获取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在与别人竞争的过程中,不仅要在全球发声,还要把自己做得更好,这就是全球竞争力。它是一个人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必备品质与全球语境互动的产物,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
作为一名教育研究工作者,滕珺教授一直在一线参与很多学校的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如何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她发现,传统上我们认为全球胜任力是有钱人、精英学校的事情,只有有条件的学校才能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普通学校也可以通过方法的创新,跨学科的创新,让学生形成一系列可迁移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全球胜任力”不是奢侈品,不仅针对精英阶层,它是所有人必备的技能。
  //  
在即将到来的第三届国际化学校课程发展大会上,滕珺教授会带来哪些真知灼见和经验之谈?敬请期待!
2022年9月14-16日,第三届国际化学校课程发展大会将在杭州桐庐富春江畔举办。本次大会主题为【融合创新,美美与共】,旨在聚合国内外教育及相关领域专家的智慧策略,汇集拓展行业细分领域资源,搭建行业交流合作共享平台,共同推动国际化学校行业以新的姿态开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本次活动设置1场主论坛、8场课程主题峰会,8场课程主题峰会分别为IB课程论坛、剑桥国际课程论坛、ACT GAC课程论坛、AP课程论坛、体教融合课程论坛、艺术素养课程论坛、STEM课程论坛、EPQ课程论坛。
除此之外,本次大会还有更多惊喜:富春江夜话,坐而论“教”;《国际化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报告》发布,助力素质教育发展;“十大课程服务品牌”奖项揭晓,分享优质课程创新案例;校长晚宴,共享课程嘉年华;名校名企参访,鉴宝取经;教材及教学用品展览会,打造供需平台……众多亮点,精彩纷呈,等你来发现
组织单位
会议议程
会议咨询
白莹
17611502062
参考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全球胜任力在中国怎么看、怎么办?》,GoodTalk看世界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刚刚!上海中考泄题事件调查情况公布,教育公平的底线不容触碰
2022-08-22
最全议程公布|2022紫荆教育论坛
2022-08-22
27人被追责问责,人教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重绘工作已完成
2022-08-22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