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以来,教材的各种问题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我们收到一位化学老师的投稿,指出上海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低级错误,刊登出来供大家评论。
作者: 李焱
有机化学专业硕士 化学老师
前两天,因为工作关系,我偶然翻看了 2021 沪科版新版高中二年级《化学》教材,当看到第 16 页时我不禁愣了一下:这是不是 20 多年前的书稿还没更新啊?描述已经严重失实,且具有很大的误导性。
P16 上的原文是:
上海城市居民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管道煤气,但某些地区已开始使用东海天然气作为民用燃料。
上海早已告别煤气
常识告诉我,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大上海,不可能还在用早已经被淘汰、危险性极大的煤气。天然气在我国二、三线城市都已经非常普及了,即便没有普及天然气的地方,燃气的主力也是液化石油气,而不是煤气。
简单检索了一下,果不出所料,上海早在 2015 年就已经不再使用管道煤气,而全部被天然气所取代。2020 年 9 月 9 日,《新民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小康见证:从极度缺气,到用气大国》,文章中写道:
2015 年 6 月 27 日,上海嘉定区安亭镇墨玉路 540 号的延峰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接入了天然气,这是上海最后一户人工煤气用户,意味着使用了 150 年的人工煤气就此告别申城,上海实现城市燃气“全天然气化”。更清洁更环保的天然气已经走进了上海的千家万户。
煤气和天然气的区别
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差别,尽管都可以用来烧火做饭,其实差异是非常巨大的。简单来说,煤加水蒸汽产生的可燃气体,就是煤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一氧化碳液化石油气是以石油为原料,通过一些复杂的工艺制成,主要成分是丁烷。而天然气则是从大自然中开采出来,主要成分是甲烷
煤气和天然气在安全性上差异巨大。过去我们时不时就会听到煤气中毒致人死亡的社会新闻,但现在几乎听不到了。原因就在于,煤气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是一种很可怕的有毒气体,它无色、无味,刚吸入时几乎不会有任何感觉,等察觉到时,可能手脚就已经抬不动了,而且很快就会使人陷入昏迷。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只要吸入一分钟,就能致人死亡,所以煤气是真的挺可怕。其原理是,一氧化碳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其不能再携带氧气,使人缺氧。而天然气中的甲烷对人基本无毒。
另外,煤气比空气重,一旦发生泄漏,很容易在房间中沉淀聚集,而煤气里面的氢气成分又很容易引起爆炸。而天然气比空气轻,所以不容易在屋内聚集,一般来说,只要家里注意通风,天然气即便泄漏,危害也不大。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放松对天然气泄漏的警惕。如果达到一定浓度,且遇到明火,天然气也是会发生爆炸的。但总体而言,与煤气相比,使用天然气更加先进,这是没有争议的。
为何我会难受?
笔者认为,作为一本在上海地区普遍使用的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依然反映的是 20 多年前的社会情况,实在令人感到难受。因为教材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非常权威的信源。教材为了贴近学生生活,拿生活中的事物来举例,这本是很好的做法,然而一旦描述的内容并没有反映出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就反而会成为一个糟糕的示范,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种想法:
原来教材也可以这么不严谨啊!
不仅是教材在学生们心目中的权威感会下降,也许学生们还会认为将来如果自己从事类似的工作,犯点“小错误”也不要紧。
说实话,如果这本教材真的是 20 多年来一直沿用没有再版,出现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但我手里的这本明明写着“2021 版”啊,这就很难令人理解了,为啥这么明显的不与时俱进的失实内容,能够逃得过那么多审校老师的“法眼”呢?
每一本教材都需要被尊重
教材不是普通的出版物,所以教材的编写工作也不能以普通标准来对待。每一位教材编写工作者,在对待教材时都应该心存敬畏,这是对教材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这份职业的尊重。上海的化学教材我看下来总体还是不错的,但这一句话,让整本教材失了水准。真心希望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领导能注意到这个问题,别让教材内容出现遗憾。
更多推荐
加入社群

客服咨询
欢迎扫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