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不敢也是因为钱吗?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898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micheile dot com on Unsplash.
内容来源:诺言社区动态,内容编辑:毛毛虫、小九。本文来自:诺言社区。
【写在前面】
物质贫乏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印记,虽然不至于吃不饱,但是却不敢有自己的喜好。因为好看的衣服需要花钱,好吃的零食也需要花钱。
从小被灌输钱能不花就不花,从小被贴上懂事的标签。一度很讨厌这种贫穷的感觉,嫌弃自己买东西一定要先看价格,嫌弃货比三家才能做决定。有些人会把贫穷的原因归咎于父母,怪他们做得不够好。
看过诺友的动态,我们才明白,父母的贫穷是我们的起点,不是我们的终点。我们给自己贴的不敢、不配的标签才是我们最大的障碍。
1
我不敢买衣服
诺友@冬天
除了不敢社交,我还有一个从来没有跟别人讲过的不敢:不敢进服装店试衣服、买衣服。高档的店不敢进,感觉自己配不上那些衣服,也买不起;砍价的小店不敢进,不识货,嘴巴笨,怕被人骗。
最后索性所有的店都不愿进,不止服装店,化妆品店,饰品店,家居店,鞋店都让我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底层原因还是觉得自己进去不搭,配不上。
上次买衣服应该是五年前了,直奔一家店,看到自己需要的衣服(通常是牛仔裤,套头衫)简单试一下,拿了就走。
这五年除了哺乳衣,孕妇装(好几件都是别人给的),队友为我买过几件家居服,朋友送过几件旧衣,常穿的是十年前在北京参加志愿者服务时发的工作服。
我想自己如此恐惧买衣服不全是因为节俭,更主要的原因是小时候一直穿姐姐和亲戚的旧衣服。因为没有选择,对衣品及美的追求便被深深压抑了。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穿过的第一双皮鞋是高三那年刚刚上班的姐姐给我买的,一双达芙妮的凉鞋。考上大学后姐姐又给我买了一双黑皮鞋和一件羽绒服。
在此之前我脚上穿的一直是我妈手工做的布鞋,身上穿的也是一针一线缝的棉袄。
今天中午公司几乎没人。我简单吃过午饭,转念一想,今天工作不忙,没有娃跟着,为何不去转一下给自己买几件衣服?
我径直走向一家店:Kappa。正好夏天清仓,很多衣服 50% 折扣,太好了。试了几件都很合身。于是从里到外,从内衣、泳衣到外套、裤子,给自己买了好几件。今天买衣服居然没有感到为难。
我惊喜的发现,我的限制和曾经无比坚硬的障碍,像被太阳久晒过的塑料,变得很脆,一碰就碎了。
▲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2
我不敢对价格“斤斤计较”
诺友@lily
在金钱上,工作十几年来,我一直对自己的工资明细不清楚,只大概知道钱的总额。对于为什么有时候多有时候少,不甚明了。
一方面,我对于养家没有太大压力,另一方面,看不明白工资条,是不想费力去搞懂这些东西,只是听同事们说我们的工资收入横向对比还不错。
所以,我攒钱比较随性,花钱也不太考虑,对金钱是粗放式的态度。这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靠工资生活的人也没有多少富裕的钱支配。
最要命的是,我发现我不能像别人一样自然地谈论一个东西(无论大小)的价格。
我不知道,在普遍标准里,这个东西应该“被认为”是贵还是便宜,甚至有时候在自己看来这个东西太贵,不值这个钱,但我绝不好意思说出来,怕别人觉得我小气。
我对金钱的大条态度,其深层根源和父亲有关。在家人眼中,父亲“只认钱、不认人”,是一个可以为了钱而六亲不认、跟人拼命的人,我鄙视他,不想变成他那样的人。
他在钱上总是斤斤计较,那么我就要在钱上表现得洒脱随意,不做他那样的“守财奴”。所以,其实我是在用刻意的忽略、不面对金钱,去达到心理上对父亲的疏离与逃避。
从高中开始,我唯一的愿望就是离开家,离得越远越好,父亲的语言暴力,在精神和心理上不断给我造成伤害,母亲无力给我安慰和保护,只能用弱者惯常的方式教导我:忍耐、躲避。
这些,让当时的我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逃离,逃离的途径只有一条 —— 考上大学。
说实话,高中阶段,在学习上我并没有感受到多少压力,不觉得苦和累。相比内心所受的煎熬,这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我心无旁骛地专心学习,不叛逆、不早恋,终于在高考时发挥了最好水平,考上了重点大学。26 岁研究生毕业,我终于可以在经济上完全独立,我再也不用依赖谁了。
我的人生目标变成了组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温馨有爱的家庭,我要按照我想要的样子抚育孩子,我要给她们很多很多的爱,我自己曾经缺失的、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我都要给我的孩子,不再让她们受一丁点委屈。
家庭、孩子,成为我人生第二阶段的目标,甚至是执念。我对孩子的付出,有时候在队友、父母眼里是溺爱,那其实是我在弥补自己情感上深深的匮乏。
时隔 30 年,我依然记得,我骑上父亲那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穿上母亲那件过时的旧大衣时,内心对贫穷的自卑和羞耻感。
这种感觉,在大学兼职发传单时,在穿着导购服卖药卖家电时,在穿着破洞的运动鞋做家教被家长盯着看时,都会冒出来。
但我会像打老鼠一样立刻把它们消灭掉,假装这些感受都不存在。我不允许自己有“这些不美,我要新的、漂亮的”念头。没有人逼我这么做,是我主动给自己套上了“懂事”的道德枷锁。
我不知道的是,那些被我刻意忽略掉的感受却一直都在那里,它像一个巨大的黑洞,让我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地向外求,希望能被某个人填上。
在情感年龄上,我停留在了 13 岁。一个在情感上没有成年的人,如何和另一个成年人建立深度链接?
