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办了场不太像开放麦的开放麦。”朋友在 8 月底的城市创变行动开放麦结束后这么对我们说。
“不好笑!但让我思考了好多问题。”她说,“比如我对虫子的恐惧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习惯了用降噪耳机隔绝城市街道和他人声音;为什么很多地方有几个毛绒玩具和滑梯,就可以堂而皇之说自己儿童友好……这么想来也挺好的。”
现场还有伙伴记了思维导图|图源:夜光小火龙
最可喜的是,我们在现场遇到了一个个行动着的“人”,尽管 ta 们的某些想法有些初步和稚嫩,但也在用自己对城市生活的行动热情感染着大家;还有一个个来自天南海北、同样关注这些问题的“人”,比如,最近经常催我们做冒险家系列直播回放的朋友们😉。
本周开始,“冒险家聚会”视频栏目将持续更新。今天这波选择了几个全是行动干货、也对现场观众启发很大的开放麦片段,与大家见面(点击图片,即可进小程序观看视频👇👇)
晓晨:大人设计的“儿童友好城市”,儿童究竟想不想要?
当提到⼉童友好城市,你会想到什么?安全的放学回家路,有趣的游戏场地,街⻆的科普⼩花园……当你脑海中不由自主蹦出类似的回答时,或许可以多想一步:小孩子真的想要这些吗?
“我不想要!”儿童城市更新计划由两个想当孩子王的大人——轶宁与晓晨发起。这个名字也正是借由孩子的角色,对城市中的各种建筑、设施的质疑与反问,她们希望收集⼉童对身边城市的观点,给他们说出那些“我不想要!”的权利,鼓励儿童找到不想要的东⻄、画出想要的东⻄,努力让⼀个城市在听到孩⼦们的声⾳后,变得更加⼉童友好。
(p.s.“我不想要!”儿童城市更新工作坊还在招募中,点击跳转详情页,为 6~10 岁小朋友报名吧!
伊安:生活在城市的你,
人生中的最大疑问是什么?
在后疫情时代,每个人都开启了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城市,人们会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又该如何应对?上海一直被认为是很有边界感的城市,在 2022 年春天城市停摆中,社区关系一夜之间回到了 20 年前。
由钢筋水泥构筑的边界感被打破,大家在被动之中主动去认识邻居,关心社区,参与团购维持生活。“离奇XX艺术”小组发现了许多问题,一直存在未被注意的问题,因为繁荣被掩盖的问题,因为忙碌而不去深究的问题,全部赤裸的展现在面前。
因此,“离奇XX艺术”通过发起“疑问都市”计划,让人们参与到城市的发现与探索中,找出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再针对个别问题深入探讨解决方案。截至 8 月,离奇XX艺术行动已跨过中国 7 个省份,收集了 600 多个人“人生最大的疑问”。
王超:一个城市空间真正的形态,
也取决于昆虫怎么看
在我们试图打造一个纯粹以人类为中心的城市的时候,自然其实从未缺席。甚至在疫情中,因为人类活动的停止而重新强势回到我们身边——人与自然永远都是紧密的,我们自己,也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生态本身。城市中没有昆虫吗?仔细想想,从家中到绿化带,从各种角落到天空中,其实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看到昆虫的影子。
只是不知道何时开始,我们用恐惧代替了注视。
王超导演形容自己是一个“努力治好人们的恐虫症”的人。打破这一切恐惧与疏离的源头,在于如何认识它们的生活。昆虫不是单独出现的,人也同理。我们需要城市和乡村,而昆虫的城市就是到处可见的植被与树木。我们记录我们的生活,而昆虫,植物,蜘蛛,树叶,它们的生老病死同样也可以记录,最后合起来就是城市最完整的一个切片:这是我们的共同居所。
一人:乘坐戏剧的飞船,
在城市的“故事篝火晚会”中旅行
朝九晚九、两点一线的都市候鸟们似乎正在逐渐失去诉说与倾听“心事”的机会,我们越来越习惯把“心事”隐藏起来。文明尚未如此开化的部落时代,住民们会不定期围聚在篝火旁,把看到的、经历过的故事分享出来,同伴们再把这个故事重新编排演绎出来,这样的“篝火晚会”也许就是现代戏剧的雏形。
还原剧团想创造属于城市的“故事篝火晚会”。欢迎你带着你想分享的故事来到剧场,接着乐师和演员会立刻把你所分享的,转化为一段戏剧表演,形式融合肢体、独白、操偶、音乐剧等。链接在故事开始诉说的那一刻就建立起来,真实的经验通过剧场的力量被放大,传递到可能并不相识的倾听者身上,形成共鸣。城市心事在游牧剧场被听到,也被看到。
Joyce:如何用一场 city walk
带你走进可持续生活?  
有人说过,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边玩边学。对于接触“可持续”这个议题而言,最好的入门方式,往往也最有意思。
结合此前可持续旅行与探店的“烈人行动”,imPACKED travel 推出了进一步加强参与者与可持续商户连接的“走着瞧·Slow Walk”,在走街穿巷的过程中,带领参与者与可持续空间主理人创造深度互动,用游戏化的方式去感知日常中的“可持续”。从环境保护到社会共融,让城市中的小众空间将自己的理念面对面传递给参与者,从而改变参与者的观念与行为,共创一种更可持续的城市生活方式。
Jenny:作为一部城市的口述史,
声音比图像更接近真实的世界
提及记录一座城市的形式,图像与视觉绝对占大多数。但就在过去 10 年内,外国录音师 Terence 开始用声音记录更真实的城市,录下生活在不同城市里,一个个真实的人与环境的声音。近期,“与沪成长2.0”计划也已开启。
Jenny 是“与沪成长”项目的沪语翻译。在这个团队看来,声音相比图像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因此,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让声音来到台前,用声音唤起童年回忆,成为一部城市的口述史。团队曾邀请 100 位在上海成长的年轻人回到其出生地,讲述其与上海共同的成长故事。通过录制城市声音、寻声、分享等方式,号召参与者了解十多年来城市的变化,找寻儿时的记忆,并与”附近”的小伙伴一起来共创“Newstory”,重新找回“附近”。
🙋

如果你有往期想看的直播回放
(植物房客/不花钱过周末/赫德公园…)
就请在评论区留言吧!👇
人力有限,将选取呼声高的优先剪辑;)
关注 BottleDream community 服务号
不错过空间活动资讯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