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高手》《杀破狼》《将门毒后》......一部部承载着无数人青春记忆的网络小说,正通过另一种形式——广播剧焕发新生。
《全职高手》广播剧的微博宣传图。
很多小说在影视化的同时,也在广播剧化。除了缺少屏幕里放映的画面,广播剧能通过声音的演绎几乎完全还原小说中的场景。
越来越多为电视剧配音的专业人士,加入到了知名IP改编广播剧的配音工作中,其中就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边江、张杰、赵磊等等,这也让广播剧在更大范围内流传开来。
你听过他们配音的广播剧吗?
“以前我在晚自习偷偷听,现在它们(广播剧)在上下班的路上陪伴着我。”
斐昂娜现在已经是一名都市白领,即使自己开车上下班,通勤时间也长达一两个小时。面对大城市糟心的路况,广播剧能够很好地抚慰她焦躁的心情。所以对她来说,有多种选择的广播剧就是最好的开车伴侣。
打开广播剧发布平台,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剧目。
就广播剧的话题,我们和四位朋友聊了聊。作为一批较早进入广播剧圈子的CV(配音演员)、编剧和爱好者,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奔四,拥有了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但始终保持着对广播剧的热爱。
网络配音演员Amuro老师,喜欢在微博上晒日常生活。@orumA
对于广播剧近年来飞速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争议问题,他们也有话想说。
先来怀旧一波
“诞生于论坛的二创形式,逐渐成为主流。”
——平平无奇爱好者 玉堂
回忆起网络广播剧诞生初期,几位“老人”都跟我提到了一个地方——某小说网站的BBS,即网络论坛。
现在,论坛已少有人发帖了。
BBS,这个对于很多95后、00后有些陌生的名词,曾是拥有一代人青春记忆的“快乐老家”。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尚未诞生的时候,小说网站的BBS里聚集了大量书粉,他们讨论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萌发了不少二次创作(以下简称“二创”)的想法,广播剧就是其中之一。
组织者在论坛板块内发布招募信息,感兴趣的人申请加入QQ群,一个简易“剧组”就这样凑齐了。人虽不多,但该有的工种——编剧、CV、后期、美工等一个不少。
早期广播剧完整的Staff表。/@时光机工作室
制作完成后,他们的作品通过网盘和土豆网等途径流传开来。这些传播途径,除了网盘以外,其他的都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不可谓不古早。
《纨绔》《蝙蝠》,当年的“爆款”广播剧。
除了BBS,早期的网络古风歌曲也是大家了解广播剧的又一途径。此时,不得不感叹当年为爱发电的制作组们的细致程度。几乎每一部广播剧,都有自己的歌曲。
“在古风歌曲合集里面,总能听到广播剧的主题曲或是插曲。”玉堂告诉我,她就是这么慢慢入坑的。
同是为爱发电的小圈子,两边的人员也有不少重叠。广播剧离不开歌曲的点缀,剧情歌也需要CV配音。所以,有免费的线上歌会时,大家会互相“串门”,聚在一起唱歌、聊天。
IP vs 原创
“好的作品一定是雅俗共赏的。”
——入圈12年的原创编剧 故弦之
作为由网络小说二创形式发展而成的创作圈子,IP一直是广播剧的重要支柱。很多听众也是冲着IP的名头来听广播剧的。
大IP频频在影视化方面失灵的时候,知名网络小说改编的广播剧却成了众多听众的心头好。因为没有固定的真人视觉形象,所以小说爱好者能够尽情想象,以满足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和认知。
影视形象与书中描写的第一美男并不契合。
所以,在很多爱好者眼中,广播剧目前依然是作为一种网络小说衍生形式存在的。头部IP也一直是各大平台和制作团队争抢的对象。
但也有人一直在坚持着原创的信念,比如广播剧原创编剧故弦之。
故弦之是一位专业和文学写作毫无关系的重度电影迷,在广播剧剧本创作上一写就是12年。除了已经发布的20多部原创广播剧外,他还有一个自己组建的小工作室。
故弦之的工作室出品的原创广播剧。@时光机工作室
虽然名为“工作室”,但也不过是几人凑在一起为爱发电的小团队。入圈多年,故弦之见证了圈子一点一滴的发展变化,但他从未想过卷入小说改编的大军中。对待剧本创作,他有自己的坚持。
“大众故事描绘现实里的小众,而小众故事却记录下了现实中的大众。”
一位听众在作品下的留言与故弦之的创作心声不谋而合。大部分广受欢迎的爆款,其实是为大家提供情感的庇护和慰藉,从而达到了“造梦”的目的。但故弦之的灵感都来自于身边的人群和故事。
出生在小城的他曾经有过非常质朴、精彩的生活,他表示饱蘸烟火气息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精彩的素材,小城里乡里乡亲的喜怒哀乐都非常真实有趣。这些搜集来的内容被填充到虚构的世界里,作品就这样饱满、立体了起来。
以小镇为背景创作的广播剧。@时光机工作室
广播剧有很多,但是出圈的作品中几乎难见纯粹的原创。依赖IP授权改编的创作方式,近年来已经逐渐在暴露短板。
平台和民间团队对于版权的争夺早已不是罕事,头部IP几乎从源头上就被公司垄断。授权问题也如时时刻刻悬挂在民间制作组头上的利刃,因为很有可能在制作完成之前,小说版权就被买断。
如果公司不允许一本小说同时存在两个版本的广播剧,那么作者只能收回授权,制作组也必须停工。
2019年一部因授权问题停更的广播剧成了很多人的意难平。