其中艰难不言而喻,在我自己亲身经历了经营一个家庭的复杂和不易之后,我慢慢懂得了当年的父母。婚姻中的他们,在心理上又何尝不是孩子呢?
父亲出生在一个父母只生不养不教,有 8 个子女的家庭。在 60 年代,能够不饿死而活下来全凭丛林法则。他性格当中的“狠”、“无情”以及对于吃的执念都是特殊时代和环境的产物。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对于别人托付的事一定会老老实实、不打折扣地完成。他善良,不会对人耍心眼使心机,他虽然小气爱钱,但是他对自己也很抠很省。他的暴躁发怒、唠叨牢骚,其实是他内心恐惧、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母亲也是,姥姥生下她不久就去世了,从小被太奶奶抚养。七八岁太奶奶去世以后,她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遭受的虐待、白眼自不必说。她在原生家庭的生存策略就是忍让和躲避,哪怕别人已经欺负到头上了也绝不正面反抗,只会暗地里哭泣抱怨。
我对她在婚姻中的软弱气恼不已,却也在无形中继承了她超强的“忍功”:除非万不得已,否则绝不与人发生一丁点冲突。
这就是真实的父母,在他们的种种让我不能忍受的行为表象下面,其实是像孩子一样脆弱的心,是他们想被看见、被抚慰的心理需求。
行为有多激烈,内心的需求就有多强烈。不要被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给误导了,这些都是幻象,内心的需求才是最真实的。
▲Photo by Ds stories
3
我不敢谈钱
诺友@懂疗愈的成长教练凡姐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
长大后不喜欢吃馒头的原因之一,就是读初一时,为了省生活费只啃馒头,差点噎死,趴在床上直打滚。我发誓,我一定要过上可以不用天天吃馒头的生活。
大学毕业之后确实没怎么吃馒头,但去年吃馒头的次数又多了起来。因为去年是家中经济压力最大,最紧张的一年。回首我的 2021 ,其实是蛮撕裂的。博士毕业的我和家人在大城市中过着贫穷的物质生活,按常理说,我应该是非常焦虑不安的。
可我却不亦乐乎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追求着自己的初心: 让更多人笑口常开。带娃之余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口腔大健康和心理大健康方面,虽然都没什么收入,却依然总惦记着想去做。
这种撕裂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敢谈钱,不善于谈钱,虽然我也需要钱去养家,养娃,还房贷。
原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我,只要在精神层面得到一点点满足,就会觉得就算物质生活差点也可以的。
再深挖下去,其实背后隐藏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
所以出现这种撕裂背后的根本原因其实是自我价值感低,我不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
我真的不值得吗?我当然值得!
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我值得拥有。我要正视自己的需求,勇敢地谈钱。我要从天上(吊着一口仙气不接地气)落入凡间(尽享人间烟火气)。
▲Photo by Alesia Kozik
写
在
最
后
不可否认,过往的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那些和贫穷有关的记忆,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为自己贴上了许多的标签——“我不配“,”我不敢“,”我只能这样”。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发现那些困扰自己生活或职场的问题,很多都与钱有关。而一旦谈钱,那些标签带来的自我低价值感、羞耻感,就会如影随形而来。绕不开,也逃不掉。
怎么办?
首先,撕掉标签,不把过去作为不改变的借口。摒弃“因为我过去......,所以我不敢......”的句式,直面那些不敢,勇于谈钱,从一件小事做起。你会发现,一旦开始行动,勇气和力量就会出现。
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内心的成长。不敢(不配)谈钱,对钱有羞耻感,这个感受说到底,是对自我价值的不认可和不接纳。我们每天有很多的内心戏,如果能从这些内心戏里分辨出哪些是自己内心的需求,哪些是噪音(关于这一点,请参考文章《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内心混乱》),并给予内心需求以抚慰和鼓励,那便是对自我最好的认可和接纳。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钱也是一种能量,是宇宙对我们的馈赠,支持我们做喜欢的事情,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愿我们都能坦然地谈谈“钱”,说说“爱”,用觉察和行动生长出力量,面对每一次不敢!
欢迎加入诺言社区,在这里我们一起直面不敢,活出由内而外的丰盈人生。
现在加入还可以获得 199 元成长探索营门票。
- END -
“明明收入足够,但我为什么还是怕花钱?”
曾经与菲佣抢菜的姑娘,现在怎么样了?
“看不见的穷忙”,揭示了成年人工作的真相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including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audios)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email protected].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Read Original Post" below.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 please send to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用户推荐收藏至CareerEngine平台,其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及知识版权均属用户或用户转发自的第三方网站,如涉嫌侵权,请通知[email protected]进行信息删除。如需查看信息来源,请点击“查看原文”。如需洽谈其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