从一开始的头部IP被改编,到不断扩大改编量,在每年产出的作品数量大幅提升的背景之下,爆款广播剧数量并没有达到平台、制作和听众三方的预期。根据网友的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上线的付费广播剧已有90部之多。
豆瓣“配音声优研究所”小组网友整理的数据。/豆瓣@不要叫我的名字
对此,故弦之表示并不稀奇,“以影视剧为例,每年出来的爆款其实非常有限。归根结底,广播剧和影视剧一样,也属于综合性艺术产品。除了原著小说,还包含了配音导演导戏、合适的配音演员演绎、编剧的改编等等环节。我并不觉得只要有IP就可以。”
同时,原创广播剧的创作活力也在被以小说改编为导向的市场消磨。在近10年前,故弦之曾尝试过用公路片的手法来表现广播剧。但遗憾的是,10年之后,这样的作品依旧寥寥无几。
一次大胆的尝试——公路广播剧。@时光机工作室
未来,脱离网络小说的原创广播剧会不会有新的发展,目前仍然未知。但是我们仍然期待能够有不同表现手法、故事类型的作品带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商业化不会是终点
“即使商业化,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双向选择。”
——骨灰级不知名CV Amuro
快速扩张的圈子和自带流量的头部IP,广播剧的发展必然会与商业化挂钩。“影视剧+动漫+广播剧+官方音乐专辑”的组合形式,几乎能够全方位地满足所有粉丝的需求。
《全职高手》就完成了以上组合。
2018年左右,就有平台开了通过商业运作模式产出付费广播剧的先河。在资本的运作下,广播剧除了制作、上架、宣发的流程更加模式化、专业化以外,也吸引了不少参与影视剧制作的专业配音演员。
广播剧《杀破狼》由729声工厂出品。
玉堂和斐昂娜,对于圈子商业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广播剧整体制作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论是音质效果,还是知名配音演员的参与度,都已是今非昔比。
网络配音演员Amuro也表示,出品工作室对待商业广播剧的要求更加严格。过去自己的很多配音工作都是独自在家里完成,但若是商业广播剧的话就会被安排进录音棚。所以,首先在录音环节上,就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除此之外,广播剧也形成了“网配”和“商配”两种类目,即“网络配音”和“商业配音”。曾经一部分在网配方面颇有才能的大佬,也慢慢被行业吸纳,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商配领域。
有的人把爱好做成了事业
Amuro说:“如果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成绩,并且能够以此谋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资本的助推让曾经为爱发电的人能够获得收益,从而再制作出新的作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圈子的持续发展。
和其他圈内小有名气的配音演员一样,在广播剧商业化后,Amuro受邀参加过一些ACG相关活动。本是普通人的他,骤然站在聚光灯下感受到了粉丝的喜爱和热情,也有过一段时间的犹豫,是否要走上全职配音的道路。
Amuro的演出照片。
但出于对稳定工作的需求,他还是将配音作为少年时代留下的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的调剂。
事实证明,所有圈子发展伊始所展示的都是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和需要露脸的网红相比,网络配音演员被宣扬成了一种“入行门槛低,来钱快”的职业。加上付费广播剧井喷式地产出和声音类节目的宣传,让很多年轻人对这一行充满了向往。
《声临其境》节目上线,韩雪凭借配音能力出圈。
但Amuro和斐昂娜都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竞争激烈的行业一样,留下的依旧是被市场选择的少数人。从主役到配角,有些曾经出名的人现在已经选择默默离开。
在故弦之看来,即使是商业化,也有很多朋友依旧保持着配音方面的“匠人精神”。他说:“我的一位配音演员朋友,在对我们网配戏的时候主动提出需要到一边找找感情。因为当时我和导演在聊别的情节,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环境去进入戏里的情绪。”
不同于影视剧,广播剧作为一种以声音为单一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在考验配音演员用声音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能力。不用心、演绎不到位,都很容易被听众发觉。
一位网友指出了付费广播剧的问题。

流水线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听众排斥的同时,认真对待声音表演的人除了会和商业团队合作外,也在与一些互相欣赏的伙伴继续产出自己的作品。网配与商配的界限,对他们来说并没有那么分明,所以商业化不应该、也不会是广播剧创作的终点。
通过综艺、作品出圈之后,广播剧已经从“圈地自萌”走进了大众视野。经过近20年的发展,着广播剧的商业模式越来越成熟,也将迎来更多的变化和发展。无论如何,浪潮终会退去,广播剧依旧要回到作品本身。
------END------
    撰稿 | 阿祯  编辑 | 阿基拉鱼
   校对 | 杨潮     排版 | 曾宝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